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軍事歷史上關中地區一直都是兵家必爭,爲何日軍從未動手?

影說笑


自古關中平原適合發家致富,起兵做大,但是對於處於攻勢的日本來說,他的戰略意義不大。況且日本的目的是控制中國,然後藉此經略整個亞洲乃至世界。

所以這樣看來,關中的戰略意義僅僅在於他征服世界的一個小插曲而不是主要重心,所以才不會極力去搶佔這個地方。

只要控制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漢中也不過唾手可得而已。



盛世打雜


從關中地理位置上講

首先我們來看看關中地區的位置(圖中紅色區域)

關中地區又稱關中平原,它介於秦嶺和渭北山系之間,東西長350多公里,號稱“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四周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北邊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東邊有著名的函谷關,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著名的雄關要塞。且不說在鄰近的地方要想進入關中都極其困難,更別說遠在海外的日本想打進關中,關中地區主要位於陝西,在中國已屬西部內陸地區,日本要打到關中是非常困難的。

從日本入侵策略上講

當時日本對華的入侵策略是自東北向東南沿海深入,再逐漸向西進軍,再配合東南亞日軍北上,企圖吞併中國,按照這個策略,關中地區根本不再其前期考慮的範圍之類,畢竟日本是海外島國,關中地區相隔遙遠,戰略意義根本不大,難道還能再未站穩腳跟的情況下深入內陸去取一個對於當時日軍來說沒什麼意義的關中?這不是自取滅亡嘛!

從當時的時局上講

這也是我為什麼說日軍根本都打不到關中地區,二戰日軍不止是對中國進行侵略,同時對美國,菲律賓,朝鮮,蒙古等多個國家都發起了進攻,主戰場自然是中國,但其同時對多國進攻也陷入了多線作戰的困窘之地,而且在中國遭到了偉大的中華人民激烈的抵抗,其正面戰場主要再中原,華北,華南地區,對於遠在西部的關中地區可以說是望成莫及。陷入長期多線作戰的情況下,其國力也難以支撐其繼續侵略擴張,加之更多的反法西斯武裝的投入戰鬥,日本終以失敗告終。

反對戰爭,維護和平,這是世界上每一個人的責任,望大家都有一顆維護和平的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靈魂的感觸


沒動手?樓主天真了。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北平,發動了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蔣介石所統率的國民黨軍隊,大部紀律鬆弛,一盤散沙,短短几個月裡,幾十萬大軍屢屢被日軍挫敗,一退再退。不久,太原淪陷,日軍進逼黃河。到1938年,日軍已經佔領了東北、華北、華東大部分省市。把戰線燒到了陝西外圍。

1938年3月,日軍牛島、川岸師團兵臨黃河風陵渡。如果日軍佔據作為晉、秦、豫三省重要渡口的風陵渡,就意味著:倘舉兵渡河,不消半個時辰,屏護大西北的天險潼關便赤裸裸地亮出門戶,而橫貫東西部的交通大動脈隴海鐵路也將被攔腰截斷…

也就是說,七七事變以後,不到一年時間日軍就已經到了黃河岸邊,但之後七年時間,日軍始終沒有進入陝西。從而使陝西這片古老而神聖的土地免遭日本人鐵蹄的蹂躪。

我們在前面曾經有文章分析了潼關以及黃河天險對於陝西軍事防禦的重要性。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陝西軍人。

事實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道理古人都知道。

雖然擁有潼關、黃河天險,也不足以保證陝西的安全。真正將日本人擋在陝西外圍的,正是陝西軍人。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一段悲壯的歷史已經被湮沒了。

因為這支軍隊不是國民黨嫡系,由於之前楊虎城的陝西軍隊發動了西安事變,蔣介石一直對這支軍隊懷恨在心。所以雖然取得一系列戰果,卻很少受到當時政府的嘉獎,也極少登上當年的報端。

