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詩中的「川味」

陸游詩中的“川味”

陸游詩詞中有大量描寫日常生活的作品,錢鍾書先生稱其為“閒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陸游在四川度過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八年(其間曾短暫前往南鄭王炎幕府),即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至1178年(南宋淳熙五年)。54歲東歸之後,陸游魂牽夢繫,時刻難忘蜀地,甚至將其詩作定名為《劍南詩稿》(本文所引陸詩據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文中只註明卷數),可見蜀地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陸游描寫蜀地餐飲的詩篇有數十篇,呈現出一幅生動的宋代川菜文化畫卷。其中一些食物以及味型已經淡出今人的視野,這些作品積澱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記憶。

陸游詩中記錄了不少四川美味,有一些幾乎成為絕唱。最典型的是“木魚”:“木魚瀹葅子盈腹”(《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卷十七),在一個冬夜與溥庵主談起川菜時,陸游念念不忘此菜。然而,今天的川菜中已無“木魚”蹤影。考其來歷,原來是棕苞,又稱棕筍。它的花未開放時,貌似一條魚,外面裹著筍衣一樣的外殼,裡面是層層疊疊的小花苞,狀如魚,因而古代稱之為木魚。據《山家清供》記:

坡詩云:“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木魚子。”春時剝梭魚蒸熟,與筍同法,蜜煮醋浸,可致千里。蜀人供物多用之。”據稱其味似筍,可以燉湯、炒臘肉等,非常爽口,且加工後可長期保存。現在四川還常見到棕樹,可惜幾乎沒人知道棕筍的美味了。

還有一種做工考究的麵點:絳羅餅餤。陸游在《病中》所言“絳羅餅餤玻璃酒”(《病中忽有眉山士人史君見過欣然接之口 佔絕句》,卷十五)。《六書故》記:“今人以薄餅卷肉,切而薦之,曰‘餤’。”由此可見餅餤是類似於今日春捲的食品,但其規模要大得多,因而有“餤粗如柱”之說。為此需用細帶繫縛,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 雲:“唐御膳以紅綾餅餤為重。昭宗光化中,放進士榜,得裴格等二十八人,以為得人。會燕曲江,乃令太官特作二十八餅餤賜之。盧延讓在其間。後入蜀為學士。既老,頗為蜀人所易。延讓詩素平易近俳,乃作詩云:‘莫欺零落殘牙齒,曾吃紅綾餅餤來’。”紅綾餅餤便是用紅綾裹住餅餤,以防鬆散。由此文也可見紅綾餅餤在唐時還是頗為珍貴的宮廷食品,而到宋代時,四川民間都能吃到了,只是改為絳羅纏裹。

巢菜也是陸游詩中的美味,多次吟誦。《巢菜並序》的序言中說:“蜀蔬有兩巢:大巢,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畦中,東坡所賦元修菜是也,吳中絕多,名漂搖草,一名野蠶豆,但人不知取食耳。予小舟過梅市得之,始以作羹,風味宛如在醴泉蟆頤時也。”(卷十六) 在江浙家鄉又吃到時,詩人竟感嘆彷彿又回到了眉山(蟆頤位於四川眉山東坡區)。在另一首詩中還言:“大巢初生蠶正浴,小巢漸老麥米熟。”(卷十七) 浴蠶是選蠶種的一種方法,唐代陳潤《東都所居寒食下作》一詩:“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鵑鳴,日暖山初綠,春寒雨欲晴。浴蠶當社日,改火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憶邵平。”浴蠶時間一般在春分前後。大巢是初春的美食,而小巢就要等到初夏了。大巢也稱野豌豆,小巢又名野蠶豆。蘇軾也喜食此菜,有《元修菜》一詩傳世,然今日已難覓其蹤。當時的一種食用方法是熬巢羹:“加糝啜巢羹”。(卷十七)另一種是做巢饅頭:“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將巢與肉餡包在饅頭中,是蜀地的一種流行。陸游對之的喜愛溢於言表:“蜀中雜流肉為巢饅頭,佳甚!”

薺菜,現在的川菜中已極少採用,而陸游卻有多首詩讚之。在《食薺糝甚美,蓋蜀人所謂東坡羹也》一詩中有:“薺糝芳甘妙絕倫,啜來恍若在峨岷。蓴羹下豉知難敵,牛乳抨酥亦未珍。異味頗思修淨供,秘方常惜授廚人。午窗自撫膨脝腹,好住煙村莫厭貧。”薺菜加米粒、玉米粒熬製的稀粥,色香味俱佳,讓陸游得意不已。在另一首《食薺》 詩中,陸游還透露了其加工薺菜的妙訣:“小著鹽酰助滋味,微加薑桂發精神。”微微加點鹽,再稍加一些姜、桂皮,春日食之,神清氣爽。

陸游愛好喝粥,除上文所見的巢羹、薺糝而外,他還描述了幾種曾在蜀地食用的湯羹:藜羹 (淡煮藜羹天送供,卷二十)、薏米粥(初遊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芡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卷十六)。實際也就是粗茶淡飯,倒很符合現代的健康飲食理念。

另外有一種鮮美的魚:丙穴魚。陸游《思蜀》詩中有:“玉食峨嵋栮,金齏丙穴魚。”(卷二十三) 此魚似乎是當時四川河鮮的絕佳代表,在左思的《蜀都賦》中就有:“嘉魚出於丙穴,良木攢於褒谷。”丙穴在四川有多處,城口縣南、廣元縣北、雅安縣南皆有。唐代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詩亦稱讚:“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酤。”(《杜詩詳註》卷十三)此魚,現在也未聞了。

今日川味以麻辣味型蜚聲海內外,然麻辣味在川菜中的出現僅是近百年的事情。之前的川菜味型可以稱之為古典川菜,宋代時古典川菜已然獨立成為了一大菜系,在汴梁、臨安等地都有川菜館。陸游詩中也展現了當時的川菜風味。

在《飯罷戲作》中有:“東門買彘骨,酰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蟹。”(卷九)彘骨的調味料有四種:酰(醋)、醬(甜麵醬之類)、橙(橙皮)和薤(藠頭),其味型應是偏甜酸。與魚蟹相提並論的蒸雞,其味也應偏清淡。

清淡且喜甜酸似為宋時川菜的一種特色。陸游在與人談論川菜時有“最愛紅糟並缹粥”的詩句,紅糟即紅色酒糟,可用作調味品。在稀粥中加入紅糟熬製,這和江南的味道不謀而合。北宋莊季裕的《雞肋編》卷下雲:“江南閩中公私醞釀,皆紅麴酒,至秋盡食紅糟,蔬菜魚肉,率以拌和,更不食醋。”在江南,紅糟的運用更廣泛,普及於一切蔬菜魚食中。

這時很有特色的一種調味料是花椒,“喜看縷膾映盤箸,恨欠斫蟹加橙椒”(卷六),陸游望著滿桌的美食,感覺遺憾的是少了加橙皮、花椒進行烹製的蟹肉。花椒已然是美食的重要配料。四川漢源的花椒,自從唐代就被列為貢品,古稱“貢椒”。在菜餚中加花椒是古典川菜的一大特色,這個特色被保留下來。(來源丨文匯報 作者丨魏紅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