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加速器吳玲偉:如何去建立產品的需求強度、頻率和層次?

AA加速器吳玲偉:如何去建立產品的需求強度、頻率和層次?

AA首期B輪加速營課程裡面有一個模塊是講《需求》的,在這裡,我給大家節選一些當時的課程內容,梳理一下如何發現和確定《需求》的邏輯。

學員剛來的時候,其實我們並沒有給大家任何系統刻板的資料,就是讓大家做杯子,做了一個杯子,然後又一個杯子。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是在去思考怎麼建立這種傾聽用戶的心態,真正的是以用戶為中心。

所以,當時我們講了很多,你怎麼能夠去傾聽、共創、反饋,怎麼再來去建立一個產品,這個是很重要的,其實我們還提到了傾聽的三個層次:你怎麼能夠全息傾聽、閉上眼而看得見,關上耳而聽得見。

有的時候在今天這個很浮躁的環境下,怎麼能夠讓自己靜下來,去傾聽用戶特別重要的就是閉上嘴,當你的用戶說的越多,你聽到的越多,你說的越多的時候,用戶就不說了,這個是在杯子裡面給我們的啟發。

AA加速器吳玲偉:如何去建立產品的需求強度、頻率和層次?

我們在整個畫布中,首先思考的是怎麼發現和明確自己的應用場景。

第一、我們先解決的是總結定點。那一句話大家還記得嗎?用一句話來去描述你的項目,就是用什麼產品為誰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就是一個項目三個最根本的點,也是說你一個項目發生的基本原因。這個是大家一定要想清楚的,它也是定點的,很核心的一個總結方式。

第二、我們談到了價值主張。其實從一開始的時候價值主張就是情感訴求,我們當時在講,價值主張、價值觀和使命、願景最不一樣的地方,價值主張就是佔領用戶心智的東西,它純粹的是一個市場的內容。

第三、我們在講需求的時候,一定是對外的,是為了去佔領消費者心智的一個內容,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核心的需求點是在於消費者、用戶身上。

我們一開始要想清楚用戶畫像,用戶畫像一定要越清晰越好。如果是你自己更好,這個畫像一定要起一個名字,一定要有年齡,一定要有它的服裝、教育背景還有消費的一些情況。這個用戶畫像,不是你說得到,不是你寫得到,而是你看得到,這個叫畫像。

用戶畫像畫完了以後,你就有清晰的認知,你才可以去做場景的感覺,所以到底它是在什麼樣的場景裡面,有這樣的一個產品需求,但是沒被滿足,用戶需求很難受,然後你要去看得到,用戶難受的場景是因為什麼,這個時候你是在看用戶。

AA加速器吳玲偉:如何去建立產品的需求強度、頻率和層次?

你要變成用戶,去感受用戶的痛點,這是不是真的。所以這個是我們在用戶痛點畫像、痛點場景上我們做了兩遍,讓大家去講,核心的是你能感受到那個場景,你就在當下把自己變成你的用戶,這還是一個同理心,把自己變成用戶去看,這個痛點是不是真實的,到底有多痛。

在這個裡面我們還討論一下痛點跟癢點的問題。今天我也沒有答案,哪一個重要。

痛點是項目發生的原因,癢點是傳播的原因,所以通常這兩個一個都不能少,但是在項目不同的階段,你是更啟發痛點,還是更啟發癢點,都是可以的,主要看你自己對於用戶的影響力是從哪個出發。

這個痛點場景確立以後,我們就需要去建立你的需求強度、頻率和層次。

(1)需求強度

需求是不是剛需,你一定要解決的,因為需求裡面有真需求、假需求。如果是假需求你一定要放棄,就是根本沒有的需求,但是你自己覺得特別棒的。

先解決真需求跟假需求,真需求就要解決你需求的層次,我們說的,你就要去跨越第三級應該有,這個如果今天還沒有跨越,建議你下週跟你的團隊還在跨越這個問題,這個是一個特別難的問題,99.5%的項目都是可有可無的項目。

但是,只有那麼0.5%的項目可能成功,就是他能夠跨越的項目。所以,在這個地方是我們特別需要去跨越需求的強度。

(2)需求頻率

需求的頻率要解決的是怎麼能夠讓用戶跟你不斷的發生關係,不能只有一次就沒有關係了,怎麼在做這一次的時候,能夠去埋好下一次跟你接觸這樣的雷,或者叫這樣的點,就跟怎麼在這一次發生關係的時候,就有插件,進行下一次。

所以,我們一定要去建立這樣的需求頻度,先有至少是能夠長期的、連續性的去跟用戶產生接觸的點,這個是先觸點。然後你再有7次賣給他,基本上他就走不了了。

連續使用7次就是忠誠用戶,連續能夠買你7次就是高淨值用戶。所以,這個是我們去尋找這樣的頻度,一定要連續性,就是用雷軍的說法:專注、極致、口碑、快。一定要快,快速拿下他,快速把他變成你的粉絲用戶,快速變成你的忠誠用戶,只是接觸一次那不叫快,所以這個是我們在談到的頻率。

(3)需求層次

需求的層次在我個人看來,在這三個裡面特別特別重要的。怎麼能夠讓你去打動人心,我們說一個產品,一定是打動人心的產品才會有黏性。今天的產品不是說賣,而是說黏性。因此,如果你跟他沒有情感的結合點,你這個產品是沒有任何的競爭力的。

你一定要從功能需求上升到情感的需求,讓用戶覺得非你不可。這個是我們在需求層面上需要解決的,至少是從社交的情況開始,建立一種關係。

關於需求,你要突破的是:畫像、場景、強度、頻度、層次。最後我們再來整合這些內容,再去迴歸,這個是我們今天沒有做的,到底誰是你的種子用戶?到底誰是你的忠誠用戶?你的核心痛點是什麼,如果只有一個,你的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是什麼?

所以,這是我們今天整個《需求》畫布的一個邏輯。如果這個需求和畫像不清晰的話,你做產品又是在去試不同的人,很浪費時間和精力。這個需求理順找準了,我們才能進入到產品,才能夠知道我們的產品是為誰做的,找誰驗證,讓誰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