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次新股的基本面選股

淺談次新股的基本面選股

怎麼樣能一夜暴富,是絕大多數散戶的夢想,那怎麼樣可以做到呢?我個人首選超短戰法,第二種持有次新中的tenbagger。做超短的大多是打板族,這玩的是心跳,適合年輕人。第二種需要經驗,10倍股大部分在次新中出現,老股由於被摸透了,很難有預期差,難做到高收益,只有在次新中才存在較高的預期差,才會出現5倍或10倍的情形。

這裡我要聊的便是如何選擇次新股 中的TOP5.大眾都曉得次新股中大部分是不好的,只要很少的才是黃金 ,這就要求我們對企業有精確的把握。把次新股的指數拉長了看,如果是重心不斷下移的,那就是長期持有次新股大部分狀況下是虧損的,大部分人做次新都是快進快出,做籌碼或情緒,這個屬於超短戰法,不是討論的內容,現在我想說的是研討次新股的基本面,通過基本面找到下一個東方財富 ,網宿科技 ,從這個角度說下我個人意見,不對的地方或者你不喜好的也別噴了,拉黑就好了。

淺談次新股的基本面選股

1.行業:選次新股票,我從上到下選,首選行業,凡是牛的股票大部分都是出自朝陽行業。朝陽行業太多,所以我們要選擇朝陽行業快的發展,最好是需求端的發展需要,行業從1到10的進程孕育了一堆10倍股,鋰電池 的例子便是個很好的例子。

2.買入時的市值:我是不選100億以上的次新,偏倖50億以下的次新。不是說大市值說不行,相反,好多開板就200億300億市值的企業無論行業或遠景都是十分好,但是,大市值的意味著關注的人多,機構私募都在盯著,大眾都給剖析的很透徹了,預期差就不會很大了。另外便是你200億市值的次新,要是翻5倍那便是1000億市值了,的確1000億市值在A股便是個坎,除非是超等牛叉的企業,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不然很難跨過1000億這個坎的,更別說如今上市的次新很難在幾年之內有這個才能。

4.大股東及股權結構:關於大股東我是比較看重的,終究小企業要想做大要有領頭人。第一我不看國企,緣由大眾都明白。關於私企我喜歡大股東40歲左右的或父子兵的,40歲左右的大股東年富力強,真是幹事的好時候,企業剛上市,有把企業做大的雄心和決計。上陣父子兵,就是富二代交班,現在好多企業的富二代都不情願交班,上市企業富二代交班闡明他們對本人的行業和企業都有信心,誰家企業什麼樣心裡還沒點數啊,那種上市就為了薅羊毛的你以為富二代會來交班嗎?另有股權結構,我選擇大股東佔相對多數的持股比例的,那些大股東是一堆合資人的在創業時可以一同受苦,上市功成名就可能出現各懷鬼胎而引發一堆情況,這便是中國人說的可以同苦不可以共甘。那些股權結構裡面有創投 的我也不喜好,很簡單,創投在1年解禁期後就會清倉,一定會壓抑股價,而且好多企業在上市前引入創投的目標基本便是為了本人能順遂上市,那些創投好多是吃這碗飯的,他們有種種百般的門徑和辦法幫你包裝到達疾速上市的目標,因而創投雲集的次新股的質地是要打問號的。

說了上面我這些還說兩個我個人選次新的小訣竅,只是討論。

我喜好那種在上市前上市召募資金曾經通過另外渠道籌集,募投的項目很快就能達產。這種闡明公司的產物求過於供求,因而連上市都等不及了就要上新產能,別的企業一上市新產能就能開釋,會大幅度進步企業的業績和市值的,特殊是次新股大眾都對他之前的財報有疑問,機構都說次新業績要洗一洗,在上市後業績持續增長大眾就會置信之前的業績的真實性,也會進步公司的名譽到達溢價的目標。

其次我比較看重招股書上最新一期的季報估計,這個的確和上面一條是異曲同工的。比如說你企業17年7月份上市了,大眾曉得上市的訂價是16年的業績的20倍左右。那17年7月份上市的招股書一定有17年半年報 的估計,這個時候假如說是翻倍,你會發明這個企業最少16年的業績是真實的,17年也確實高增長 ,由於這個時候做高業績曾經不可以幫他多召募資金了,也定奪上市了,沒有持續做高的動力,要做高也是16年才會做高的。固然你也會說招股書曾經表現高增長的開板價錢會特殊的高,的確偶然候A股不是如許,在次新低迷階段,開板的價錢是按照板數來的,統一天上市的企業在次新低迷階段經常差未幾同時開板,那種17年高增長的和17年不增長的估量也就差1到2個板,而實際上他們動態PE能夠差2倍,他們的PEG能夠差幾倍。

固然,我這裡說的都是基本面,基本面的厲害不代表股價的長牛,但是長牛的票大部分基本面都很厲害。這和智商高的人不全部對社會奉獻大的邏輯一樣。無論奈何,厲害的基本面終究能得到機構的承認,我之前引薦過三家次新,都是在機構調研前寫的,東尼電子和風語築在機構調研後都出了一堆引薦買入的研報,置信賽騰股份在5.1調研後也會批量出研報的。

淺談次新股的基本面選股

好了,以上就是本人對次新股選股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探討。

淺談次新股的基本面選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