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鄉村振興  

鄉村衰退是一個世界性共同關注的世紀難題。自十九大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後,社會各界都在為“如何破解鄉村問題”群策群力。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沒有希望”的韓國

20世紀初中期的韓國,曾一度被認為是沒有希望的國家。

那時,韓國是一個地少人多、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耕地面積僅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2%。1961年,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80美元,基本沒有現代基礎工業,70%的農民處在飢寒交迫中,人口動盪不安。

1962年,時任韓國總統的朴正熙開始實施“經濟開發5年計劃”。自1962年-1971年,僅僅十年間,人均GNI由1962年的$87/年,增長到1971年的 $290美元。

伴隨著韓國工業化的快速進展,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迅速提升, 大量人口從鄉村湧向城市、從中小城市湧向大城市,鄉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後,自然環境狀況差,現代化的城市生活與農村生活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

1970年,250萬農戶中大約有80%住茅草屋,20%的農戶通電,連接鄉村的道路大多沒有修好,5萬個自然村中只有60%能通汽車,韓國農村家庭收入與城市家庭的比值達到1965年以來的最低值,如下表: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為了改善鄉村面貌,1970年4月22日,在全國地方行政長官參加的抗旱對策會議上,朴正熙提出了“建設新村運動”的構想:政府向全國所有3.3萬個行政村和居民區無償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之後,政府又篩選出1.6萬個村莊作為“新村運動”樣板,帶動全國農民主動創造美好家園。

自此,一場以“勤勉”、“自助”、“協同”為口號的“新村運動”在韓國轟轟烈烈地展開,並以燎原之勢,逐步演變為自發的運動,為“漢江奇蹟”奠定了基礎。

隨著“新村運動”的不斷深入,1971-1978年間,韓國共完成道路修整85851公里,全部村莊都能通汽車;共修橋68797座橋,村均2.1座;1975年時除作為旅遊景點的“民俗村”外的茅屋全部消失;運動後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簡易自來水,頭頂水罐成了歷史;運動後全國各村都修建了寬敞明亮的會堂,供人們商討村務。

1996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2000美元,併成功加入OECD這個發達國家經濟組織,標誌著韓國於1996年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完成了經濟現代化的進程。

學者崔志鷹、樸昌根在《當代韓國經濟》一書中,曾將韓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因總結為:五年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韓國政府的合理的產業政策;權威主義強有力的推動;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國民素質的提高和艱苦奮鬥以及“新農村運動“帶來的韓國農村的變化等。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韓國“新村運動”的內容

什麼是“新村運動”?

時任韓國總統、新村運動的發起人朴正熙定義它為“一場通過每個人的勤勉、自立、協作來實現的,旨在提升韓國人生活水平的運動。”時任總統府總統秘書室長金正濂先生將之解讀為,這是一場“開發精神、改善環境和增加收入三位一體的運動。”後來,時任總統經濟事務特別助理的樸振煥先生又認為它是“通過參加村莊建設項目,開發農民的生活倫理,從而加速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的運動。

新村運動內容廣泛,涵蓋道路系統修繕、環境整治、建築改造、居住條件改善等各方面。從空間上看,新村運動從農業領域率先開展,重點進行農業和農村的建設,並以此為基點迅速波及到城市、工業、學校和軍隊,繼而向全國擴展;從時間上看,新村運動初期,側重於改善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之後的項目集中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區收入增加等方面。

綜合韓國新村運動的項目,其內容主要包括:

(1) 新建橋樑,修築進村公路,村村通車:僅1971-1975年間,韓國農村共新架設了65000多座橋樑, 新闢寬3.5米、長2~4公里的進村公路鄉村道路4.4萬公里,擴展鄉村道路4萬公里;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2) 改善傳統的飲用水井和村莊排汙系統:70年代,韓國農村把山上的水引到村裡的蓄水池後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戶。因地勢高,不宜引水的村莊,就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廚房,用抽水泵取水。80年代,普及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機,農村的飲水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條件也明顯得到改善。

(3) 修葺農家的舊圍牆,瓦房取代茅草屋頂,改善農村住房條件: 1971年,韓國250多萬戶中約有80%住在茅草屋裡,到1977年,全國所有的農民都住進了瓦片或鐵片屋頂的房屋。由於改善了農村周圍的公路,水泥和鋼筋等物資的運費也大大降低,很多農民從外地運來水泥和沙子,改善屋頂工程逐漸轉變成以建新房為開端、建設新農村的事業,政府也積極給予貸款支援農民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4) 村村通電,戶戶接電話,農村電氣化加速: 60年代末,韓國的農戶僅有20%安裝電燈,其餘的農戶還在油燈下生活。到1978年,全國250多萬農戶都安裝了電燈。1993年每100戶農民所擁有彩電率達到123.6% 、電冰箱105% 、燃氣灶100.4% 。

