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資,大師也有煩惱

(本文為“聰明的投資者”投資理財徵集活動參賽文章)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在成就、榮耀、崇拜

這些光鮮亮麗的喜悅背後,

我們也總有憤怒、萬念俱灰、目光短淺的時候……

其實,

這些折磨您的煩惱,

和折磨那些名人大師們的

是同一種東西。

而他們,也未必有化解的妙藥。

比如艾薩克·牛頓,

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

17世紀百科全書式的“全才”。

如果當時就有諾貝爾獎的話,

牛頓老師至少能連續壟斷4屆物理學獎

(分光計;力學體系的構建;反射望遠鏡;萬有引力),

以及一屆化學獎(鍊金),

外加菲爾茲數學獎(微積分)。

做投資,大師也有煩惱

牛頓老師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

要知道剛才所說的成就,

都是在他26歲之前完成的。

26歲以後的牛頓幹了什麼?

主要有三件事:

鍊金、研究上帝和炒股。

牛頓痴迷鍊金術,

他把自己人生中很大一部分時間用於鍊金,

並留下海量的記錄和手稿。

英國女王非常肯定他的貢獻,

還封他為爵爺,

官至皇家造幣局局長兼皇家學會會長。

作為和宇宙對話的男人,

牛頓並沒有成為唯物主義的擁躉,

反而瘋狂為上帝打Call。

身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

他狂熱地研究《聖經》,

所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超過當時英國專職神學研究人員。

牛頓說,

他一直都在上帝的懷抱中,沒離開過。

除了“偉大的科學家”、“上帝的追隨者”這些頭銜,

牛頓還是個“錢迷”。

在上學的時候,

他就將自己不太富裕的零用錢借貸給別人,

並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

後來,他又找到了一個快速賺錢的方法——

炒股

做投資,大師也有煩惱

1711年,

有著政府背景的英國南海公司成立,

併發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

在當時,

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

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

大量暫時閒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

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

每天,英國人將交易所擠得水洩不通,

倫敦的交易中心交通已然出現了阻塞。

這種情況下,伴隨著各種極具誘惑的炒作,

認購英國政府債券的南海公司股價飛漲,

七個月內漲了8倍,股價達到1000英鎊。

由於在早期認購了一部分南海公司股票,

牛頓小有所得,並在股價翻倍後賣出。

看到股票漲到最高點時,

牛頓和多數人一樣,

瘋狂的Show hand了——

他將自己絕大部分收入投入其中。

緊接著,

牛頓的煩惱來了。

當南海公司那些空穴來風的消息被揭穿後,

股價從最高點跌到135英鎊。

牛頓和其他股民一樣,

血本無歸,損失慘重。

慘淡的結果讓牛頓不得不感慨:

我這個能計算出天體運行軌跡的天才,

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

除了牛頓,

還有丘吉爾、馬克·吐溫、飛人喬丹等名人大師,

都在股市的追漲殺跌中損失慘重。

做投資,大師也有煩惱

行為金融學認為,

處置效應讓投資者無形中出現追漲殺跌的行為。

而在基金投資中,

這種錯誤的擇時,

更是讓投資者與收益擦肩而過。

根據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統計,

自開放式基金成立以來

截至2017年6月末,

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6.18%,

債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7.64%。

想一想,

您的基金投資賺到錢了嗎?

投資中有多少煩惱,

就需要有多少慰藉。

既然做投資擇時太難,

那我們就選擇二次分散風險的公募FOF

公募FOF通過產品契約的形式和公募的運作模式,

使得組合構建和維護更加科學合理,

幫助投資者實現長期目標。

並且已經再分散化的產品特徵,

以及普遍應用了綜合打分的評價系統,

使得FOF產品更容易幫助投資者規避業績極差的產品,

從而大大提高獲得市場平均收益水平的概率。

可以說,普通投資者選擇公募FOF來長期佈局,

才是聰明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