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書法?

法中的線條美,離不開輕、重、徐、疾、抑、揚、頓、挫,也就是說線條的感染力在於它的豐富,不單調,極盡變化,富有節奏感。當代書法審美感除了對線條圓潤立體、中鋒用筆的追求,對勁健的、內藏韌性的追求,對線條豐富、一波三折的追求外,我覺得還應對一幅作品本身趣味的追求,應該說,“趣”已成為當代書法審美的基本特徵。

何為書法?

“趣”是書法中一種很高的境界,書法源於自然,是書法家的創造,是主觀與客觀、表現與再現的統一,但是最終還要歸於自然,而自然天趣指的是書法作品中情感的流露,見不到技巧上的斧鑿痕跡。所以我在此說“趣”,並非刻意的,做作的,有意為之,為求一個效果、一個形式,而是作品自然的流露。蘇東坡曾經說過:“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詩不求正,字不求奇,天真爛漫是吾師”。這樣寫出的字在整體上才能保持一種“天真”“天趣”。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陶醉在自欺欺人的個性化的張揚中,陶醉在自我扭曲中,陶醉在自己誇張而自以為是的線條和墨色變化中,最終也要被淹埋的。書法是墨色和線條的變化,必須超脫於一般書寫之上,但是不能太極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都是極端的錯誤。墨色和線條的變化,要有人看得懂,這是起碼的藝術底線。但是這並不等於可以在書法上不下功夫,而是一種追求的結果,即是要“既雕既琢,復歸於樸”。書法用筆中的圓潤主、勁健了、豐富都離不開自然,自然中的天趣給人一種純真向上的感染力,許多古人的詩稿、手札,往往同時又是件很好的書法作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書作自然而具有天趣,所以“趣”是當代書法審美追求的必然方向。

清代的鄧石如對漢字的書寫頗有高見:“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這也說明了趣味在書法中的追求。

漢碑當中的《張遷碑》、《開通褒斜道刻石》,清代的八大山人、伊秉綬、陳鴻壽的許多作品都是富有天趣的傑作。他們都重視“表現”,重視主體之“意趣”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

漢碑當中的《張遷碑》,字形方正,用筆稜角分明,具有齊、直、方、來的特點,拙中寓巧,極盡變化。又如《開通褒斜道刻石》,隸書字體,而有篆勢,天真樸拙,意趣非凡。

何為書法?

清代八大山人的書法取法自然、筆墨簡練、獨具新意,其作品顯示出其善用淡墨禿筆,猶盡流暢,含蓄內斂,圓渾醇厚的自然天趣。

伊秉綬的隸書具有鮮明的個性,筆畫平直,分佈均勻,四邊充實,方嚴整飭,有強烈的裝飾美術之意趣。其留下來的眾多作品筆力雄健,沉厚挺拔,融合了《閣頌》、《張遷碑》、《衡方碑》等漢隸名碑的優點,形成了自己嚴謹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韻致、誇張而合情理的隸書審美趣味。

陳鴻壽的隸書清勁瀟灑,結體靈動,穿插挪讓,相映成趣,他的隸書較之以往的隸書更具有“狂怪”的特點,加入了很多其個性的東西,說明他創新的勇氣和才能。他曾說:“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足見天趣自然在書法作品中的重要位置。

何為書法?

這些好的書法藝術就是通過墨色的變化和線條的變化來表達出書法家的情緒變化和審美趣味,並通過這種情緒變化和審美趣味的表達來感染書法藝術的觀眾。這種意趣,可以使我們用有限的點畫及無限的豐富的變化來表達人的無限豐富無限深邃的精神意氣或是情感趣味。體現出一個書法家的品位和情調,他們在自覺或者不自覺中把自己的審美趣味和獨特的個性氣質融入到了書法的表現中,從“書品”聯想到“人品”,從作品所反映的自然天趣中可以看出書法家的精神氣質,他對於生活的體驗,他的審美追求審美理想等等。

何為書法?

一個人的審美趣味的普遍性和個別性、客觀性和主觀性之間,通常都存在矛盾,因為沒有任何力量可以迫使一個人去承認他所不喜歡的東西是美的,但趣味判斷卻要求別人普遍的贊同,這個矛盾無法解決,在這種矛盾之下,就註定了書法藝術家要不斷探索前行的,註定了要不斷否定自己的,註定了要承受精神痛苦的。在書法作品中體現了這種不斷前行,不斷否定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書法人最後才可能成為大家。在書法作品中表現了這種矛盾精神痛苦的書法人,他的作品往往也最具震撼人心的魅力。而這種魅力的來源有時是一種使人感覺得到而把握不到的東西,或是把握得到但是把握不深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