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淚望衆生苦

《我不是藥神》:淚望眾生苦

一年裡總有一兩部讓人看完沉默半晌,甚至一兩天,才能提筆寫寫觀感的電影。去年和前年分別是兩部韓國電影讓我產生這種遲鈍感,今年是《我不是藥神》。這是一部現實意義高於故事內容的電影,而它的故事內容絲毫不弱,2018年已經過半,很多人心中的年度最佳華語片裡一定已經排上了它。

《我不是藥神》的故事不用細說,觀眾通過海報、預告片就能大致瞭解其講述的是中國人在印度買救命藥的事情。我三言兩語說得簡單,但不論是做這事情本身,還是把這事情拍出來,都是需要莫大勇氣的。不管是從什麼角度、以什麼立場來講述,這部影片從誕生之初就值得敬仰。

影片在劇作上的精細可以掐表而計,每個人物、每句臺詞都不浪費,每場戲都有所交代,要麼預見命運下場,要麼暗示環境改變。編劇寫情節時嚴控節奏,表達情緒時不遺餘力。當情節與情緒高度結合,就是主題迸發出來的時候。這樣的戲有兩場,且相互呼應。一場是程勇目送“藥神”,一場是群眾目送程勇。而我看完電影時的感覺,大概就和程勇目送“藥神”時一樣,精神是飄的。

導演文牧野進步很大。當年他在各類短片競賽裡的成績搶眼,上一部院線作品是和其他三位年輕導演分單元執導的《戀愛中的城市》。文牧野拍的是同校師妹楊冪主演的那段布拉格之戀,實際的情節我記不大清楚了,但一直記得他拍人在異鄉的那種流浪感:所有東西都丟了,只剩自己,和一個你只能選擇相信的陌生人。看太多小說和愛情片的你以為布拉格很美好,其實那裡危機四伏。《我不是藥神》裡,程勇讓所有病人把口罩摘了跟他說話時,也是有一種戳破現世表象的力量。

《我不是藥神》中從喜劇到悲劇的過渡,演員與觀眾的情緒調動,到最後完成有力量的主題表達。這需要創作者有足夠的生活閱歷、對現世的悲憫之情,還有對人性的參悟,絕不是靠堆積素材就能做到的。文牧野完成得很好。

演員是這部戲的靈魂。以前我們老說一部戲完全靠演員就完蛋了,但這部戲裡的演員表現實在太出挑,能把這些人湊一塊也是很強啊,而且更奇妙的是,大家的力量分配得剛剛好。可能譚卓多一分勁兒或者王傳君的眼淚再多幾滴,這場戲就不對了。以“賣藥五人組”的多場群戲為例,比如第一次發工資、第一次“團建”,還有散夥飯,其核心意義是表現出五人組裡的每個人的身體和尊嚴都獲得拯救。從找到組織的離家青年黃毛,到一掃歡場屈辱的單身母親思慧,最後才輪到程勇自己。

程勇的原型人物改變了現實世界的變革,我期待《我不是藥神》也能改變一些什麼,或者影響一些什麼,它也有這種力量,至少能讓更多人看到善、感受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