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隨筆丨寶寶學琴的「三言兩語」

骏随笔丨宝宝学琴的“三言两语”

熟悉菲蓓爾的家長都知道,我一直主張通過“魔法樂理”給寶寶們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以後的音樂學習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的《音樂的力量》這本書中,我更是強調“術與道”的關係,一再說“聽”的薰陶比“練”的督導更有意義。

但對於家長們內心的小心思、碎碎念,我也是理解的。學音樂,最直接的“體現”還是樂器。對“音樂素養”的認可識一回事,對“音樂能力”的考量總要“落實”到具體。

於是,學琴,到底是繞不開的話題,那就還是聊聊吧。

骏随笔丨宝宝学琴的“三言两语”

學琴益處的諫言

之所以要諫言,是因為學習樂器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偉大的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他曾經說過:“音樂給了我最大的快樂,能讓我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放鬆自己。”

我當然很希望所有的父母,都用心盡心地去培養孩子喜愛音樂的心,從小給寶寶一份藝術和音樂薰陶,有助提高孩子的情商、想象力和開朗的性格。

比如平常可以陪小朋友一起聽適合他們的音樂,或是帶著他們一起聽音樂故事,欣賞一些兒童音樂劇,或參加一些音樂啟蒙遊戲課程等。

在這個過程中,也要觀察孩子,慢慢引導,而不要強制性地去要求孩子必須學什麼不能學什麼。很多家長會把鋼琴作為首選,但並不是說其他樂器就不如鋼琴,音樂是沒有高低貴賤的,重要的是熱愛音樂的心。

骏随笔丨宝宝学琴的“三言两语”

學琴年齡的流言

現在什麼都講“趁早”,但學樂器,卻萬萬不可操之過急。很多家長還在兩三歲就躍躍欲試,但這時候學樂器,並不是什麼好事,也許會“毀在起跑線上”。

這是因為孩子的手指肌肉發育要到5—6歲之後,才能慢慢健全,對手指小肌肉的控制力還較弱,萬一把手型練壞了,以後就很難再糾正,稍不注意,還很容易對手指造成傷害。

所以,在2.5-5歲的聽力敏感期,可以培養孩子的樂感,讓他們學習節奏,開始識譜,但真正開始學琴,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身體發育規律。

我非常贊成“音樂越小越好”,但不是隻有“學樂器”才叫做“學音樂”,是在讓孩子正式學樂器之前,先努力培養他們喜歡音樂。

骏随笔丨宝宝学琴的“三言两语”

學琴目標的贈言

樂器學習,很多孩子基於好奇與新鮮感,通常都有一段蜜月期,但如果沒有前期對音樂興趣的薰陶和培養,在技巧訓練上,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興趣,而這是家長的要求,很容易起到反作用。

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確讓孩子學琴的目標,才能在學琴過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關係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日後對音樂的悟性。

比如我一直反對“考級”,不建議家長把“鋼琴幾級”作為衡量孩子的標準,我見過太多流暢演奏指定曲目的孩子,機械被動的訓練讓他們普遍樂感較弱,更別提為音樂陶醉了。

讓孩子學會用音樂表達、用音樂交流,在技藝不斷提高的同時,維護他對樂器的濃厚興趣和對音樂的好奇心,讓彈奏樂器和欣賞音樂成為他一生的一個高雅樂趣和人生修養的一部分。搞清楚我們希望音樂帶給孩子歡笑,還是苦惱?真的很重要。

骏随笔丨宝宝学琴的“三言两语”

學琴挫折的寄語

半途而廢,這四個字是大部分琴童家長最恐懼的事情。

快樂學琴是很多家長的心願,更是琴童的願望。然而現實往往殘酷,學琴難,學琴枯燥無不充斥著整個學琴的過程。

講實話,學習樂器是一個很複雜的心智活動,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讀譜,又要看譜,還要搞準指法,有時還要糾正已經形成的錯誤,一雙眼睛、一個腦袋同時要幹這麼多事情,也確實夠難為小孩子的了,畏難、打退堂鼓的情況,在所難免。

骏随笔丨宝宝学琴的“三言两语”

根據兒童心理,當孩子還是4、5歲時,強壓政策會有點作用;當孩子8歲時,強壓會碰到強烈反彈;當孩子過了12歲後,強壓政策必然會加強這個年齡段孩子固有的叛逆心理。

這才真是家長的麻煩。

如何吸引孩子對音樂始終保持最初的那份熱情?其實就回到前面的學習目標上來。家長必須自我定位清楚:學琴是為了豐富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從小學習一份自娛自樂的愛好,讓他在成年的日子裡多一份自我的快樂。

而功利主義的觀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因為一個指法不到位,就嚴厲指責孩子,很可能讓孩子喪失興趣和信心,從中得不到愉快的情緒,代之而來的就是焦慮、煩躁、單調甚至厭惡,惡性循環。

學琴天賦的絮語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不認識五線譜,甚至五音不全,對孩子的音樂學習不抱信心,其實不是這樣的。也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基於開發孩子的“天賦”,這也是不對的。

每個人對音樂都會有天然的感覺,在聽到一段音樂的時候會自然產生共情。學習音樂應該成為孩子享受自我、認識自我的一個修養途徑。家長對於孩子的音樂啟蒙,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創設一個家庭音樂氛圍。如果音樂能夠讓我們的家庭氛圍更加輕鬆愉快,讓孩子們情感更加豐富、更加幸福,那就是最好的音樂啟蒙了。

骏随笔丨宝宝学琴的“三言两语”骏随笔丨宝宝学琴的“三言两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