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隨時失業的準備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工資待遇應該是逐年上漲的,尤其是在工作穩定了又沒發生金融危機的當下,為什麼有些人工資不僅不漲反而出現了下滑甚至還有人丟了飯碗呢?

應該說,導致失業或者變相降薪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司業績下滑,崗位人員過剩,但眼下智能機器人替代簡單人工,成了很多基層員工失業的最大風險。

經濟學家查爾斯·漢迪曾經在其著作《第二曲線》中反覆論述: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機器取代人類,人類被邊緣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大量的工作被取代,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將會被徹底顛覆。由於人工智能擁有遠超過人類的理性思考能力,所以未來很多人將會面臨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危機。就這一點,李開復也曾在《奇葩說》中直言不諱道,“未來十年中,人類社會將會有50%的職業類型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做好隨時失業的準備

在現實中,很多“鐵飯碗”、“金飯碗”的員工被裁掉後,會產生不解、憤怒的負面情緒,他們都覺得,這麼大的公司,自己可以靠著它錦衣玉食一輩子,沒成想卻會中年失業。

前段時間朋友圈廣為流傳的張泉靈的演講《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再見都不會說》中說道,這個世界正在被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改變,當今社會,已經很少有能保障我們一輩子的公司,沒有什麼是真正的鐵飯碗。做好5年內失業的準備,保留失業後重新就業的能力才是明智之舉。那些失業後找不到工作的人,大多都拿著還不錯的薪資,滿足於“螺絲釘”的定位,卻忽視了對外界的關注和職業危機感,沒有學習新技能,沒有結識新人脈,沒有開拓新財路,失去了競爭力。那種自己可能失業的危機感,維持對外界聯繫的緊迫感,和讓自己保持到哪裡都能生存下去的狼性,都被忽視了。

相信我們大多數人一定有過不想朝九晚五上班的時候,但是,在面對家庭、孩子、房貸、車貸等多重壓力時,我們是恐懼失業的。誰都不想失業,但未來也難以預料。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得認真思考,如果失業突然找上門,你有能力應付嗎?你該怎麼辦?

失業潮的來臨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失業,總會有部分人能成功留在崗位上,甚至是獲得職位晉升。在職場競爭中,“適者生存”無疑是部分人留下來的最好解釋。因此,花點兒資金和時間來投資自己,主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無疑也使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多一分獲勝的可能。要知道,真正的鐵飯碗不是矗立在地面上的公司,而是你安身立命的本事。

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做不到不可替代,那麼還有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發展自己的“斜槓能力”,讓自己多才多藝。比如說,你是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一旦人到中年,你被下崗了,在企業管理崗位上找不到新的工作,怎麼辦?或者你是“螺絲釘式”的技術人員,一旦公司裁到你,在市場上無法就業,你如何選擇?

如果是有“斜槓能力”的人,就可以在其他方面謀得職業,比如你英語好,可以從事翻譯工作;比如你文字功底強,可以到報社媒體行業就業;或者你口才好,可以從事一些需要溝通、推廣的工作;或者你業餘對古董鑑賞、服裝設計、書法、繪畫有很深的研究……你都可以把這些發展成你的“斜槓能力”,在失業後讓這些“斜槓能力”變成主業,隨時保持自己失業後找到飯碗的能力。

此外,還有一個極易被忽視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有充足的備用資金支撐你度過失業期。提前準備好足額的生活應急資金,通常為月支出的3-6倍,以應對失業、意外事故等特殊原因帶來的資金需求。所以,一些月光族們也是時候為自己留個後路了,理性地規劃自己的支出吧。

總之,筆者還是衷心地希望下一個失業的不是你和我,但是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了,希望我們都能偷笑一下:幸虧我提前做好了離職轉行的打算,然後整裝待發,奔向下一個更高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