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帶來了什麼?

——聚焦2018年高考改革

新高考帶來了什麼?

6月5日,安徽省阜陽三中高三(24)班學生高興地領到安徽省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准考證。王彪 攝

新高考帶來了什麼?

6月5日晚,重慶市沙坪壩區環境保護局開展夜間突查,使用噪聲檢測儀對一工地進行噪聲汙染檢測,營造良好高

新高考帶來了什麼?

6月6日下午,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列隊擁抱即將走向考場的學生。 本報記者 施劍松 攝

■關注2018高考高招

今年是上海、浙江實施新高考的第二年,也是第二批試點省份——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高考改革工作推動的關鍵時期。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今年有哪些新的調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高考改革有哪些新動向?高考改革分別給各地高校、高中、學生帶來了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戰?記者在各地進行了深入採訪。

改革新動向:人才選拔更多元

除統一高考招生、單獨考試招生外,今年浙江省內歸屬地方的50所高校以及北大、清華、浙大等9所高水平大學參加浙江“三位一體”招生。

“三位一體”高考招生改革,即把考生的會考成績、高校對考生的測試成績以及高考成績,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綜合分,最後按照綜合分擇優錄取考生。2018年,浙江省預計通過“三位一體”招生人數超過1萬人。最早一批嘗試“三位一體”招生方式的浙江工業大學招生負責人說,“三位一體”綜合評價高考招生制度,有助於高校選拔、挖掘到有潛質的學生。

天津今年高考最主要變化在於本科錄取一二批次合併。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院長孫志良說,此舉旨在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不僅有利於引導更多學生按照自身興趣和特長選擇報考院校和專業,也有利於各高校面向同樣的生源同臺競爭,創造了較為公平的錄取環境,使考生和高校實現“雙贏”。據瞭解,天津高考改革重點包括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學生升學的重要參考、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等。

相比往年,北京高考最大的變化就是英語聽力已經提前考完。這一變化大大減輕了考生和學校的負擔。北京大峪中學校長曹彥彥說:“今年北京高考英語聽力提前考了兩次,孩子們基本都考到了自己理想的分數。明天進考場要比以前輕鬆一些,學校組織備考的壓力也小多了。”

山東省高考綜合改革今年全面啟動,試點高校依據考生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高校考核成績,按一定比例計算形成考生綜合成績。12所高校共5000個招生計劃參與該項試點。山東高考改革重點主要包括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建立並規範高中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深化夏季高考改革、深化春季高考改革4個方面。

高校新挑戰:對專業特色要求更高

近日,中國教育在線發佈《2018年度高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新高考給高中和大學都帶來了許多有益影響。

以新高考規則改變為例,不僅取消了錄取批次,而且浙江新高考錄取實行“專業+高校”的模式,更強調高校專業特色。這一新的制度設計,有效打破了原來的“985”“211”工程高校等身份界限,給學科特色性強的高校提供了超越的機會。

在浙江2017年高考第一段投檔時,部分原“二本高校”躋身一段,其部分專業投檔分數線甚至超過“985”“211”工程高校。如西北政法大學、上海海關學院等院校。

新高考在給具有較強學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逆襲機會的同時,也給高水平大學某些優勢不明顯的專業敲響了警鐘。

2017年浙江高考錄取中,部分原“985”“211”工程高校的專業投檔分數線出現了較大差距,同一所學校內,各專業間最高投檔線和最低投檔線之間的差值高達60分之多。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業分差65分;東北師範大學的專業分差61分;西南交通大學的專業分差55分。

同時,山東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張志勇認為,山東高考改革強調增強高校與高中教育的關聯性,其關鍵制度設計是“高校選科”“高中選課”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標誌性成果進入高考錄取體系。所謂“高校選科”,即高校按照專業確定高中學生報考本專業必須學習的科目,這是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權的重要體現。所謂“高中選課”,即高中生要報考高校某個專業,必須選擇學習高校確定的必考科目,這是對高中教育規律和高中學生自主學習權的充分尊重,也意味著特色化多樣化辦學之路將成為高中教育的必然選擇。

高中新要求:深化課改特色發展

儘管只有一週時間就將迎來高考,但杭州長河高級中學高三學生袁婧華還是保持著正常的作息。目前,她已通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校考,文化課的選考成績也十分理想,所以面對高考袁婧華信心滿滿。

今年,長河高級中學參考的共有560多名學生,其中接近一半的學生已通過浙江省的三位一體招生考試。三位一體,考驗的是學生的綜合實力。該校校長何東濤認為,正是學校堅定不移地深化課程改革,讓學生“摘到了桃子”。根據浙江新高考“7選3”的選考設計,共有35種組合可供學生選擇。長河中學開齊了35種,選擇者最少的組合只有4名學生,但學校照樣開課。而在一些學校選課者很少的物理,該校的選考人數竟然超過一半。

“這非常考驗教師對選課走班的管理能力。”高三年級組組長方乃鋒告訴記者,他們採用的方法是教師遇到一個問題後,以一個具體案例進行剖析,找到一個解決方法,並用10分鐘時間向同伴展示。這樣一來,全年級組教師可以群策群力、抱團取暖。

山東省實驗中學校長韓相河認為,山東的高考綜合改革有利於學校拓展自主特色發展的空間。近一年來,山東省實驗中學凝心聚力做好頂層設計,為高考綜合改革的軟著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學校完成了模擬選科報告及2017級教學模式的整體構架,先後出臺了《選課走班實施方案》《生涯規劃課程實施方案》,出版了山東省內第一部學校自主編寫的生涯教育校本教材。還專門成立了學校課程建設中心,對國家課程、選修課程、德育課程等進行了梳理和提升,逐步建立起了“前瞻性、貫通式、全方位、開放性”的課程體系,滿足學生不斷髮展的新需求。

學生新變化:全面多元個性化發展

隨著北京教育深化綜合改革的推進,學生對待高考的心態在改變。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玉萍說:“現在的孩子都覺得高考只是告別了學校,而不是告別學習,高考只是人生的眾多挑戰中的一次而已。”

上海市嘉定一中校長管文潔發現,在新高考格局下,高校、高中乃至全社會都倡導學生多元化發展。學生積極參與各項研究性學習,讓所學知識和外部世界建立聯繫,學生更有信心和提高自我認同。“學生不是功利地去做課題研究,處在一種崇尚創新、鼓勵研究的氛圍裡,他們不由自主就會參與,這對於人的未來培養極為重要。”管文潔說。

上海市嘉定一中去年畢業的學生中有一個小團隊,致力於解決學校周邊交通“最後一公里”問題,研究方法既有數學建模,也有對於交通主管部門、社區家庭的訪談,拿出了很有價值的參考報告。“這就是上海新高考最了不起的地方。”管文潔說。

山東省實驗中學完善了分類分層選課走班制,加強了與高校教育資源及教學模式的接軌。每年有20多位院士、大學教授進校園為學生作報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興趣。開設大學先修課程“山大創新班”“中科大創新班”,在授課廣度與深度層面進行了廣泛拓展。通過各級各類比賽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機會,拓展了學生成長、成才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統稿:記者 易鑫 採寫:記者 蔣亦豐 陳欣然 徐德明 王強 魏海政 施劍松 董少校)


《中國教育報》2018年6月7日第0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