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嘆

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歎

01

說起繪畫界的大師,我過去從沒想到過墨西哥的國寶女畫家弗裡達.卡羅。可她居然能讓畢加索這樣的繪畫天才自嘆不如。

直到了解弗裡達短暫而又精彩的一生,我才懂得:真正從心底裡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人,才能把外人看來不可理喻的痛苦,變成會呼吸的靈魂。

她全力以赴的去迎接生命中所有的浩劫,或喜或悲,都只看成生為人必經的歷程。

最初關注弗裡達是因為電影《尋夢環遊記》,電影中通過情節展現弗裡達生前心愛的寵物和她的墨西哥民族元素,包括冥界的逝者想要假扮弗裡達通關參加亡靈節的各種細節,讓我記住了這位長著一字眉的墨西哥女畫家的樣子。

弗裡達這一生遇到的事,每一件都可謂是滅頂之災。最可怕的是,每一次她稍微有好運來臨的時候,人生就會面臨更大的災難。

這種過山車似的命運,除了弗裡達,我覺得沒幾個人能接的住人生拋來的惡運。

但是她不僅穩穩的接住,還把這團亂糟糟的生活負擔,變成讓靈魂看了都會哭泣的真誠畫面,一筆一畫都是眼淚淌出來的人間奇蹟。

正如她告別人世的最後一個春天,身體已經非常糟糕的她,還舉辦了一場個人畫展。

當她躺在擔架上出場,她的四柱大床被放在了展廳中央,所有的觀眾都向她瘋狂致敬,在大家的眼中,她早已和她筆下的世界成為最完美的一體。

她身著華麗的墨西哥民族服裝,微笑地跟大家打招呼:“請注意,這是一具活著的屍體。”

永遠看淡死亡的她,用真正用生命繪畫的藝術家。她被自己的仰慕者讚譽為:“弗裡達.卡羅的藝術是纏繞在炸彈上的緞帶。”

02

1907年7月6日,弗裡達.卡羅出生在墨西哥,他的父親是一個匈牙利裔德國人,母親是一個墨西哥和西班牙後裔的混血兒。她從小就表現出了對墨西哥文化的強烈摯愛。

這個習慣影響到她的終身,不管在世界的任何角落生活或者是參加活動,她永遠都穿著最有墨西哥特色的華麗服飾,還把自己黑色的髮辮編成辮子,盤成獨特的造型,帶上花朵和髮梳,為自己畫一個標誌性的黑色一字眉,頗有男子氣概的她,美的像一道光。

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歎

有意思的是,弗裡達的父親是一個內向的男子,他平時在家裡彈鋼琴、閱讀哲學書籍,畫水彩畫,還有一個自己的攝影工作室,製作的墨西哥建築遺產攝影集廣受好評。

這一切對弗裡達的成長有著頗為重要的意義,也許藝術的種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點點生根發芽的。

弗裡達是父親一生最愛的女兒,聽說是父親覺得四個女兒中只有弗裡達最像自己。

幸運的人並不代表不會遭受厄運。

六歲那年,弗裡達不幸得了小兒麻痺症,父親為了治好她的病,讓她鍛鍊和學習所有男孩子的運動,包括足球、拳擊、跳高,但是這一切最終沒能擊退病魔,弗裡達還是成了跛腿小公主。

但在家人滿滿的愛中,她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跛腿自卑,即使跛著腿,她依然快樂的跳舞、歌唱,參加各類體育活動,自信永遠寫在她的臉上。

父親還把她送進了墨西哥當時最好的學校,2000個學生裡面僅有35個女孩。

在那裡,天資聰穎又才華出眾的弗裡達,以優異的表現贏得了很多男孩子的關注。在她即將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學院學生時,她有了自己的男朋友。

就在她人生最美好的時候,命運再次跟她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18歲的她和男朋友乘坐公共汽車時,發生了意外。

這次事故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一根欄杆從弗裡達上半身左側一直穿到骨盆,車上乘客攜帶的一袋金粉還發生爆炸,弗裡達躺在地上,渾身是血,身上沾滿了金粉,生命奄奄一息。

這次事故徹底改變了弗裡達,也徹底粉碎了她的醫生夢。

此後,她接受過大大小小30多次手術,長期綁在各種各樣的石膏裡,那種感覺真是生不如死。

為了消磨時間,弗裡達從父親那裡借來顏料,母親為她做了一個畫架,好讓她躺在床上的時候能夠畫畫。

弗裡達藉助掛在蚊帳上的鏡子,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幅自畫像。她把這幅畫送給自己心愛的戀人,可最終也沒能挽回戀人的心。

不過這段經歷,成了她日後繪畫事業的起點。

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歎

22歲那年,她嫁給了42歲的迭戈,這一對以藝術為生的夫妻,有著聊不完的共同話題。

儘管那時迭戈發現了弗裡達遠遠超出常人的藝術天分,經常鼓勵她拿起畫筆多多創作。

但弗裡達只想做一個好妻子,每天精心為丈夫迭戈做各種各樣的美食,將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下廚,待客,照顧別人身上。

後來因為迭戈為不同政黨創作,在墨西哥受到了強烈的輿論指責。他被迫帶著弗裡達,前往美國開始自己的雕塑和壁畫事業。

在美國期間,弗裡達發現那時美國的上流社會,幾乎不太懂藝術,為此,她更加堅定的通過作品和自身展現墨西哥文化,以此想念故鄉,展現藝術的真正之美。

可最終弗裡達重新拿起畫筆瘋狂的繪畫,緣於第二次情傷。

弗裡達痴迷的愛著迭戈,可這位42歲又老又胖的藝術家天性風流,返回墨西哥後鬱郁不得志,後經常出軌,甚至出軌了弗裡達的親妹妹。這讓視感情為生命的弗裡達非常痛苦,她終於選擇了離婚。

