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隆盛莊》之走草地(二)

錫林郭勒盟大致地處張庫商道的中間地帶,尤其是我三爺爺與錫林郭勒盟盟長兼蘇尼特右旗扎薩克多羅杜稜郡王那木濟勒旺楚克過往甚密。所以一般情況下,他長住這裡指揮著兩頂房子的經營活動。我的家族也在豐鎮城內距大東門的草地莊大院內東側新蓋起漂亮氣派的二進小院一處,專供王府來人居住。


《情繫隆盛莊》之走草地(二)


我11歲時,隨母親進出過這個院子,雖然多年不住人,但一切保留原樣。當時外大院東正房數間,有我大爺閆秉鐸一家三代人居住,其餘數十間房屋和西正房及背向開的門面房數間,均由陸陳行天裕源佔用。

在晚清光緒一朝的三十四年間,是豐鎮、隆盛莊兩地走草地的全盛時期。另據俄國學者阿·馬·波茲德涅夫於1893年所寫的旅行日記《從張家口到呼和浩特》一章中有這樣的描述,3月4日到隆盛莊使他感到驚奇的是“這裡房屋大部分都有非常高大的院牆”。3月5日進入豐鎮城,使他更為稱奇的是“這裡專門從事運茶走草地的十大商行就有大車二千一百輛左右,每年至少有一萬二千箱茶葉,是由這些車從張家口運到庫倫去的”。“隆盛莊高大院牆的房子,就是牲口販子的宅院,兼用圈養牲畜的地方,由草地來的成群牛羊和馬匹,通過這裡的牲口販子,轉賣給內地來的客商,尤其是北京肉商,每週都從這裡趕出數以千計的羊,而且終年不斷”。由此可見,豐鎮、隆盛莊兩地這一時期,做草地莊買賣是多麼發達和龐大。


《情繫隆盛莊》之走草地(二)


儘管走草地的人,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艱難險阻,可是遼闊的草原一望無邊,遍地的駝馬牛羊點綴其間,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是那麼的美麗壯觀,使人流連忘返,尤其是豪爽、誠摯、熱情好客的蒙古民族,吸引著內地客商帶領成百上乾的牛車和駝隊。他們長年累月奔赴在大漠戈壁的各個角落,為那裡草原牧民送去歡樂,送去友誼,送去他們必需的日常用品,還有精神食糧——內地的趣聞鐵事。他們參與那裡王府和牧戶的一切節日慶典召廟的佛事活動,成為物資交流和文化傳播的民間使者,深受廣大牧民歡迎,換回成千上萬的牛羊、馬匹和駱駝,還有皮毛等土特產品,源源不斷運到內地轉賣。


隆盛莊原本和官村及張皋一樣,都是豐鎮廳治下的一個大一點的村莊而已,本地農業一般,工礦貧乏。可是在清後期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建設中,降盛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商業重鎮。文化教育方面也是人才輩出。這無疑與本地走草地業的興起,晉商的滲透和寧夏、甘肅回民的介入等多種因素促成了隆盛莊後來居上,這從南北兩廟和清真寺的建築就能體現出來。隆盛莊關帝廟就有兩座,其設備齊全,北廟門前還有五道廟,東側有唸佛堂都與廟院連為一體,一進廟門就能看見傅山先生題寫的大匾“便是西天”。對一個鄉級鎮而言,建兩座關帝廟,實在少有,就連縣城、省城等大城市也不多見。這也進一步說明隆盛莊此時殷實的商家和富裕起來的大戶不在少數。這在現存兩廟殘留的石碑中都有記載,建廟時所需銀兩都出自當地商戶和個人,就連小北街建的聞名遐邇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清真寺,也是當地回民贊助興建的。


《情繫隆盛莊》之走草地(二)


回民馬連小時候家境貧寒,沒念過一天書,成年後沒本錢做買賣,就在牲畜市場當了一名牙紀,也就是牲畜交易的中介人,俗稱橋牙子。由走營地人進行交易的隆盛莊馬橋每日熙熙攘攘,業務相當繁忙。牙紀曾達百人左右。馬連年輕有為,眼力又好,還能根據市場行情,儘量平衡買賣雙方利益,深得客戶信任,上手的業務日益增多。後來草地回來的牲畜越來越多,光靠牲畜市場消化不了,所以馬店業應運而生。前後有源成店、德盛店等相繼開業。馬連於1904年在隆盛莊北閣外一里路西河灣一側,購置三十畝地。北六畝東西北三面除坐西的大門外,蓋起各種用途的房屋三十多間,南牆根底蓋起馬圈十數棚。南面的二十四畝,圍起高牆作為圈牲高的陰園,定名為德盛馬店,通稱德盛店,主營牲畜交易。此時的馬連由交易市場中的小馬、大馬(身高)和直呼其名的聲,變成馬掌櫃的稱呼。一進秋天,走草地人趕來的馬匹,先到四、五道溝和西河灣一帶放養,依盛店馬整櫃安排每天進店交易的馬定為二百匹,到齊後,由馬掌櫃帶領各地來的客商到圈馬圓面設的高臺上,由客人挑選馬匹。只要客人指出馬當時的位置、毛色,馬掌櫃就能說出馬的歲數(這就叫眼力),說好價錢,由牧工套住拴上買主韁繩,就算做成一筆交易。依照慣例,賣主一般不講價格,由馬店按照馬的歲數、體態、膘情和市場行情作價。這和在交易市場不同,很少見到討價還價的現象。店裡一託二家買賣,要做到公平合理,才算高明,才有發展。此時在德盛店住的客人,多數是南方各地來的馬販子,一次購進馬少則十幾匹,多則幾十匹,所以每天進店的二百匹馬,多半天時間就銷售一空。然後回櫃房結賬,馬店買賣雙方每匹馬各收佣金五角。也就是說一天成交二百匹馬,馬店就有二百元(大洋)佣金進賬。


《情繫隆盛莊》之走草地(二)


據說德盛馬店從開業到民國初期,每年的馬匹交易時間,長達半年之久。其間除各路走草地的商戶往回趕的馬匹外,還有以操販馬業最有名望的回民陳廣魁、黃子恆等,常年往返於寧夏、甘肅、後草地之溫都爾廟、大庫倫一帶,往回販運大批馬匹,進入德盛店轉手。

至舊曆年底,賣不出去的馬,均由店裡公平價收購,一併付給賣主價款。馬養在北院圈裡。據橋牙子李旺說,這些馬多數由馬掌櫃在過年時,賙濟了貧苦牙紀。李還說他家人口多差不多每年臘月去找馬掌櫃,不用你開口,馬掌櫃就說:“過年還有不齊備的,自己到馬圈拉上一匹馬,最好賣給陸 陳行或拴轎車子的,先給娃娃們換上件新衣裳。”(閆桂山《情繫隆盛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