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養殖產業帶動貧困人員脫貧 丹麥紅眼水貂落戶婁煩

隨著經濟的發展,錦帽貂裘、華服盛裝,逐漸成為普通百姓可以消費得起的物品,而水貂這種珍貴的毛皮動物,也從遙遠的歐美來到山西,成為產業扶貧的新項目。近日,我市2018年市級重點工程項目山西省新青林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水貂養殖加工產業化項目一期工程建設完工,15000多隻丹麥紅眼水貂在此定居。

毛皮行業進入轉型期

作為世界最大的毛皮服裝消費國,我國毛皮產業發展迅速,有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共有規模以上毛皮及製品企業625家,銷售收入847.22億元,同比增長1.41%。然而,由於毛皮動物養殖規模化企業在佔比較小,庭院式養殖佔據相當數量,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導致毛皮行業發展受到很大制約。

“庭院式養殖由於設施設備不完善,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市場價格受影響,像這種水貂皮,質量不好的不到200元一張,質量好的最高能賣到600左右,價差非常大。再有就是一般養殖戶家裡都沒有糞便和汙水處理能力,隨意傾倒又會汙染環境,這在我們國家是不允許的,所以,純粹依靠家庭庭院式養殖是發展不起來的。”山西省天津商會秘書長張文躍說。

這種生產方式與我國毛皮養殖起步晚、發展不平衡有很大關係。我國1956年才引進第一批用於養殖的毛皮動物——水貂,與國外相比,我國毛皮動物養殖還處於初級階段,只經歷了發達國家養殖時間的三分之一。而我國農村養殖多以家庭為單位,因此反映在毛皮養殖業中,就構成了以零散的小規模養殖為主的發展模式。近十年以來,我國從丹麥、芬蘭等歐洲發達國家引進了大量毛皮專業飼養設備,毛皮養殖業向著規範化飼養、現代化集約型模式發展,全行業也因此獲得了較快的增速。然而,從總體來看,雖然我國毛皮產業增速明顯,但利潤卻在下降,數據表明,去年我國毛皮產品行業利潤總額53.08億元,同比下降6.96%。中國皮革協會有關負責人認為,我國毛皮行業自2013年開始進入深度調整期,經過一輪洗牌,那些產能過剩的、汙染治理能力不足的企業或是小作坊將會被淘汰,那些具備汙染治理能力、實行清潔化生產和精細化管理的企業將會獲得更大的市場容量和發展空間。

毛皮轉型項目落地我市

今年5月,我市公佈了2018年市級重點工程項目共133項,其中作為皮毛行業的轉型項目——山西省新青林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水貂養殖加工產業化項目名列其中。

“我做毛皮生意20多年了,在浙江海寧、山東諸城這些毛皮產業發達地區工作生活多年,他們的經營發展模式、理念都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太原的婁煩無論從溫度、氣候、緯度都十分適合水貂養殖,尤其是這種進口的丹麥紅眼水貂,毛皮價值很高,但對溫溼度、光照度要求也極高。經過我們團隊的長期考察,發現婁煩屬於丘陵山區,沒有大型工業企業,當地海拔高、光照充足、無汙染,特別適宜養殖水貂。於是,我就帶領團隊回到太原,等於是重新創業了。”山西省新青林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薛青衛說。

據瞭解,水貂皮毛是高檔裘皮原料,素有“裘皮之王”的美稱,是裘皮市場的主要品種,利用面積廣,需求量大。除毛皮做服裝外,其貂肉、貂糞、貂心、貂油等副產品也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薛青衛正是看中了水貂的這一特性。

他說:“在我們的水貂養殖基地,水貂的糞便是直接從管道流進化糞池的,先進行堆肥,然後經過加工廠加工,變成有機農家肥,裝袋後進入市場銷售。水貂糞特別適於果樹、花木施肥,能減少病蟲害,在山東等地,特別受歡迎。我去山東考察的時候發現,搞養殖如果只依靠毛皮,那條路是很難走的,這也是傳統的作法。現代化的養殖方式是除養殖園區外,還要配套飼料加工廠、屠宰加工廠、冷鏈貯藏運輸設施以及皮毛收購交易市場等,形成多元化、多產業、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薛青衛說。作為我省首家掌握水貂養殖技術的科技型企業,薛青衛在婁煩搞水貂養殖的起點很高,2017年初進婁煩,就投資9000萬元先期新建了佔地70畝的養殖基地,並引進丹麥紅眼種貂6000只,到2018年初,已經有養殖基地兩個,存欄種貂15000只。隨著5月底一期工程的完工,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商會牽頭養殖帶動貧困戶

山西省新青林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水貂養殖加工產業化項目既是我市的重點建設項目,也是婁煩縣的扶貧項目。

“去年我們商會由會長帶頭去各地進行扶貧,副會長薛青衛在天池店鄉南岔村考察時發現,這裡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宜進行水貂養殖,就計劃把項目引到這裡。於是經過各方協調,薛副會長就在當地成立了公司,開始建設養殖圈舍、冷庫加工車間、辦公用房等。”山西省天津商會秘書長張文躍說。

在山西省天津商會和婁煩縣的支持下,工程進展十分順利,與此同時,為周邊農戶定製的“扶貧計劃”也同時展開。薛青衛表示,目前公司為貧困戶提供種貂、飼料以及技術培訓,最後包銷,採用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的辦法,預計可實現貧困戶年收益一萬元左右。

“我們通過分類股權量化的方式,把財政資金配股給貧困戶,給10個行政村的1027戶貧困戶統一發放股權證,每戶持有5000元資本金,通過固定分紅+浮動收益+養殖收益+勞務收益,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具體做法是,每戶持有5000元資本金,那麼他們每年的固定分紅就是5000元,貧困戶享有村集體10%的養殖收益,周邊農民種植的玉米等飼料,公司以高於市場價5%的價格統一收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經過培訓合格可以在養殖廠打工,獲得勞務收入,平均工資1800元起。比如,南岔村有個貧困戶叫武貴林,他是因病致貧的,家裡有四個孩子,生活特別困難,經過和村裡協商,進入我們廠工作,這個人很能幹,現在月薪在3000元左右。”薛青衛說。

根據婁煩縣水貂養殖“一縣一業”60萬隻的發展目標,今年山西省新青林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將以貧困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依託,建議存欄500只的示範養殖小區40個,以此來帶動貧困戶1000餘戶。2018年6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羅清宇到婁煩縣進行專題調研時,與新青林水貂養殖項目負責人薛青衛詳細瞭解了產業前景、養殖銷售及帶動群眾增收等情況,鼓勵他們緊盯市場、擴大規模,加大科研投入,延伸產業鏈條,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還叮囑隨行同志和企業負責人,要做好禽畜養殖廢棄物處理工作,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 “我們的目標是計劃到2020年,這種示範養殖小區達到100個,培養專業養殖大戶500個,輻射帶動全縣8個鄉鎮4000多戶農戶增收。到2021年,建立存欄3萬隻的養殖場20個,帶動全縣14039戶脫貧增收。我們也要實現年產優質毛皮60萬張,提供有機肥2000噸,產值3億元,年利潤達到1.56億元,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水貂養殖產業園區。”薛青衛說。太原晚報 薄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