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爲西毛里湖生態還債

◎本刊記者 吳燕芳

【常德市津市市西毛裡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曾經過度的養殖和加工業開發,讓沿湖十多萬居民喝不上乾淨的飲用水,易地挖井都解決不了喝水難問題。自2013年起,當地環保部門經過多年努力,採取多種“鐵腕治理”手段,終於成功守住了一方湖水,還碧水於民。《環境與生活》雜誌記者不久前趕赴西毛裡湖,採訪了津市市環保局和西毛裡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瞭解當地的治水之道。】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遠眺西毛裡湖 周獻坤/攝

圍繞“拆退治建”四字訣下功夫

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天然湖泊西毛裡湖,是沿湖十幾萬人的飲用水水源地,同時也是該市與鄰近各縣近百萬人的飲用水備用水源地,上世紀90年代以前為Ⅰ類水,但後來因養殖和加工業的大力發展及生活汙水直排,水質被汙染。所幸,2013年,西毛裡湖被列入“國家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名單,同時被列為“湖南省十大環境工程”中重點湖庫水環境保護工程,開啟了全面治理模式。

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津市針對西毛裡湖修復共實施了115項規劃項目,總投資6.02億元。經過5年的治理與保護,西毛裡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水質明顯改善,由劣V類提升到Ⅲ類,一級水源保護區達到了Ⅱ類,湖泊生態環境健康狀況趨於良好。

津市市近5年保護和治理西毛裡湖的過程主要圍繞“拆、退、治、建”四字訣下功夫。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西毛裡湖主要入湖溪流之一宋家坪溪生態攔截工程航拍圖

拔除水源汙染的產業毒瘤

“拆”即拆除,津市“咬住汙染的源頭不鬆口”,從源頭上清除了汙染西毛裡湖水域的一系列產業,如漁業和藠果加工。

津市市環保局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將西毛裡湖水域功能由“漁業用水”調整為“飲用水源”,名正言順地拆除了湖體中的所有網箱,共1.19萬口,還有圍欄1.7萬米;當地全面禁止投肥養殖,開啟“人放天養”模式。《環境與生活》雜誌記者乘坐快艇環湖一週,並未在湖區內發現網箱的蹤跡。這種操作模式將困擾湖區居民長達二十幾年的漁業汙染“大毒瘤”徹底拔除。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西毛裡湖網箱拆除前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西毛裡湖網箱圍欄拆除後

津市的白衣和保河堤兩鎮被稱為中國的“藠果之鄉”,藠果生產和加工是沿湖兩鎮的支柱產業,曾經繁盛一時,但藠果加工產生的廢物廢水直排入湖,每年都會導致季節性重度汙染。這些年,津市共關閉並拆除飲用水源保護區內藠果加工企業10家,拔除了西毛裡湖汙染的第二大“毒瘤”。《環境與生活》記者走訪時發現,沿湖的藠果廠均已鐵將軍把門,廠區內靜悄悄,雜草竄得老高,早已沒有生產加工跡象。

與“拆”同步進行的還有“退”,即退養、退耕、退牧。“退養還清水,退耕還洲岸,退牧還候鳥。”津市市環保局副局長蔡小玲介紹,退耕包括退塘和退田;退養則是將離湖岸線1公里以內範圍劃定為畜禽禁養區,關停禁養區內的養殖企業。近5年裡,津市累計退還水面15000多畝;258家畜禽養殖企業退養。記者與津市環保局工作人員泛舟於西毛裡湖,只見湖岸邊蓮葉田田、菱角蔥蔥,連綿不絕。還有水鳥時而劃過水面,悠然自在。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珍稀物種蒼鷺在西毛裡湖落腳

農戶用“綠色存摺”換生活用品

要還西毛裡湖一湖清水,津市在“治”上下了不少硬功夫。蔡小玲告訴《環境與生活》,治即治理和防治,具體說就是實施流域生活垃圾、餐廚垃圾、汙水治理和畜禽養殖汙染防治。

蔡小玲介紹,西毛裡湖沿湖原共7個鄉鎮,零星分佈而居,農村和集鎮的分散分佈狀況,給垃圾收集和處理帶來了挑戰。津市市在學習和摸索中,採取“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模式,並創新性地推行“綠色存摺”制度,想方設法提高民眾參與垃圾科學分類與處理的積極性。

記者一行來到毛裡湖鎮萬家村,參觀了村裡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站,回收站由兩排呈L型的藍色鐵皮屋組成,進門左手邊是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存放處,牆上有牌子明確標明每個箱子應該存放的類別,如廢舊衣鞋、其他垃圾、有害垃圾(電池、燈管、日用化學品等)。在隔壁的“綠色銀行兌換點”,“綠色存摺”設計成銀行存摺模樣。

