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港股上市,要不要買?

小米港股上市,要不要买?

最近小米上市,朋友都問我怎麼看,要不要買。我是給不了你建議買不買的。作為我個人的投資原則,我是很少碰剛上市的公司的。因為有很多一級市場的機構等待退出,財務上也會更加傾向支撐估值,而且估值一般在高管和早期投資人解禁之前不會低。所以要不就在一級買,要不就等他們都解禁以後買。但是,我可以把自己對小米的思考和大家交流一下,也許能拋磚引玉。

整體定位科技感,看起來高性價比的定位,實際是低配版蘋果

米粉的確很多,但是我肯定不算是無腦覺得小米好的那種人群。我曾經是米1搖號的第一批用戶,整個米1用下來的感覺就是,雖然第一次看到宣傳覺得性價比很高。但是後續和蘋果對比起來發現,還是蘋果性價比最高了。

我朋友說如果你對手機性能無所謂的話,小米手機就非常有競爭力了。但是從我的角度講,如果人對品質有更高的要求,你就會發現蘋果許多細節比其他手機做得好。如果單純從省錢角度考慮,小米的確功能也不錯了。但是如果對手機功能用的多,比如你會拍照的話,你會發現蘋果的拍照性能還是最好的。其實如果單純看某個硬件蘋果也許參數不是最高的,但是如果從綜合性能上,蘋果無非是更高的。

雖然我覺得蘋果現在是活在喬布斯的餘蔭下,但從綜合性價比來看肯定是蘋果最好。所以小米自從做手機開始,他的定位就一直是充滿科技感,尤其是在參數上看起來很高。讓人覺得足夠對外裝酷,但是實際上價格又不高。科技感十足看起來高性價比,但實際上是低配蘋果的定位。

朋友說小米的馬桶蓋999,肯定不如日本2999的馬桶蓋,但是也能實現功能,雖然材質也不行。我說了一句,這就像盜版LV一樣的感覺。既能夠實現擁有一個高科技(所謂可炫耀奢侈品)的張揚,又能夠享受低價格。

早期變現邏輯上像零售,即手機、電視、電腦等產品賺低利潤鋪硬件

也許我說小米是低配蘋果很多米粉不願意聽了,說我們的產品性價比可高了。那如果我說美的雖然產品種類很多,但是實際上在單品類上競爭力不夠強,比如空調不如格力,大家認可麼?

小米持有美的電器股票除了合作以外,我想是這兩家公司在硬件電器的邏輯上很像。在電器層面,均是通過一個品牌來進行銷售,雖然產品不夠最優質,但是都做到了保證普通品質的情況下實現低價格。所以小米在自主品牌電器的邏輯上很像美的的邏輯。比如手機、電視、筆記本電腦等。

小米港股上市,要不要买?

而另外,小米和美的最大的不同。在於小米還有蘋果的軟件部分。即小米通過小米的硬件將用戶和流量導入,小米還有MIUI系統,通過系統和軟件服務。將小米手機、電視的用戶流量變成自己的廣告流量或者是應用分發流量。

所以可以有手機和電視版本的小米電器商店,同時還可以有手機和電視版本的小米應用商店,同時還有小米廣告系統。在這個邏輯裡還是低配版蘋果的邏輯,即IOS加應用商店的邏輯。但這裡就會有個問題,低配版人群必然不夠高端,人群的持續消費能力和高單價產品的負擔能力也會比較弱。

其實對於小米來說,只要硬件產品不賠錢就可以,畢竟想賺很多錢也很難,能維持零售行業的3-5%的淨利率已經不錯了。所以,他們更多重心放在了生態建設上,也就是流量生態建設以及流量分發上。所以才會有小米生態鏈企業的邏輯。

中期像低配蘋果,靠流量分發以及應用分發來賺錢

既然小米硬件不怎麼賺錢,硬件主要是帶流量的,那麼流量進來就通過手機、電視等系統分發,單純靠自研肯定是非常重的。所以自研最重的格力空調淨利率最高,然後自研比小米強的美的比小米利潤率高,而小米硬件利潤率比較低。

