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發之後,招商和興業銀行又相繼踩雷,銀行究竟怎麼了?

從年初我們一直在說,目前的大環境不適合投資,要以防禦為主,資管新規最近也出來了,目的很明確,要

打破剛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什麼叫剛兌,剛兌就是保底。打破剛兌就是國家要求任何平臺不得給投資者保底,盈虧自負。

國家目前對金融監管越來越嚴,這周銀保監又對興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分別處罰5870萬、6570萬、5845萬,原因涉嫌理財、貸款等違規項目,如果大家經常看新聞的話,應該知道從去年到今年,銀行被罰似乎已經變成了家常便飯,為什麼會這樣呢?

浦發之後,招商和興業銀行又相繼踩雷,銀行究竟怎麼了?

這就是我們前面文章提到的高築牆,泡沫是在寬鬆的貨幣政策開始壯大的,是在緊縮的貨幣政策中破滅的,以前是增量時代,現在是存量時代,而銀行作為百業之母,是系統性風險的根源所在。現在你感覺嚴,後面我感覺會更嚴。

再看一個數據,截止昨天5月5日,根據wind統計,今年已有15只債券出現違約,涉及金額高達128.64億。其實隨著經濟下行和不景氣,外加剛兌打破的實施,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雷區,所以真的是大環境在改變,閉著眼投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浦發之後,招商和興業銀行又相繼踩雷,銀行究竟怎麼了?

剛性兌付已經提了很多年了,並不是今年才提的,還記得去年的某金所一理財產品違約事件嘛,某金所那麼有錢,為了自己的名譽掏點錢給投資人就能擺平了。

可關鍵是監管不允許,許多平臺原來有的風險儲備金,都被停掉了,平臺的義務只是發佈真實信息和審核,風險由投資者自己來判斷和選擇,也就是風險和收益由發券企業和投資之間的事,跟平臺沒有關係。

而打破剛兌,其實就是一種投資者教育和化解系統性風險的做法。

只不過這一次連銀行都不例外,以前睜隻眼閉著眼,你拿儲戶的錢去應急還是拿投資人的錢去投資了高風險的東西,暫且可以置之不理,但是現在大環境變了,情況就不一樣了,現在整個環境的風險係數都在變高,是時候要摸摸底,所以把以前不在監管之內的表外業務都納進監管之內來,像安邦這樣的空殼保險公司以前很難監管到的,現在好了,銀監會和保監會直接合並了,變成了銀保監。

這是一系列的一盤大棋,一直在提改革,這次的改革是很有力度的,無論是金融改革,還是整體上經濟改革。任何一個國家都逃不開經濟發展規律的制約,當短期經濟下滑的時候,只有通過改革提高整體社會的效率,才能再度迎來經濟的新週期。

浦發之後,招商和興業銀行又相繼踩雷,銀行究竟怎麼了?

國家一再強調,現在要從量變到質變,以前我們經濟只要求多,現在要要求質量,落後的、汙染的、不可持續發展的都會在這一輪經濟中被被淘汰,相應的國家也提了製造2025,高新技術才能提高經濟效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最近的貿易戰,打的都是中國製造的2025,為什麼呢,因為中國製造2025就是下一波經濟發展的引擎,美國的戰略沒有問題,打的非常精準,一架飛機沒了引擎就熄火了,就這麼簡單,他們只是低估了中國人民捍衛自己核心利益的決心。

等我們真正起飛的時候,經濟轉好的時候,我們就將進入下一個週期,寒冬也就過去了。而現在還是猥瑣發育比較靠譜,少踩雷就是賺錢,投資本來就是九死一生,為什麼不在絕大多數人都賺錢的時候再出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