日本人佔領山西以後,蔣介石嫡系西安行營一片驚慌。許多人認為關中無法守衛,應當放棄。在此危難之際,孫蔚如將軍拍案而起。他一方面數電蔣介石以及國民黨軍政當局,歷述黃河可守、關中可保、日軍定被遏止的理由,一方面利用報紙、電臺和各種集會宣傳鼓動堅決抗日、抗日必勝的信心。

1938年7月,蔣介石命令十七路軍改編為31軍團,任孫蔚如為軍團長,全部離陝東渡,開赴晉西南抗日第一線,以堅守中條山,保衛黃河安全為任務。蔣介石嚴令孫蔚如,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退過黃河,拼命死守。不久,又將31軍團改為第四集團軍,孫蔚如任總司令。

這支軍隊的領導,主要是孫蔚如和趙壽山。

孫蔚如(1896-1979)是陝西灞橋人,曾任國民黨六屆中央執行委員,陝西省主席,他本是楊虎城的兩大心腹將領之一。西安事變後,馮欽哉隨蔣,楊虎城出國,他就成為陝軍的主帥。是抗戰時的第四集團軍司令,以堅守中條山出名,被稱為“中條山鐵柱子”,最後官至第六戰區上將司令長官。

孫蔚如

趙壽山是陝西戶縣人,現在叫鄠邑區。本來也是楊虎城的心腹將領,在中條山保衛戰中,任38軍軍長。1940年冬,蔣介石下令調三十八軍開赴河南,不久中條山失陷。趙壽山深感國共合作無望,遂於1942年10月經彭德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到陝北,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前委委員。1949年9月,為第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建國後,曾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和陝西省省長等職。

趙壽山

1938-1940年,孫蔚如、趙壽山率領的這支陝西軍隊堅守中條山三年多。

在歷時三年的中條山保衛戰中,共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可以說,是2萬多名關中子弟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在黃河岸邊築起了一道保衛家鄉的鋼鐵防線。這支軍隊先後粉碎了日軍的十一次大掃蕩,使日軍始終未能越過黃河,進入西北。11次反掃蕩中,以“血戰永濟”、“六六戰役”、“望原會戰”最為慘烈悲壯。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1939年“六六戰役”,日本人準備得很充分,火力很強,中國軍隊被分割包圍,其中被圍困在陌南鎮跳黃河的,大多數都是從西安來的‘學生兵’,他們還沒上過前線,甚至還沒學會打槍,很多人連武器都沒有。他們第一次上戰場,就被日軍分割包圍,赤手空拳,走投無路,不願被俘,於是跳了黃河……

少部分游到黃河對岸的,被蔣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隊按照逃兵在中途擊斃。

現在已經無法統計當年跳黃河的人數了。現在根據民間一些積極人士的研究,認為當年跳黃河的有800人,甚至更多。

陝西軍人,寧死不降。是老秦人開始的傳統。

800軍人跳黃河,如果宣傳出來的話,不啻於“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這樣耳熟能詳的先烈事蹟,甚至應該更震撼一些。

可惜的是,到1940年,蔣介石認為陝西軍隊和共產黨聯繫密切,決心把孫蔚如的軍隊調到黃河以南。

1940年10月,孫蔚如接到蔣介石的調防命令,率部離開了浴血苦戰將近三年的中條山,到中原戰場參戰。晉南百姓含淚送行……

陝西軍調走後,蔣介石把中條山的防務交給了大量沒有山地作戰經驗的部隊,半年後(1941年4月),17萬大軍防守的中條山卻在20天內全線失守。這就是大家熟知的“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可以說是抗戰以來打的最窩囊的戰役之一。國民黨正面戰場上最大的一次潰敗,軍隊犧牲被俘八萬人,蔣介石稱之為“抗戰中最大之恥辱”。 所以後來很少有人提。

其實這件事情,完全就是蔣介石的指揮責任。如果是陝西軍隊駐守,那會那麼容易全線失守?

