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好意味著一切嗎,看看這些 學校怎麼說?

大家都知道華裔學生一般在學校表現都會很優秀,在西方社會里“亞裔”一般都是“學霸”的代名詞。

成績好意味著一切嗎,看看這些 學校怎麼說?

在澳洲高考之後,很多華裔家庭的孩子都考到了90多分的好成績,但等到發offer時,孩子得到的offer要不然不是理想學校的理想專業、要不然就是掛科率極高的商科…

到了這個時候,家長就開始發愁,就連我們這些“圍觀群眾”也很不解:為什麼華裔孩子考了這麼好的成績,卻沒法拿到理想的offer?

其實,在澳洲,拿名校offer不僅僅是要成績好那麼簡單。學習能力、人格人品、抗壓能力以及責任感…這些品質,都是國外大學所注重的東西。

成績好壞只是衡量考生綜合能力的一小部分

只有成績好才能進入名校,但進入名校不全是靠成績。在美國,存在著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牙醫家庭的孩子一般會選擇口腔醫學專業,醫生家庭的孩子一般會選擇醫學專業,而硅谷工程師的孩子許多都會選擇IT專業,等等。

有人認為這是西方社會“階級固化”的體現,其實不然。

西方家庭很注重家庭中的傳統,因此在某一領域優秀的家長一般也會要求孩子在那一領域有所拔尖,但也只是需要孩子在自家的“傳統領域”有所建樹即可。

而中國家庭則不然。

很多到了海外的中國家庭依舊奉行的是傳統東方教育,孩子從小就要被培養為出可彈鋼琴、入可做奧數題的“多面手”,卻沒有注重培養孩子優秀的品格,鍛鍊健壯的體魄,建立孩子對於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責任感。

成績好意味著一切嗎,看看這些 學校怎麼說?

這樣多才多藝又成績優秀的孩子,似乎在國內就肯定能上清華或者北大了。但在西方則不然,因為在名校的眼中,成績只代表過去,並不預示未來。

在他們眼中,競賽成績可以通過參加各類補習班得來,不能證明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所以說,如果兩個高中生競爭同一個名校的名額,那麼肯定是那個能證明自己能獨立製作的“小發明家”,比只會埋頭做題的“小數學家”更受名校的青睞。

成績好意味著一切嗎,看看這些 學校怎麼說?

而且,上了名校也不表示從今以後可以一帆風順,順利畢業然後進入名企。

事實上,澳洲大學的掛科率並不低,悉尼大學、莫納什大學以及墨爾本大學的掛科率都在30%甚至以上,這也就表示了,許多孩子即使能夠在入學時取得好成績,但他們到底能走多遠,其實學校本身最心知肚明。

成績好意味著一切嗎,看看這些 學校怎麼說?

孩子的抗壓能力,和成績一樣重要

正因為國外知名大學明白,學習能力強不代表孩子能在接下來數年的學習中成功畢業,因此這些名校在挑選學生時,會很注重考量學生的抗壓能力。

以美國申請大學為例,許多美國大學喜歡給學生出這樣的題目:論述一段你失敗的經歷。這在美國被叫做失敗經歷問題(failure essay questions),目的就是考察學生對於困難的應對能力,甚至是整個心態環境。

成績好意味著一切嗎,看看這些 學校怎麼說?

而亞裔一般在這個環節很容易“敗下陣來”。美國一項研究表明,亞裔男孩最不自信。

因為他們很多都生活在西方崇尚自由的環境中,可他們的父母仍然在強調東方式的權威。以至於他們在一次次的衝突中陷入了自我矛盾衝突之中,變得不自信。

更重要的是,亞裔群體一般不會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沒有了發洩口,孩子將變得更加消沉下去。可以說,東方人的好面子真是害人不淺!

實際上,很少有華裔家長意識到,孩子是獨立的擁有完整人格的青少年,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的內心。

哪怕他們的選擇會犯錯,也讓他們自己去親身經歷這些挫折,再從挫折中學習。而做家長的不需要權威式的指指點點,只需要在他們遭遇挫折時始終如一的鼓勵。

一位華裔家長在孩子臥軌自殺以後才幡然醒悟,於是辭掉了工作到處演講,就是為了呼籲更多華裔家長能夠給孩子自由呼吸成長的空間,不要像自己一樣把孩子逼上絕路:

未來是在孩子自己手中的,他們的路需要他們自己親自來走。

比起學習成績,學校更看重社會責任感

另外,有過志願者或者義工經歷的孩子也經常會受到名校的青睞。這是因為名校都想招收更有領袖潛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學生,確保他們以後出社會以後一定會對社會有所貢獻,不會一枝獨秀,而是推動一個團隊集體的進步。

也只有這樣,這些名校的教育才真正的變得有意義。

不得不說,很多華裔家庭在這個方面是做得不夠的。因為中國傳統有一句老話,“各掃門前雪”,所以許多華裔家庭對於社區的事情都表現不關心或不夠關心,他們的孩子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培養社會責任感的機會。

然而國外名校在錄取學生時,則會更青睞於那些改變社會的少年少女。

去年,有一位名叫蕭靖彤的女生被哈佛、耶魯在內的多所藤校錄取,而她的“法寶”就是她一直致力於為語言不通的亞裔群體在美國主流社會發聲的努力。

成績好意味著一切嗎,看看這些 學校怎麼說?

華裔學生“去標籤”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曾經有一個美國長大的ABC學生艾倫·麥,為了讓自己進入名校,努力地“去標籤化”:

他在上高中以後故意沒有加入華人社團而是選擇西人較多的電影社團,他故意不去衝刺數理化這些華人的“傳統優勢項目”,最終成功“去標籤化”,拿到了耶魯大學的offer。

成績好意味著一切嗎,看看這些 學校怎麼說?

但相比麥同學本人在自己的自述文章《為了被耶魯錄取,我背叛了自己》表達的負面情緒,我們確實能看到許多名校對亞裔學生的“偏見”:聰明有才,卻又內向矛盾…

所以說,麥同學雖然因為自己“背叛種族”而不開心,但他本人確實也展現出了求變的決心。

而亞裔學生要去除自己身上的“標籤”,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讀書時,曾有一位在澳洲長大的同學問我:你們中國孩子從小就面臨著這麼大的壓力,你們有時間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嗎?你們快了嗎?

我當時感覺有些啞口無言。因為學生時代的我是不快樂的,但我不會否認,我的一些喜歡數學的同學樂在其中。

但是很多年後,等到了社會中,那些真正喜歡學習的好學生,未必就拼得過那些成績一般、但性格獨立的學生。

所以說,上什麼學校也只是考核的一環,最終到底誰勝誰負,還得由時間來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