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舒適磨掉了鬥志的職場人

很多職場人士都有這樣的感受,在開始一份新工作的前三個月到半年,是最焦慮的時候,也是自我能力提升最快的時候,但是到了一兩年以後,就會發現自己步伐停滯,開始了“混”日子的狀態。

心理研究表明,人類對外部認識可分為三個區:

舒適區(comfort zone)

學習區(learning zone)

恐慌區(panic zone)

剛進入一個新的公司,從事一個新的職業,初期半年,很容易讓自己在學習區。它一定不舒適,因為總會有很多新知識、新要求、新方法,但也不至於感到恐慌,因為你能從事這樣的職業就一定意味著你具備某種程度的勝任力。在這半年的過程中,你的心理總是處於緊繃的、向上的狀態,不那麼舒服,總有小擔心,怕自己做不好被領導批評,更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你對自己的狀態以及狀態變化十分敏銳。

被舒適磨掉了鬥志的職場人

之後的一年甚至幾年裡,多數人熟稔自己的工作,企業也不會對個人有能力上的新要求,制定的各種指標,達標就發績效獎金。此時,你的心態便從忙碌區進入了舒適區。

許多職場老人會說:“我們經常加班、出差,工作還是很忙。”但是這種忙,是很“舒適”的忙,工作內容跟當初沒什麼兩樣,在這個舒適區裡,你做的是苦力活兒,而心態是放鬆的,這反而減少了你在學習區的時間和精力。這也就導致了“五年的經驗無非是一年的經驗重複了五年而已”。

不少職場人,在一些大型企業幹了很多年,慢慢開始趨於安逸,開始有一種“養老”的心態。因為每天只要按部就班地勤勤懇懇地把事情做完就好了。逐漸就失去了對“市場的敏銳度”。許多人也害怕這份“穩定”,怕自己成為溫水裡的青蛙,他們一直想跳出這個舒適區,甚至網上有許多關於如何跳出舒適區的攻略。但是當真正要離開的時候,才發現怎麼也跳出不來。

在事務所從事審計工作的小李就面臨這樣的情況。五年前剛跳槽到這家事務所時,朝氣蓬勃,經常利用休息的時間加強業務能力,因此和同一時間進入公司的人相比,小李的進步是飛速的。過了兩年,手頭上的業務已經輕車熟路,自己的地位在公司也很穩定。儘管工作量還是很大,但小李很明顯地鬆懈下來,週末再也不會抱著書本在圖書館坐上一天了。

與此同時,小李的許多想法和領導背道而弛,上下級關係也越來越緊張。小李嘴上一直說“工作不爽”,而且總是抱怨,讓人彷彿感覺他馬上就要離開,但是一年一年過去了,他永遠走不了。因為走不出去了,在公司裡面,已經不太清楚外部的環境,失去了戰鬥力。已經膽怯了,但是又深知在公司裡面發展不大,於是,每天都處在“焦慮”的狀態中。

忽然有一天,公司宣佈要進行人員調整,此時的小李已經到了不得不走的時候,這時他才發現:所謂的“穩定”很多時候是掌控在別人手中。其實這才是最大的不穩定,並且穩定的工作缺乏高強度的競爭,也無法提供自身技能與經驗的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