1970年以前,在3.5萬多個村莊中,安裝電話的只有3800個。1993年,每100戶農民電話普及率達到99.9%。

(5) 平整土地,治理河川,綠化山野:為提高生產率,韓國積極平整土地,到1983年底平整土地已完成41.5萬公頃,佔應平整土地面積58.8萬公頃的7l% 。

為實現土地的水利安全化,政府積極開發水利資源,治理四大江河流域,擴充水利設施,使水利安全田的比例由1968年的58%提高到1979年的87.3% 。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與此同時,韓國製定了兩個治山綠化十年計劃,將每年的3月21日~4月20日定為“國民植樹日”,實施“全村育苗”、“全村共同植樹” 事業,以速生樹七、慢生樹三的比例,實行快速綠化。到1977年底,為解決農村燒柴而植樹的燃料林達84.7萬公頃,3年內共營造2000公頃經濟林。

(6) 實現農業機械化,推廣高產水稻新品種,開發區域特產品: 自1972年,韓國開始實施5個“農業機械化五年計劃”,設立促進農業機械化基金。1997年,韓國主要農作物種植機械化率已經達到98%以上,一般農作物種植機械化率也達到50% 。

繼1972年普及“統一稻” 之後,從1975年開始引進栽培灌溉、排水等技術,整理耕地,進行土壤改良,先後培育和普及“維新”、“密陽23號”、“密陽30號”、“水原264號”、“魯半”等新稻種,確立了每年生產3800萬石稻穀的自給自足體制。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1990年,韓國農村振興廳在374個地區推動農村區域特殊產品示範事業,其中包括生產、加工、貯藏、流通等內容,並於1990-1992年派遣駐示範區域的指導人員承擔該區域的技術指導。

進入21世紀,又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有機農業。不僅建立了環境友好型有機農業綜合援助機構,迴歸農業的青年農民教育,開發農業經營教材;而且,積極推動飼料生產、加工、儲藏機械化,建立有機大米處理設施,開發品牌農產品;除此之外,還建立城鄉消費者信賴的直銷場地、城鄉居民交流設施,鼓勵發展農村旅遊業等。

(7) 興建村民會館、樂園村,改善居住環境:1971年,韓國各地農村紛紛興建村民會館,不久,全國3.595萬個村莊都建立了村民會館。

與此同時,韓國大力建設樂園村,包括村莊道路建設、樹林帶,居住面積未達標準的可以增加,並修建倉庫、廁所、澡堂飼育室等基本設施,建立完善讀書室、運動場等公共設施。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新村運動”的不同階段

新村運動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71—1973年的基礎建設階段。這一階段的目標是通過設計規劃多種工程,開展政府擬定的20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換房頂,修整村內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處、公共飲水設施,綠化荒山,改善廚房、廁所,修築圍牆、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種等。

第二階段:1974—1976年的擴散階段。這一階段,新村運動迅速向城鎮擴大,成為全國性的現代化建設活動。新村建設的重點從基礎階段的改善農民居住生活條件發展為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會館和自來水設施,以及生產公用設施,新建住房,發展多種經營。

同時,著力幫農民增加收入:調整種植業結構,政府在財政和技術上支持開發 21 種經濟作物,在山區發展牧業、造經濟林;推廣農業技術,廣泛普及高產水稻新品種“統一稻”,開展新村教育,推廣科技知識等。

通過這一階段,農業連年獲豐收,韓國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新村運動也成為全國性的現代化建設活動。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第三階段:1977—1980年的充實和提高階段。這一階段著力推進治山綠化十年計劃事業、大面積山地開發六年計劃事業、農村電氣化事業、整頓火田民事業,大力開展農業機械化運動和保護自然運動。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第四階段:1981—至今的國民自發運動階段。這一階段注重農村社區建設,建立和完善了全國性新村運動的民間組織,並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業、流通業,指定和開發農工地區,繼續提高農漁民收入等。

這一階段,在抓好農村綜合開發工作的基礎上,傳承和培養建設新鄉村運動的精神與理念。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韓國”經驗,為我們提供了“由政府重點做好頂層設計、提供公共服務等工作,產業發展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的鮮活樣本。未來,探索我國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依然任重道遠。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 END ——

墨泉生態建設

讓世界因我們更美麗!

生態修復 | 農旅開發 | 小鎮規劃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