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唐代寒山《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枯木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桃花欲經夏》

【唐】寒山

桃花欲經夏,風月催不待。

訪覓漢時人,能無一個在。

朝朝花遷落,歲歲人移改。

今日揚塵處,昔時為大海。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桃花欲經夏》選自《寒山子詩集》的第五十五首,原詩並無題目,是筆者自加。寒山(生卒年不詳),又名寒山子,字、號均不詳,唐代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多次投考不第,後出家為僧,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寒巖,享年一百多歲,生活年代大致和李白杜甫同時期。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宋代 李公麟風格《寒山拾得圖》)

據考寒山應為隋皇室後裔,在寒山自述的詩篇裡,寒山出身官宦人家:“尋思少年日,遊獵向平陵”,然而多次科舉不中,其原因竟然是由於寒山的長相寒磣,“書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以至於屢次不舉,流落京城(長安),“年可三十餘,曾經四五選。囊裡無青蚨,篋中有黃卷”,又不事經營,“前度是富兒,今度成貧士”,以至於“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最後豁然大悟,遁入空門,成為一代名僧。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南宋 法常 《寒山拾得圖》)

寒山的詩詞在群英薈萃、星光閃耀的唐代,可以用平凡普通來評價,以至於寂寂無名,竟然沒有留下過多資料。他的詩詞獨樹一幟,以口語體的白話詩為主,淺顯易懂,極少用典,格律隨意,形式自由,質樸無華,靈活生動,俗語俚語,相映成趣,不少詩篇富有哲理,深蘊禪機。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南宋 法常 《寒山拾得圖》 )

寒山的詩詞主題以佛為主,兼備道儒,皆有涉獵,其詩詞的形式應該受佛教的佛偈影響頗深,當時的佛教為了傳播佛教文化,一些文化底蘊較深的僧人,創作了基於詩詞,卻脫離於詩詞的嚴格韻律的偈子,將深奧的禪機佛理與淺顯的口語相結合,組成警句,朗朗上口,便於流傳,類似於樂府民歌的形式,保留了當時的語言特色,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語言面貌,對於瞭解唐代口語有著極其珍貴的參考價值。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宋末元初 顏輝 寒山拾得圖 日本東京博物館藏 )

寒山在生前默默無名,去世後隨著佛教文化的傳播,聲譽日隆。唐人的志怪小說把他編成仙道下凡,明代寒山的詩集被正式列入《全唐詩》,被正統文化認可,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與他的好友拾得和尚封為"和合二聖"。到了近代,隨著白話文的興起,被胡適列為唐代的三位白話大詩人(寒山、王梵志、王績)之首,到如今更是興起“寒山熱”,文化傳播到歐美。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元代畫僧 因陀羅繪《寒山拾得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要說寒山的知名度,其實最被崇拜的是在日本。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來中國天台山巡禮參拜的日僧成尋,從國清寺僧禹珪處得到《寒山子詩一帖》,翌年命其弟子賴緣等五人帶回日本並流傳開來。從此寒山成了日本人崇拜的偶像,其原因是日本人崇仰漢文化和佛教文化,然而針對深奧的國學典籍一般人很難能得其精髓,可是,寒山淺顯易懂、富含哲理的白話詩,帶給日本人醍醐灌頂般的清流,使得一般民眾都可以看得懂,念得出,記得住,因此寒山成了日本學者的研究對象和普通民眾的崇拜偶像。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元 佚名 《寒山拾得圖》)

這就是我國的早期刊印的寒山詩詞版本皆已佚失,而日本從皇宮到民間還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善本的原因。關於寒山的研究日本著作頗豐,寒山詩詞成了日本民眾的學習漢語的圭臬,尤其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因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含有寒山,在日本婦孺皆知,據清朝著名學者俞樾記述:“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新修寒山寺記》)。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事實上蘇州寒山寺和寒山並無瓜葛,然而傳說中寒山曾在此寺修禪,以至於日本人前來中國旅遊必去禮拜寒山寺,抗戰時期還發生過日本人企圖把“楓橋夜泊詩碑”偷盜回國的事情,可見日本人對寒山崇拜的狂熱,時至今日,《楓橋夜泊》仍被編入日本學校教科書中,寒山在日本的知名度不亞於任何一箇中國人。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明 尤求 《寒山拾得圖》)

近些年隨著國學熱的興起,佛教文化也隨之興旺,寒山詩詞由於其獨特的風格,蘊含的禪機和哲理,贏得了不少詩詞愛好者和禮佛人士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寒山詩詞。就拿這首《桃花欲經夏》來說,通俗易懂,意味深長。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大意是:桃花花開鮮豔,然而難到夏天,歲月不會等待,風吹自然凋零;尋訪漢朝人士,沒有一個健在,一年四季花開花落,歲歲年年斗轉星移,人們也是生老病死,漂泊不定,就拿如今的塵土飛揚的腳下來說,古時候曾經是汪洋大海。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桃花欲經夏》用了一個典故,出自東晉葛洪的《神仙傳》:“漢孝桓帝時,神仙王遠字方平,降於蔡經家……麻姑至……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東海行復揚塵也。”。寒山用東海揚塵的典故,說明了塵世間滄海桑田,世事多變,人生猶如白雲蒼狗,瞬間即逝,這是世間萬物的規律,頗具禪機,富有哲理,深深體味,意蘊悠長。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2018/7/1榆木齋

唐代僧人寒山的《桃花欲經夏》詩詞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