通過硬件帶來的流量,通過手機和電視進行廣告和應用分發。而對小米來說廣告流量顯然沒有那麼多,手機上他需要和其他應用商店競爭,而電視廣告上他需要和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競爭。所以,小米最終走上了小米生態鏈也就是小家電生態鏈建設上。無法還是因為硬件研發能力不夠強,流量方面客戶忠誠度和消費力也不如蘋果的應用商店,最終只能把買手機的、買電視的用戶通過生態鏈持續變現,把生活中各種所謂性價比產品兜售出去提升營收。

順為投資和小米生態鏈企業,都是類似蘋果app這樣的應用。流量大以後靠擴展生態鏈企業和流量分發賺錢。核心在於流量的持續性以及分發效率。而且小米是利用自有品牌,帶動商店,商店流量帶動生態鏈企業以及順為投資加強與生態鏈企業的綁定。而整個小米以及生態鏈企業的共性,就是維持第一部分中談到的小米的科技感和高性價比。

這也導致實際上小米生態鏈產品大多品質不高,比如小米淨化器。雖然能做到看似性價比很高,但隨著消費者逐步成熟,會認識到性價比不行。這最終還是會存在一些隱患。長期下去,利潤率也很難提高。無論是通過硬件還是軟件盈利,都會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更多是通過上大量的產品線堆砌營收和微薄利潤。

小米的核心在於能否維持硬件流量和提升流量分發效率

綜上的分析,其實小米就是靠手機、電視等硬件獲取流量,然後通過小米的科技感和所謂高性價比吸引用戶以及生態鏈企業,並且把流量更多分發給咱生態鏈企業。所以這個業務的核心其實就是兩點,第一點是小米能否維持或者讓自己生態鏈企業的總用戶量不斷增長,用戶會不會隨著消費升級逐步逃離,比如手機買蘋果,電視買索尼?還是反過來,用戶會消費降級,很多蘋果用戶最終都變成了小米用戶。

第二點在於,這種硬件到流量分發的邏輯,能否持續增加分發效率。我覺得這個核心取決於小米的用戶群是不是一直保持一致,而且持續擴大。同時,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定位和品質是否和小米保持一致。如果整體一致的話,那麼用戶群可能不再擴大,但是單個用戶在小米生態鏈上的客單價變大了,小米整個營收和利潤也會變大了。雖然利潤比較微薄,但畢竟是個新零售企業嘛。有點像小家電領域的升級版拼多多。

當然,如果發生經濟危機或者我們居民消費水平降低的時候,也是小米的機會,畢竟很多人拿不出來錢買2999的馬桶蓋,他們只能買999的馬桶蓋了。就像很多人可能想買6000的蘋果,但最終只能買一個2000的小米一樣。所以,消費降級還是升級,也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相關。無論是不是升級,至少長期看,低消費人群相對總是比高消費人群多的,同時,無論怎麼升級也總會有人希望拿到更便宜的產品的。

總結:更喜歡靠研發創造價值的企業,而不是靠資源轉移的企業

綜上所述,大家可以想象小米雖然做的看起來是個高科技生意,但是他實際更像零售和電商。無非是利用了科技硬件手機,利用的互聯網的方式形成小米生態鏈企業,利用互聯網的邏輯導流量。但是他的質地和蘋果、格力這樣的企業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從淨利潤率上也可以明顯的對比。當然,我們也不否認他創造的價值以及在短短時間內創造的營收增長的輝煌,我想這也和雷布斯順應了移動互聯網、一級市場以及全球整體經濟情勢有關,所謂順勢而為,風大了豬也會飛嘛。

對於我個人來說,有兩類企業我是非常謹慎不碰的。一是剛上市高管沒有解禁的企業。二是是低毛利率低淨利潤率企業,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企業護城河都比較弱,比如電商和零售這個領域,這點要強調存一下阿里不是零售,淘寶是搜索平臺。我更加欣賞那些靠真正研發投入做價值創造的企業,純靠資本和資源堆砌的企業,在我看來並不一定能長久,尤其是創始人與核心團隊如果減持、投入精力變差的時候。那些擁有強大護城河同時還願意不斷通過研發等方式擴張護城河,不斷提升毛利率和淨利率的企業,才是我喜歡的。因為,我們要投資的,一定是創造價值的,而不是靠資本和人力轉移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