毛裡湖鎮副鎮長曾楚漢告訴記者,“綠色存摺”一戶一折,記錄了農戶垃圾分類回收的積分等,農戶們可以持存摺用積分換取一些生活用品,如暖水瓶、蚊香、肥皂等,這種方式可以鼓勵村民參與垃圾分類減量。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毛裡湖鎮副鎮長曾楚漢向《環境與生活》雜誌介紹該鎮的環境衛生考核制度 邱佳/攝

他還指著門口牆上的“毛裡湖鎮萬家村2017年度環境衛生考核公示”向《環境與生活》記者介紹,全村的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都納入評估。其中有些條目作了標記,曾楚漢解釋說做了標記的都是在垃圾分類回收中表現不佳的村民,群眾可以互相監督,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的習慣,保護周邊環境。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津市市的垃圾分類收集車,車上有明顯的分類標誌 邱佳/攝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毛裡湖鎮萬家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站 邱佳/攝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津市推行的“綠色存摺”制度,一戶一折,記錄村民垃圾分類的積分。 邱佳/攝

針對農村生活垃圾,蔡小玲還給記者列舉了一些數據:沿湖每個鄉鎮都配建垃圾中轉站,共7座,建設了垃圾廢品收購站34座,消納有機垃圾的沼氣池有2000口,實現了沿湖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記者走訪時發現,垃圾轉運站一般離村莊有一段距離,白牆灰瓦,從遠處看,像二層小洋樓,走近看,“垃圾轉運站”五個金色大字赫然在上。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白衣庵垃圾轉運站 邱佳/攝

針對農村餐廚垃圾,津市也有一些妥善的處理方式,如在人口集中的農村集鎮,按照城市處理餐廚垃圾的模式,建設農村集鎮餐廚垃圾處理站4座,建立餐廚垃圾收運網絡和有機肥營銷網絡,餐廚垃圾處理能力達到4000噸/年,在實現集鎮垃圾乾溼分離基礎上實現減量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市場化機制處理生活汙水

農村生活汙水汙染處理方面,津市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按照“設計,建造及運營”(DBO)模式,在沿湖建設集鎮汙水處理站12座,還有1萬多口三(四)格淨化池和化糞池,使5萬多人受益,基本實現了流域生活汙水處理全覆蓋。

津市市環保局副局長葛雷告訴記者,保河堤集鎮汙水處理站是該項目第一批建設並投入使用的處理站。記者一進保河堤集鎮汙水處理站大門就看到主樓前的院子裡種著一池子水生植物,還以為是尋常綠化景觀,經葛雷介紹後,才發現其中玄機:在鬱鬱蔥蔥的鳶尾花叢中,有粗大的白色水管鋪設其中。花池子其實被稱為“E-CRI(生態人工快速滲濾技術)滲濾池”,主要功能是通過池中E-CRI專利填料上附著的微生物,對汙水中的汙染物質進行生物降解、吸附,並通過鳶尾花等植物根系進一步吸收汙物,使處理過的水能達標排放。E-CRI技術是運營單位湖南新瑞池生態環保有限公司研發並申請專利的生態友好型高效汙水處理新技術。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E-RCI滲濾池裡的水生植物長勢茂盛 邱佳/攝

“滲濾池的核心是採用滲透性能較好的天然河沙、陶粒、煤矸石等為主要滲濾介質代替天然土層,從而大大提高了水力負荷,增加了實用性。池中所植鳶尾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有塊莖或匍匐狀根莖,適應性強,繁殖能力強,它既能適應水生溼地環境,也能在旱地生存,是我國大江南北溼地、公園和庭院常見的綠化植物,種植成本低。”葛雷說。

與滲濾池相連的“CASS池”,是位於濃縮池、格柵池和調節池後端的重要汙水處理單元。技術員吳金剛告訴《環境與生活》,CASS全稱是“週期循環活性炭汙泥法”,是在序批式活性汙泥法(SBR)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SBR池內進水端增加了一個“生物選擇器”,實現了連續進水(沉澱期、排水期仍然連續進水)和間歇排水,這個反應池由預反應區和主反應區組成,對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效果更好。

葛雷介紹,沿湖的保河堤、渡口、李家鋪、棠華、白衣、石板灘等12座汙染處理站,汙水收集管網總長度50多公里,日處理汙水總量達5400噸,最大汙水處理站日處理能力1300噸,最小的也有200噸。

