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除了動作技術外,評價一個摔角手的水平,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擂臺技巧,英文in ring skill。所謂技術的work rate,只指摔角動作本身,基本和劇情,角色等無關,而in ring skill,則和角色等“場外因素”息息相關,是讓比賽流暢順利的基礎。可以說,動作技術讓比賽有視覺衝擊力,而比賽技巧讓比賽流暢,熱烈,富有故事性,趣味性 。

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我個人認為,看一個人的擂臺技巧好不好,主要看的評判標準是兩個:比賽控制技巧和表演技巧。 第一:比賽控制技巧。這個控制技巧,主要是指一個摔角手,作為比賽的主導,來領導這場比賽(也有數人交互主導的情況)來進行的能力。當他成為了這場比賽的領導者,他要利用他的各種比賽控制的技巧,來讓這場比賽流暢,節奏合適。

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控制比賽,個人認為在於比賽節奏,內容切換,時間控制,應變能力。其實總體來看,這四點也可以說是一體的。比賽的節奏,要不急不緩,摔角手在場上的動作是儘量不重複的,重複的都是短時間的多次重複,很少見到5分鐘和20分鐘分別來chokeslam的,因此節奏太快了時間打不完,而節奏太慢的話,自然就是拖沓而枯燥的比賽了。擊打的節奏,攻擊的速率,甚至爬繩圈的速度,都不能亂爬的,都是有著嚴格的講究。

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一場節奏合適的比賽,可以讓人看的津津有味,在每次低潮的臨界點把強度提起來,最後達到高潮。內容切換,在於場上要進行各種各樣的內容,摔,打,鎖,飛等等。選手不可能在場上連打10分鐘拳頭,那就不是摔角比賽了,那是拳擊比賽;也不能一堆人在場上飛10分鐘,那是體操比賽;當然更不能鎖個10分鐘不起來,那是睡覺比賽……當然內容的多少,也是根據原定的比賽時間以及比賽規則而定的。

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如果比賽時間長,就互鎖互掐,然後拳頭對打,再到臺下轉轉,如果是street fight之類的規則,還可以到觀眾席去轉一圈,15分鐘又過去了。比賽中斷再施展鎖技,恢復恢復體力,為比賽後期的高潮攻擊做準備。兩人或多人的攻擊交替也是內容切換的一部分,什麼時候該切換了,該換人進攻了,都是技巧。交替攻擊越頻繁,越難以控制,越考驗技巧。時間控制在於比賽中很精細的時間的掌握,用一些動作和行為來達成時間上的準確。裁判在場上會提醒選手時間。如果時間不夠了,要趕,就少鎖會兒,趕緊開打;如果時間多餘了,就用一些動作拖延拖延,比如扔臺下撞撞臺階,反派還可以連續壓制個2,3次,再找裁判理論吵鬧個幾分鐘。

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Turning point上的鐵人賽和Undertaker在Royal Rmble前的Beat the clock,可謂就是達到了時間的絕對準確。這兩場比賽都是要求嚴格控制時間的,而場上隊員的出色技巧,讓比賽都達到了“恰到好處”的地步;而ECW PPV上的6人鐵籠賽,最後Bobby一個人在籠子裡砸了一分鐘椅子,無疑是時間控制上的超級反面教材。最後應變能力,是指對場上突發事件的應變,讓比賽不留破綻,順利完成。相信Triple H受傷的那場比賽,大家都對Shawn Michaels的應變能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時Edge基本亂了,Randy完全亂了,Shawn果斷的打裁判,掀桌子,讓比賽最後在“無結果”中順利結束。

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再舉個小例子,當年Cena和Edge打的那場TLC,最後Cena把Lita FU的時候,擂臺上重起來的兩張桌子,上面那一個因為FU時的擂臺震動掉了下來。本來應該進入最後的“梯子FU”階段了。此時Cena應變的非常好,他先把桌子放好,然後準備去找臺下的Edge繼續“虐待”他,但回頭一看天上的腰帶,“思想鬥爭”之後,放棄Edge,去爬梯子,比賽順利再次回到“梯子FU”階段。這場TLC,可以說是標示著Cena在比賽控制上的巨大進步。

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第二:表演技巧,就是指比賽“之外”的那些“盤外招”,來讓比賽更加熱烈,讓觀眾更加興奮,更加入戲。表演技巧,個人認為主要在於角色演繹,捱打能力,與觀眾互動提高氣氛。角色演繹,是人都看得出來是指對角色演繹好壞,儘可能完美的表現出角色的特點,性格。簡單的例子,Undertaker就不能在擂臺上像壞丫頭一樣拍手傻笑,塞納就不能像米茲一樣聰明狡猾,否則角色上就要鬧笑話了。角色特點要儘可能豐富,性格要儘可能鮮明,最好能做到“獨一無二”。這方面的要求和演電影是一樣的。不過電影電視可以NG,要是送葬者看到佈雷懷特發傻時忍不住笑場,那可就完了。

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捱打能力,自然也就是要讓對方的攻擊顯得“威力巨大”,讓對手的每次“假打”顯得“真實”甚至誇張。Triple H和道夫都有獨特的倒地姿勢,效果非常好,而巨石強森挨冷石的Stunner更是捱打中的經典。誇張的反應,痛苦的表情,都能讓比賽中的效果大增。最後與觀眾互動提高氣氛,也很好理解。就是對觀眾做一些動作,讓觀眾發出歡呼或者發出噓聲。這個也有正派和反派的區別。一般正派就是做招牌動作,顯得有氣勢,有霸氣的動作,比如Undertaker的抹脖子和AJ的戴手套,大狗的仰天長嘯等等,大E的扭屁股在適當的時候做出來,能讓觀眾的熱情一下子漲起來。

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而反派的相對要複雜些。可以做招牌動作,但表情不能像正派那樣“剛毅”,比如蘭迪奧頓做招牌動作時陪上的奸笑。米茲和明星夥伴對觀眾席指指點點,在有噓聲時來個“shut up”讓噓聲升級等等。相對來說奸詐型的反派在這方面要難一些,奸詐而淫蕩的笑容可謂是必不可少。用各種方法挑起觀眾的歡呼或者噓聲,這也是選手非常重要的一種技巧。當然有些優秀的反派選手,總能得到觀眾的歡呼,特別是在TNA,TNA的觀眾在比賽時的加油是不怎麼分角色的,反派也能得到歡呼與加油聲,這個不代表他反派做的不夠好。當然如果正派得到了噓聲,那肯定就是出了問題了,比如羅曼雷恩斯,如今的摔角比賽,劇情和表演越來越重要,特別是WWE,風格基本已經由暴力化轉變為肥皂劇化,娛樂化,在這種情況下,擂臺技巧的重要性可謂已經超過了動作技術。沒有好的擂臺技巧,動作技術再好,也只是武術套路表演或者體操表演而已。在良好的擂臺技巧的支持下,讓比賽成為娛樂,讓比賽成為故事,讓觀眾身臨其境。動作技術與擂臺技巧,在我看來,對一個頂級摔角手來說,兩者缺一不可。

動作技巧和表演控制能力對一個WWE頂尖摔角手來說 兩者都不可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