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音樂區間:從聽歌詞到聽編曲

(文:悅山)

這週一的時候,我的歌單被 QQ 音樂推薦到了首頁。那之後,歌單被分享了幾千次,收聽次數以每天1000的速度增長。喜歡音樂這麼多年,感覺自己終於得到了某種認同。

其實在這之前,我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聽到我覺得好的歌曲,花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以感情為主題建立歌單,或者是用更好看的歌單配圖之類的。但是沒想到真正被推薦的,是我這幾年以來隨便存放純音樂的歌單,裡面的歌連詞都沒有。

但也是這件事情讓我發現自己對音樂的審美進入了另一個區間,那就是之前為了歌詞聽歌,現在我聽音軌。那些音樂是為音樂本身而服務的,而不是為了歌詞。

其實我最早接觸音樂是從李克勤的那首《紅日》開始的。

高中的時候,學習壓力很大,很多情緒都不知道怎麼排遣——重點班,大家雖然表面上是朋友,但心裡還是記得彼此是競爭對手。我宿舍上鋪是班級成績吊車尾的一個,但是他好像一直還挺樂呵,我一直都很想找他聊天。

高一暑假一個下午,我和他一起約了一場雙人籃球,插科打諢,但什麼關於學習的話我都沒有說出口。晚上我們一身臭汗走回家,看到了難得一見的火燒雲,他走在路上把耳機拔下來,放的歌就是《紅日》,那一瞬間我被這種巧合所感動,後來把那首歌聽了幾百次,而他也成了我到現在為止都在聯繫的朋友,我們每天都會分享起床音樂。

跨越音樂區間:從聽歌詞到聽編曲

一開始我們分享的歌都帶歌詞,甚至會為了追一個姑娘商量用哪一首歌表白最合適。但慢慢的,我們的關注點慢慢轉移到歌詞背後的曲子上去。“別看詞,聽編曲,不然我們永遠也不能完整地瞭解一首歌。”我還記得這句,他很認真地跟我說的話。

有些事情一個人做很傻,但是兩個人一起做不會。我們兩個什麼樂器都不會的人,除了到處去聽 LIVE之外,剛開始接觸的比較多的就是圖書館了。圖書館與音樂有關的書籍都被我們翻了個遍,我們才在音樂史、音樂流派和音樂體裁上有了整體的認知。

跨越音樂區間:從聽歌詞到聽編曲

當我們在電腦課上無意中發現,網上的一些專業課程的視頻,能讓我們更快地接觸到我們感興趣的音樂板塊的時候,我們就開啟了新的征程:去網吧。那個時候的男生都喜歡去網吧打遊戲,一邊遊戲一邊連麥。但你一定沒見過兩個男生在網吧裡吵得面紅耳赤,不是因為一起作戰誰的操作很遺憾,而是對一首歌是吉他騷氣還是貝斯騷氣各執一詞。

上了那麼多課程,我和他看到最專業的就是最近在騰訊視頻上偶然看到的騰訊音樂人原力計劃“大師課”,據說是專門為了原力計劃20強準備的課程,課上的老師都是來自行業內的大咖。比如剛上線的第一堂課就是著名音樂製作人谷粟老師的課。

最近注意到谷粟老師,是因為看了《創造101》,他幫孟美岐戰隊改編羅志祥的《撐腰》,將原本的很嗨的舞曲巧妙地改編成加入百老匯風格的爽快律動曲。被谷粟老師改編過的《撐腰》,顯然更能展現孟美岐爽朗帥氣的風格。

關於他是怎麼做到這些的,我曾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谷粟老師,在《原力計劃#大師課#第一期:谷粟的音樂魔法》視頻裡,把胡彥斌的新歌demo,一軌一軌地拆分、講解給大家聽,才恍然大悟,原來編曲還能這麼玩。還有一些更專業的內容,比如合成器的Sound Design,低音的節奏型,電聲鼓組的質感,以及現在非常火的808 Bass sound,這些都是都是我在別的地方從沒學習過的新東西。

我很喜歡的小白(李守信)老師的節奏課也上線了,他是臺灣頂尖鼓手。此外據說還有四位大師的課也將上線。這些課程,都能讓我們系統地學習節奏律動、製作編曲、作詞、混音錄音、音樂賞析、樂隊合作這些專業的音樂知識。我一想到能跟大師們偷師,就對後續的課程期待滿滿。

雖然我不怎麼會樂器,但音樂的東西是可以互通的。只要願意去鑽研,每個人都有進階學習和享受音樂的權利,而現在原力計劃就為我們提供了這個機會。

跨越音樂區間:從聽歌詞到聽編曲

現在市場上有太多音樂選拔活動了,但把重點放在音樂創作本身的少之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