對非禁養區的養殖糞汙,津市也有獨特的解決之道。葛雷介紹,禁養區(即離湖岸1公里範圍內)內的養殖企業被嚴格關停,而離湖岸1公里以外的限養區、適養區內,有195家養殖場(戶)在政府引導下推行“設施建設與生態種養”相結合的糞汙治理模式,當地更是探索出“以糞養蚯”的治汙新模式。一方面,養殖場(戶)建設汙水處理設備,使汙水達標排放,另一方面,一些養殖場按照“豬糞—沼液—牧草”及“以糞養蚯”的生態種養模式,變廢為寶,使原本“談糞色變”的狀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汙穢的畜糞滋養了高附加值的牧草、蓮子、蚯蚓。

生態工程改善人居環境

葛雷告訴《環境與生活》,西毛裡湖環境的改善還得益於“建”。“建”即建設,就是對入湖溪河進行疏浚清淤,建設生態攔截壩和入湖河口溼地及生態涵養林等。西毛裡湖是溪水湖,湖水主要由上游的8條主要溪流注入,津市發動民眾投工投勞,開展溪溝清淤工程。據統計,2013~2016年,民眾投工投勞總額5468萬元,進行沿湖垃圾清運、植樹造林、溪溝清淤等。葛雷副局長帶記者參觀入湖溪流宋家評溪下游河道時介紹,幾年前那裡曾是臭水溝,而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微風輕撫下的碧波漣漪,河道兩旁白牆青瓦的民居與河岸邊的綠柳、蔥翠的青草地相映成趣。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宋家坪溪上游河道原貌圖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宋家坪溪上游河道現狀圖

記者後來看到此處治理前的原貌圖:河溝裡水濁不可見底,呈黃色或黑色,淤泥也呈黑色,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和藠果加工廢棄物在溝中隨處可見,唯一的綠意就是坑坑窪窪的坡岸上幾叢雜草。若非親眼所見並認真比對房屋構造和溪溝地形,記者難以想象照片中所拍攝的地點與親眼看到的是同一地方。如今的宋家坪溪水面是改造前的3倍,兩岸民居並無結構變化,只是刷了白牆,而房子外面的世界彷彿被施了魔法一般。

為治理農業面源汙染,津市在宋家坪溪、白衣庵溪等主要大溪河上修建了生態攔截壩,對農田徑流廢水進行層層攔截。來到宋家坪溪和白衣庵溪的攔截壩現場,記者從遠處看,攔截壩像一口口魚塘,走近看就發現每一個隔開的滲濾池中都種有水生植物,形成人工溼地,廢水經過人工溼地層層過濾,排入溪中,最後匯入西毛裡湖。這樣的入湖河口溼地總計有1500畝。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白衣庵溪生態攔截工程航拍圖

據瞭解,西毛裡湖周邊還建設了大批生態涵養林。毛裡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趙斌介紹,5年內,津市實施水源涵養工程,退塘還湖、退田還湖面積5000多畝,環湖地區1.8萬畝共植樹300多萬株。

除溼地景觀外,毛裡湖溼地公園內林地面積1218.3公頃,全是水源涵養林。森林植被主要有杉木、松類等針葉林,樟樹、楠木、桂花、苦楝、楊樹、垂柳、刺槐等闊葉林和毛竹等竹林,以及這些樹種組成的針闊葉混交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森林植被類型豐富,植被多樣、縱橫交錯,從丘陵森林和雜灌、草灘稀樹、泥灘溼地植物、淺水區的溼生和挺水植物到深水區的浮葉和沉水植物,溼地森林天地、林水相依相襯、渾然天成。

津市還對20多處總長度超過10公里的湖岸進行生態護坡。

此外,津市引進社會資本5000多萬元,完成了總容量達252戶的“大山生態移民安置小區”建設,遷移環湖居民86戶。

拔汙染毒瘤,還碧水於民:常德津市為西毛裡湖生態還債

大山生態移民安置小區

津市市環保局工作人員表示,西毛裡湖大刀闊斧地拆退治建,是對過去二十幾年過度開發和汙染的“一系列貨真價實、誠意滿滿的還債工程”。這些工程有大興土木、大動干戈的即視感,但是5年前的西毛裡湖,就如全身長著多個毒瘤、瘤中已然生蛆的軀體,不動真刀挖瘤袪毒,只能病入膏肓。當生態恢復到足夠平衡時,綠樹自然成蔭,野花恣意綻放,再不需要過多人為干預,西毛裡湖作為“生態之肺”將真正成為生態屏障,護一方生態安全。

網編:吳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