所以說,蔣介石的敗退,跟他自己用人不當,指揮不力有很大的關係。

日軍佔領了中條山後,卻仍然沒有西渡黃河,進入陝西,進而進攻重慶。因為此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這是1941年5月,日軍的戰略計劃已經從西進改為南下。日軍缺少石油和橡膠,如果不能儘快佔領南亞和東南亞,龐大的戰爭機器將無法運轉。

又過了半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捲入了“二戰”;此後,日軍陷入了中國戰場與太平洋戰場的泥沼中,再也無力西進了。

當初,如果沒有以陝西軍為主力的中國軍隊在中條山的頑強堅守,如果日軍進攻中條山的陰謀早早得逞,那麼,日軍西進成功,抗戰的歷史,甚至中國的歷史,都要重新改寫了。

所以我們今天歡呼抗戰勝利。請銘記這支守衛了國土,卻沒有得到相應待遇的國民黨軍隊!


成博士帶你深度遊陝西



關中地區在地理上和山西中間隔著黃河,黃河以南則是隔著中條山。所以,傳統上,從華北地區進攻關中地區,從北到南,一般有三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路也是最北邊的一條路線是,從長城以北沿著長城線向西,攻佔河套地區,然後越過黃河,從榆林,延安地區向南進攻。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曾經有過一個滅秦的計劃,就是希望走這條路。

第二條路也是中路,是越過太行山,佔領山西以後,以山西為根據地,從河東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長治一帶,渡過黃河,定關中地區的北部地帶。在北齊和北周對峙的時期,雙方就在河東地區進行了長期的拉鋸,北周消滅北齊也是走這條路,先佔領河東地區,再北上佔領太原。走這條路線就意味著要突破對方的黃河防線,困難是比較大的。

第三天路也是最南邊的一條路,就是從洛陽經潼關,佔領渭南地區,直接進入渭河平原。同樣是在北齊和北周拉鋸的時期,北齊進攻北周,主要就是走這條路線。傳統上佔領華北之後,進佔關中地區,也主要是走這條路線。這條路是相對來說最為平坦的一條路,有利於大軍行動。但這也同樣意味著要在中條山一帶遭遇對方的伏擊和阻擊。


此外還有一條路線,也就是在佔領南陽之後,沿著漢水,越過武關,向關中進攻。楚漢之爭之前,劉邦之所以能夠先於項羽佔領咸陽,就是因為他走的是這條路。而當時的情景正在華北地區和項羽進行戰略決戰,無暇顧及。

日軍在佔領華北和山西之後,曾經從幾個方向對關中地區展開進攻。

在北邊的晉西北地區,日軍並未出,出動主力兵團發動攻擊,只是用小股部隊進行了試探性的攻擊。在遭到八路軍的留守部隊隔河炮擊之後,日軍就放棄了,沒有再做進一步的進攻。時任八路軍後方留守集團司令員的蕭勁光的回憶錄裡,曾經對此有過比較詳細的記載。

當時,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也按照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的統一命令,在日軍的側後方進行遊擊和側擊,對日軍的攻勢進行了牽制性的進攻。


後來,國軍高級將領李宗仁在回憶錄裡,曾經分析了日軍當時面臨的軍事形勢。他認為日軍長於戰術,而短於戰略,缺乏戰略分析能力。他認為,日軍不應該從河南向關中進攻,在中條山地區和國軍進行戰略決戰。因為這一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不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展開,也不利於日軍的炮火優勢發揮。

所以李宗仁認為,日軍當時如果能有足夠的戰略分析,有決心消滅華北地區的中國軍隊,佔領關中地區,那麼日軍當時首選的進攻方向應該是從北方進攻,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第一條路線。

也就是說,日軍應當在晉察冀一帶集結,從長城以北延長線向西進發,在河套地區渡過黃河南下,你居高臨下之勢進攻關中,這當時留守陝北地區的八路軍和關中地區的胡宗南部隊很難組織有效抵抗。