為了經濟獨立,她再度拿起筆,通過大量對自己自畫像以及想象世界和現實衝突的表達,把自己對身體受傷、愛人背叛的痛苦,就連渴望做一個母親的夢想,因為車禍後子宮受傷,連續兩次流產而破滅的悲傷故事,她都畫在了畫裡。

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歎

她的繪畫風格非常獨特,以至於一開始就吸引到畫商,有了資本的幫助,她的第一場個人畫展就大獲成功,讓她在市場上有著非常高的識別度以及接受度。

接下來,她的畫展在歐洲也大獲成功,印象派的畫家都視她為天才少女,雖然她從不認為自己的作品是印象派,而是真正的寫實派。

她用一種墨西哥人的美麗時尚,登上了全球最頂尖的時尚雜誌,她的作品還被盧浮宮購買並收藏。

事業上如此巨大的成功,都沒能讓她真正的快樂,帶著痛苦與迭戈離婚後,她又選擇了一年後與迭戈復婚。

不過這一次弗裡達同意嫁給他的首要條件是自己保持經濟獨立,彼此的關係也是柏拉圖式的。

這位風流成性的老藝術家,是這個世界最懂她繪畫和內心的人。迭戈也對自己曾經的行為非常懊悔,再次回到弗裡達身邊時,他不離不棄照顧著妻子虛弱的身體,最終妻子在睡夢中安靜離世,享年47歲。

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歎

03

看弗裡達人生經歷時,我常想起了童話《海的女兒》。

那個可愛的美人魚第一次救起王子的時候,就深深地愛上了他。為此,她接受了巫婆的魔咒,可以在王子身邊,卻變成一個啞巴,同時魚身變成雙腿後,一走動還會無比疼痛。

如果王子能夠愛上她並娶她,她就能解除魔咒並與王子一起生活。如果王子娶了別人,她最終會化成一團泡沫,消失在大海里。

這是一個可怕的“詛咒”,可為了能和自己心愛的王子在一起,她選擇了勇敢接受。

她成為了王子身邊最勤奮的美麗舞者,她的舞步打動王子,一度,她知道王子愛上了自己。

她以為美貌可以大過一切,可她忘記了無法開口說話、無法交流這件事,讓她在這段關係裡,一開始就輸了。

王子對當年自己落水後重生,第一眼看到神廟裡的那個姑娘動了真心。

王子一直以為那個姑娘才是他的救命恩人,不知道其實是美人魚用盡全力救了他,並把他拖向神廟。

王子終於大婚了,但新娘不是這位無法開口說話的“啞巴舞者”,自己真正的救命恩人。

當姐姐們前來營救,巫婆給出的解開魔咒方式:需要美人魚用刀刺向王子的心,王子的血流出後,魔咒就會解除。美人魚可以變回原來的自己,回到海底的家,與她朝思夜想的父母及親愛的姐妹們團聚。

可真正愛過的人,怎麼會忍心下手傷害對方?她含著熱淚,放棄了殺害王子的想法,最終讓自己化成了一團泡沫,消失在茫茫的大海里。

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歎

明明知道愛有時是一種傷害,可是為愛痴迷和純粹的人,寧可飛蛾撲火,哪怕粉身碎骨。

這種面對愛的方式,往往愛別人超過了愛自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人很傻,可有人一生也未曾體會過全心全意愛過一個人的感受。

痛苦和失去也是一種愛的方式,儘管愛得如此痛。

就像生活裡的弗裡達,充滿著生機,面帶著微笑,始終是一個快樂的使者,但她的畫作裡總是講述著風格迥異的故事,“無望”、“受傷的鹿”和“破碎的脊柱”是她對自己所受折磨的深刻刻畫。

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歎

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歎

即使在她人生最後的時光裡,因病情惡化截掉右肢,失去自己身體一部分的現實,抽空她的精神時,她依然在自己生命中最後一副畫(一副西瓜的靜物寫生)上寫下了:“生命萬歲”四個字。

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歎

她對墨西哥的熱愛,面對黑暗、病魔和恐懼所選擇的堅強的人生態度,讓她深得墨西哥人的熱愛。她的形象被印在了墨西哥500比索上,成為了國家記憶。

患小兒麻痺,遭遇車禍,丈夫出軌,她把眼淚變成畫作,讓世人驚歎

有一本書叫《象與騎象人》,是講把人看作兩部分,難以控制的大象和理智的騎象人。通過騎象人可以馴服大象,作者用這個比喻,將人的自我分成了兩部分,理性的頭腦是指騎象人,非理性的本能,也就是那頭象,是“自我”。

但自我有時更難以馴服,或者本身就殘破不堪。就像弗裡達的人生,總是惡運連連,可是她通過勇敢成為騎象人的舉動,一步步掌控了大象,成為了馴服大象的騎象人。

她的人生從來不是主動挑戰,永遠都是被動迎戰,但每次卻在看似無路可走的時候,把最痛苦的人生開成絕地中最美的花。

她這一生,只為愛臣服。

就像魯米的詩裡所說:“我將自己敞開,並裝滿了愛,其餘的一切都蒸發殆盡。”所幸的是,弗裡達的人生裡,真的活出了沒有遺憾的境界。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2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圖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