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首先,看過和沒看過這部電影的,我都建議大家再看一遍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維托里奧·德·西卡,意大利人,他曾獲1971年德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部電影也獲得了1950年第2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本獎提名,第7屆美國金球獎等5大獎項。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這部電影上映於1948年,故事背景是二戰後的羅馬,在百廢待興之際,男主角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所需的自行車,於是他跟他的兒子踏破鐵鞋到處尋找,最後無可奈何地下手偷別人的車,卻被逮個正著。全片故事簡單,但拍得有笑有淚,將戰後羅馬的社會面貌鮮活地反映出來。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忘不了兒子眼中的父親。不是別人眼中的父親。

在走投無路時,父親的身影是絕望的,帶著無法言喻的淒涼。而當父親成為了被兒子痛恨的偷自行車的人時,兒子的眼中,現實,以無法言喻的殘酷橫陳在他的面前。那一刻,他不再是小孩,而是一個男人。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他拾起父親的帽子,拍去上面的塵土,就像捧著一個重負,一個詛咒。那是現實的重負,生活的詛咒。如果說在結尾處,父親因為忍受不了生活的絕望而哭泣,那麼兒子心中的父親形象則如同這個絕望現實的分崩離析而令他悲愴。

在開頭,獲得工作的父親、母親和兒子生活在戰後的歐洲。生活的希望中帶著苦澀的歡樂,這是一個多麼不易的機會,一個改變處境的機會,男人帶著制帽穿著制服去上班了。自行車,自食其力的象徵。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好景不長,這個機會隨著車子被偷而化為烏有。男人先是報警,後通過工會朋友找,最後帶著兒子踏上尋車之路。

通過男人的遭遇,導演呈現了戰後意大利社會的橫斷面。混亂的警局,熱情但無力的工會,刁蠻的市井之徒,無路可走的窮人和貪婪冷漠的富人。生存艱難而信仰虛無,無論是教堂還是所謂先知,都呈現出空洞而虛偽的面目,這些都暗示著道德和希望的沒落。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尋車的高潮在於終於發現了小偷,男人從妓院裡一直追到一處街坊。但即便男人也似乎沒法真正指認他的罪行,就在街坊們同氣連聲包庇小偷並對男人不利時,警察又出現了。

在毫無證據的罪行前,小偷只是一個清白的弱者,而失去唯一工作依靠的男子卻成了蠻不講理的人。導演嘲笑了現代的司法制度的僵硬和無情,它逼著男人走入道德的絕境。

要麼守法而受窮,要麼犯法而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男人在球賽場外一陣陣激越的歡呼聲中焦慮不安的彷徨著,那些衝上雲霄的歡呼聲如同一個近在咫尺又遠在天邊的人生的幸福一般令他受盡煎熬。是堅守道德失去它,還是衝破底線去實現它。

在緊張的氛圍中,導演呈現的不僅是偷與不偷的行動掙扎,而是偷車後成為怎樣的人和擁有怎樣未來的內心的權衡和取捨。和男人混亂的目光和腳步相對應的,是兒子頹喪而冷峻的眼神。男人不想讓孩子看見他的變化。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在孩子心中,尚未有與純潔道德相抗衡的東西存在,他沒有父親那種成人的世故和智慧,不懂得取捨和妥協。道德在他眼中就像多彩的天空高高在上理所當然。

在男子行動前,兒子終於明白了些什麼,他望著父親,他發覺內心的天空忽然發生劇變。令他心碎的一幕終於發生,他失去了童真,看見了殘酷的世界令人窒息的迎面撲來。事後,他與父親在人群湧動的天穹下虛脫一般的被裹挾著前行。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兒子看見父親被有錢有勢的德米特里侮辱時,他隨著因窮而招辱的父親不斷地哭泣請求施暴者住手,當骯髒的現實侵入純潔天真的心靈,那是最令人心碎的。

在此片中,兒子明白父親整個犯罪動機,那背後的無奈而殘酷的現實令他流淚,他的眼淚有著比父親的眼淚更強大動人的力量。他的眼淚使我們理解,為何一個堅守內心熱愛生活的人,卻無法避免地染上汙垢失去純潔。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社會是心靈的染缸,此片在批判現實上力度非常。無論是車市上整齊排列的象徵著工業化生存的自行車和零件,還是巨大如火柴盒一般毫無個性毫無傳統的城市建築,還有疲憊的人群和凋敝的街景。

這一切都表現出不言自明的壓抑而冷漠的社會氛圍。在人與人之間的淡漠情感氛圍中,父子間的互相理解和支撐的依戀之情就顯得非常動人。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父愛子,送他打工,接他回家。帶他吃飯,以為他心情不好掉入河中時,父親真摯動人的形象無比溫暖。

子愛父,當父親成為小偷受人指責時,兒子的眼淚令所有人動容。

想獲得幸福,就要給人們希望。希望不是空中樓閣,必然是道德而非慾望的產物。在戰後的歐洲,在生存的掙扎中,人性在現實考量下趨向慾望而遠離道德,未來因為希望的喪失而失去色彩。

這部70年前的經典電影,曾獲5大獎項,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在父子倆的淚眼中,前方是人群的背影和失色的天空。但只要還活著,總會有辦法的。也許唯一支撐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就是彼此擁有的不滅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