從日軍方面的主觀原因來說,日本海軍和陸軍仍然存在戰略進攻方向上的嚴重分歧。日本海軍希望儘快開闢太平洋戰場,迫使美軍從西太平洋退出,而陸軍則認為應當通過大規模的會戰消滅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迫使中國投降。因此日軍在進攻關中時,戰略決心不夠充分。

這就是劉伯承所說的,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日軍就是犯了這個錯誤。


蕭武


先來說關中

其實自隋唐結束以後,關隴貴族的覆滅,關中之地已經逐漸退出歷史的核心舞臺。隨著兩宋繁華,江南成為中國經濟中心,而之後政治中心都一直在南京和北京之間輪換。所以準確的說是,在唐末五代十國之前,關中才是兵家必爭之地。

再來說日軍侵華

九一八事件本身就是下層軍官策劃的突發性事件,因為在此前,日本高層暫時是沒有對華全面開戰計劃的,所以從戰爭開始,日本就一直被低層軍官牽著鼻子走。當時國民政府在南京,如果放任日軍自北向南進軍,將會把南京和上海與中國內陸分割開來,中國將失去戰略縱深,等於坐以待斃。因此,當時的國軍利用日本陸軍海軍不合,海軍立功心切為矛盾點,引誘其海軍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後面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日軍與國軍在上海展開了著名的淞滬會戰,國軍精銳損失慘重,小一半都打沒了!但同時也破滅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想法。

之後德國和日本兩大法西斯同盟放棄共同攻打蘇聯,在中亞會師的計劃,德國轉向北非和蘇聯戰場,法西斯日本則將侵略的某頭指向了太平洋。因此日本後來急於打通由東北至東南亞的陸路交通,同時切斷美國對華援助,所以日軍並沒有將部隊過多的派往古代中國的兵家必爭之地關中。

另外一角度

從鴉片戰爭英國艦炮敲響國門之後,戰爭已經就進入的海洋時代,強大的國家必有強大的海軍。而關中之爭,堅固的城市,依舊還是騎兵打步兵思維,已經被歷史所淘汰。


瓦爾登的船伕


“必爭之地”就是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這種地區一般是防守一方的門戶,進攻一方前進的跳板。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兵家佔據關中,進可攻擊華北平原入主中原,退可居雄關而自保。因此關中 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但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格局和戰場環境與自古以前的中國國內戰爭環境不一樣。當時日本佔領東北後對華戰爭有二條進攻路線:

1,從東北出兵,由北向南推進,先集中全力攻下漢中,利用其機械化優勢攻取華北入主中原。然後再從漢中攻取四川就比從貴州或沿長江進攻四川容易得多了。這樣中國危矣!但是這樣對日方來說也有不利的因素:

其一,蘇聯不會坐視不理,因為中國滅亡或者投降後,日本就可騰出手來進攻蘇聯了,並利用中國大陸資源支撐長久戰爭,這對蘇聯來說是一場噩夢。因此,當日軍從東北進攻關中和華北平原時,不排除蘇聯從東北後方打擊日軍的可能性,這也是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至死也不敢大規模調入關內作戰的原因。因為蘇聯威脅到東北日軍。

其二,關中易守難攻,日本國士面積小,國內資源潰乏,不能支撐長期戰爭,如果關中遲遲攻不下,形成持久戰這是日本當局不願看到的。

2,從海上進攻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當時中國主要政治、經濟都集中在華東地區。日本叫囂三個月亡華,日軍以為攻下華東後,中國經濟上陷入崩潰,政治上影響巨大,從而迫使國民政府答應日本提出的一切條件,以達到迅速解決在華“事變”的目的,使中國成為日本的附屬國。

