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世界形勢進入變化調整新時期,對智庫需求增加

7月14日,由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會同國內相關研究機構發起的“美國研究智庫聯盟”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

社科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專家、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出席,並參與“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及走勢”專題研討會。

美國研究智庫聯盟以加強研究、諮政建言為宗旨,圍繞美國政經形勢、美國內外經濟政策、中美關係等問題,開展基礎性、政策性和前瞻性研究,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發揮智庫獨特的二軌作用。

首批成員包括髮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社科院美國研究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全球化智庫等近20家國內知名智庫。

以下為傅瑩在研討會上的講話內容:

首先祝賀美國研究智庫聯盟的成立。現在的國際形勢複雜多變,這個聯盟可以說是應運而生。

應該承認,在近代以來的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當中,中國的參與和介入總體上看是比較邊緣的。儘管在一些重大轉折關頭和變遷進程中,中國有過一定影響,但主動參與有限。這既是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使然,也是中國自身長期積貧積弱的結果。

新中國成立以來,恰當利用國際潮流和變化,為自己的發展贏得空間。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成長為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在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精神指引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國內建設和國際交往都邁上了一個更高的平臺。

在認識和判斷國際形勢方面,中國的知識界和學者一直走在前面,而且非常勤奮,他們以廣博的知識保持了對外部變化的敏感性,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和為國為民的奉獻之心歷經風雲變幻而始終如一。

當前,無論是國際形勢還是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都進入了一個變化調整的新時期。這裡面,既有中國自身發展變化對世界格局帶來衝擊所引發的外部相應調整,也有其他大國,尤其是主導性國家美國的調整和變化帶來的衝擊。變化總會帶來風險,同時也會創造機會,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和應對了。

在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對智庫的智力貢獻需求在增加,而中美經貿關係成為變化和碰撞的最前沿,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發起這個聯盟,估計也是考慮到現實的緊迫需求。我對經貿問題是外行,這幾年參與智庫工作積累了些體會,與大家分享。

智庫與其他研究機構不同之處是,要為決策服務,因此智庫的研究要緊跟形勢變化和決策需要。但是智庫又不是決策部門的研究室,不是要寫文件,也不是去錦上添花。

智庫需要:一是決策之前往前多看幾步,最好能夠對未來做些預測甚至預警,提供政策儲備;

二是決策之後往後退幾步,對政策執行的效果做一些後評估,當然這不是去品頭論足放“馬後炮”,做“事後諸葛亮”,而是提出改進的建議;

三是有責任對內對外做政策方面的傳播,幫助溝通和凝聚共識。

智庫能做到這樣是需要條件的。

首先是決策者的需求和決心,只有當決策者真正需要智庫的時候,才能真心扶持智庫。怎麼扶持?不僅僅是提供財務支持,更重要的是用提供信息和提出要求的方式進行引導。尤其是在重大問題上,學者需要在第一時間知道決策者關心什麼,需要什麼,想做什麼,也需要及時瞭解國際和國內各界的反應和動向。這些都需要決策者在政策和操作上提供條件和空間。在這些重要信息缺失的情況下,智庫可能要麼選擇沉默,要麼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甚至可能幫倒忙。

第二是對知識和智庫產品的尊重。學者創造思想產品的過程是很艱辛的,如何得到尊重、鼓勵和扶持?我們需要滋養這方面的土壤,培養起自己的大師。對於哪些成果是紮實可靠的,哪些是缺乏依據的,也需要有好的判斷標準和判斷手段。同時也要有容錯、試錯的空間,智庫的研究可以幫助決策者拓寬思路,但不能要求每個成品拿來就能用。最好不要用自己知道不知道、懂得不懂得、喜歡不喜歡來判斷智庫產品,可以把智庫的研究當作是對決策者思考的刺激和延伸。

第三是鼓勵和允許智庫多交流,好的智庫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建設。智庫的成功必須建立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有海納百川的能力和習慣,在充分聽取各種意見、瞭解各方觀點的過程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種“交流”既包括同業同行之間的交流、跨行跨業的交流,也包括中外之間的交流。

同時,我覺得智庫人也要力避焦慮、浮躁之風,不要專注於創新概念和名詞,而是多研究“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

黨和國家正在對智庫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投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智庫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等明確要求。

國內智庫這幾年也在突飛猛進地成長,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希望我們的智庫學者不忘初心,沉下去,多做紮紮實實的調查研究,多提出經得起推敲和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觀點和意見,為黨和國家在新時代的決策多提供好的智庫成果。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