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人用不上價廉質優的仿製藥?

作者 | 朱恆鵬

來源 | 朱恆鵬筆談

這兩天,有關《我不是藥神》的討論霸佔了我的朋友圈。大家既感慨又疑惑:隔壁的印度兄弟都生產出了平價有效的仿製藥,國內這麼多藥企為何一直原地踏步?分析文章有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國內醫藥市場度集中度低,藥企“多、小、散、亂”,製造工藝不行;再加上國內藥企做仿製藥審批週期長、缺乏評審標準等制度性原因,優質價廉的仿製藥自然難覓蹤影。

為什麼中國人用不上價廉質優的仿製藥?

這些觀點乍看很有道理,深究起來均似是而非。對於仿製藥來說,長達六十多年的仿製歷史,生產出獲得美國FDA認證的高質量仿製藥已經不是什麼難事兒。家電、轎車、電腦、手機等產品的仿製歷史不過三十多年,產品質量已經和發達國家同類產品相媲美甚至有所超越,小分子化學藥(目前絕大多數口服藥)的技術含量和生產工藝並不比這些機電產品複雜,國內藥品研發、生產和監管的政策環境也不差於這些產品的政策環境。更何況,就製藥的工業基礎而言,我們並不比印度差,起步也不比印度晚。

既然做仿製藥並不是什麼難事,那關鍵問題就變成了,為什麼一說起來,優質仿製藥的市場需求巨大,藥企卻沒動力去做高質量仿製藥?

而在這樣畸形的購銷結構下,你覺得醫藥企業還有能力和積極性搞研發和提高質量嗎?

這種畸形的購銷模式也導致了國內製藥企業有兩個普遍存在的“非正常”現象。首先,從公開的財務報表看,有看起來不算低的研發費用,但是大量“研發”費用並非真正用於研發,而是以研發名義用於回扣。其次,其研發導向也不是提升藥品質量或創制新藥,而是研製出與其他藥企同品種藥品在招標中有差異的所謂“新藥”。這些“新藥”在療效、質量、安全、經濟性等方面沒有什麼積極意義,但是在政府集中招標中可以單獨分組,單獨定價。

為什麼中國人用不上價廉質優的仿製藥?

到這裡,我們不難理解,在一個核心競爭手段是回扣和返利而非質量的畸形市場上,面臨盈利甚至生存壓力的藥企,何來動力生產高質量仿製藥?換言之,如果能夠通過回扣和返利打開市場,誰有動力勞心費力花大錢搞研發提高質量?高質量意味著高成本,在同樣的中標價格水平下,高質量高成本的仿製藥則意味著低迴扣和返利空間,面對其他競爭對手就完全處於劣勢。高質量?笑話,需要高質量採購原研藥就是了。

自然的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編者:在此文發出兩天後,朱恆鵬老師再度發文,提到對前文的幾點補充回應。為方便大家閱讀,《醫學界》特將兩文合一。)

為什麼中國人用不上價廉質優的仿製藥?

問:文中提到藥企有400%的毛利率,這是違背財務常識的吧?

為什麼中國人用不上價廉質優的仿製藥?

為什麼中國人用不上價廉質優的仿製藥?

至於國內的新藥研發,業內總結出瞭如下“創新藥定律”:1.國內研發的me-too新藥,在和原研藥的競爭中,總是輸;2.國內藥企研發的me-too新藥,在和國內仿製藥的競爭中,還是總輸。

我們很希望這一格局能夠得到徹底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