而中國方面也意識到日軍如果象歷史上的戰爭一樣,從北向南推進,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巨大的危險,因此,蔣百里將軍就曾向蔣介石建議:主動和日軍在華東決戰,引日軍主力在江南“水鄉”進攻,使其機械化軍隊的優勢在水網縱橫交錯的江南水鄉中得不到發揮。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迫使日軍只得沿長江逆流進攻,形成了持久戰,在戰爭中逐漸消耗敵人,以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待國際形勢變化後爭取外援打敗日軍。為此,國民政府主動在上海發動攻擊,日軍在權衡利弊後,放棄了從北到南的戰略計劃,選擇了進攻中國經濟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南京,沒想到的是當日軍攻下南京和上海後國民政府並沒象其計劃的一樣投降,反而激起中國全民抗戰,日軍主力深陷中國南方戰場,而關東軍主力要在東北防禦蘇聯,以至於日軍無力攻佔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的關中地區。


051698


接著蕭武的話說,為什麼日本人會在戰略方面表現差。其實日本很長於分析戰略的,田中奏摺中提到的征服滿蒙而後征服中國就是體現,這是日本人深入研究過歷史上北方民族入侵後的結論。而這也是常校長最擔心的,所以我們看到校長在晉察冀、陝甘和察綏等地一直都部署重兵,且不許撤退,和抗戰保三峽地區一樣。但最後看下來,日本人確實沒有把這個戰略執行到位,鄙人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征服滿蒙的目標並未達成,日本只征服了滿,而無法征服蒙。這一方面是當時晉綏軍抗日堅決,更重要的是蘇聯已經控制了外蒙,日本若全力向河套地區進攻,蘇聯絕對會防止被東西夾擊而全力援華,甚至有可能直接出兵。即使諾門罕之前日本軍界有輕視蘇聯的心態,但要讓他們跟蘇聯全面開戰,還是不會的(不一定是不敢,主要是沒有意義,無法解決其資源不足的燃眉之急)。

二、如果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前,日本集中使用5個師團以上兵力傾力拿下察綏地區,就算蘇聯要干預,也沒那麼迅速,日本自身的兵力和資源也能夠支撐。但常校長把戰局從由北而南轉換為自東向西的態勢後,日本就不可能在那片補給困難的地方大規模進攻了,所以後來他們就只能沿正太路和隴海路集中兵力進攻了。其實要不是黃河天險,他們就成功了,所以有《保衛黃河》的歌傳唱。

三、軍事行動不是地圖上畫圖就可以的,隨便一場戰役,涉及軍隊調動、後勤支援、戰場空間等諸多要素。到日本人沿正太路和隴海路大舉進攻的時候,其軍隊調動已經很困難,尤其是長江沿線、湘湖地區的軍隊,大規模調動就等於放棄佔有地區,那樣一來,就算日本突入關中,其他地方都丟了,就等於要被包大餃子。而那個時候,日本的戰爭資源已經開始開始為南方作戰傾斜,曠日持久地消耗在一個戰役上也不可能。另外,當時山西、陝西、河南地區的中國軍隊也很多,從正面抗擊到敵後襲擾,能有的全有,日本根本沒有辦法在那些山溝溝裡擺那麼多軍隊從容叩關。

所以,綜合看,不是日本不分析戰略,而是其實力支撐不起它的戰略。但追求還是有的,追求下來的結果就是所有的東西都白費了,空耗資源和人力而無任何結果。


成孝良


曰本人不過是一介島民、鼠目寸光,哪有什麼戰略眼光?大家別太高看曰本人了!甲午戰爭,強大的大清帝國被小曰本”一記老拳”居然給打趴了!不僅割地、賠款,還簽下了一大堆的賣國條約。小曰本是食髓知味,心裡爽啊!恨不得這種美事再來一次!於是1937年,在戰爭儲備還很不充足的情況下,貿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並不小曰本很利害,只是小曰本的想法很簡單:給老蔣“一記老拳”——趴了!然後讓國民政府割地、賠款、籤一大堆賣國條約!如此而已。誰知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老蔣被打得懵逼了準備投降簽約的時候。中國卻冒出了一個千年難得一遇的戰略家,不僅搞得老蔣沒辦法籤投降協議還架著老蔣一起打起了小曰本來了。小曰本這時是不打了不打了都不行啊!自己發起的戰爭只能是硬著頭皮”被戰爭”了!武器、裝備等都還好說,自己是工業強國嘛。拼命造吧!後勤、補給怎麼辦?就近搶唄!其實大家看看小日本二戰時的進攻方向、路線就知道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媚公河流域……什麼地方物產豐富,什麼地方魚多米多,就往什麼地方竄!實際上整一個二戰小曰本不過是深深地陷在一場無法承受的“被戰爭”之中,其命運一直被那位偉大的戰略家牢牢地攥在手裡!題設中提到的問題就一偽命題吧!說句不中聽的話,就小曰本那點智商,最後怎麼被玩死的?到今天都還沒回過味來!


黃天嬋


日本鬼子沒有攻入陝西是因為陝西孫蔚如在中條山血戰四年,從1938年堅持到1941年,三萬秦軍抗擊十萬鬼子兵,小鬼子不能前進一步,根本就到不了潼關城下,而潼關是陝西東大門,是進入大秦的必經之路。小鬼子的作戰計劃是打通隴海線,一直打到蘭州,將蘭州武漢廣州連城一條線,然後從陝西走司馬錯滅蜀,或者鍾會滅蜀的路線奪取四川,接下來攻取西南半壁,可是美夢被秦軍粉碎,1941年蔣該死把中條山秦軍撤下來,把中央軍換上去,幾下就被小鬼子打的人仰馬翻,可是此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小鬼子也無力進攻潼關,陝西得以保全。從喜峰口到崑崙關,從臺兒莊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秦軍從未缺席。臺兒莊大戰秦軍總指揮關麟徵後來因為戰功當了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小鬼子尊稱關麟徵為關鐵拳,臺兒莊兩個視死如歸的敢死隊長仵德厚,王範堂都是陝西人,臺兒莊大捷秦軍功不可沒。陝西杜聿明的崑崙關大捷;陝西胡鏈的石牌保衛戰大捷,保衛了四川東大門,使四川免於淪陷;張靈甫在陝西漢中練兵,然後率領一幫陝西熱血青年到湖南和日本鬼子浴血奮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這些惡戰我們一次都沒有缺席,湖南人直到現在逢年過節還到漢中來慰問倖存抗戰老兵了。現在有些人有一種十分無恥的邏輯,認為自己淪陷了就是光榮,而沒有淪陷的地方就是旁觀者,不光榮,如果淪陷區靠自己的力量能打跑小鬼子,又為什麼不拒敵於國門之外?非要把小鬼子放進來禍害自己。你淪陷了就說明你功勞大,照這邏輯,假如當年全中國都淪陷了,豈不是對反法西斯戰爭的功勞更大更光榮。有些淪陷區無恥之徒在遇難同胞屍骨未寒之時便迫不及待勾結日本鬼子建立漢奸偽政權,自己心安理得給日本鬼子當良民,然後出了幾百萬偽軍和日本鬼子狼狽為奸進攻抗日根據地,現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寡廉鮮恥至極!


摯愛詠春77443023


日本並不是沒有動手,只是失敗了而已。

第一,日本在佔領山西后,就積極準備進軍關中,其中發動的中條山戰役就是為進攻關中做準備。此時,日本已經佔領了華北大部,南線也佔領了武漢,戰線比較長,再加上我八路軍深入敵後作戰,威脅日軍後方,抗戰進入到了戰略相持階段,日軍用於進攻的兵力不足,並不能像戰爭初期階段一樣瘋狂。國民政府在潼關設防借黃河天險加強對日防禦,八路軍為了防止日軍進攻大後方,也積極像黃河沿線佈防,擾亂阻止日軍渡黃河。

第二,日軍在進攻潼關戰役中宣告失敗,進攻部隊大部被殲滅,從此之後雙方的戰鬥轉入了炮戰,日軍為了應付其它戰場,兵力不足,再沒有組織有效的進攻部隊。

第三,關中地區有崤涵之險,易守難攻,交通相對不便,補給困難,即使佔領也是突前,易受攻擊。

種種原因,使日軍沒有成功佔領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