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姜文,一個身上有兩股氣場的男人。

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 身有“邪氣”的姜文 』

姜文出生於1963年,本名叫姜小軍。出身于軍人家庭的他,從小就皮,經常“捅婁子”,但他做“壞事”還有自己的一套風格,從不藏著掖著,是我乾的就是我乾的,十分坦蕩。姜文的母親曾說“他小時候很‘直’,幹什麼全在面上擺著”。

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姜文、姜歡、姜武

為了讓其的性格能夠文靜老實一些,姥爺給改了名字,這才叫姜文。但性格這東西是打孃胎裡就帶出來的,因此改名之後也沒少挨母親的揍。

因為家庭原因,小時候的姜文一直生活在唐山的姥爺姥姥家,直到父親退伍,帶著全家輾轉了幾個城市之後,10歲的姜文才遷居到了北京。可以說,童年時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姜文寶貴的經歷,也成就了他外放的性格,不然後來怎麼能演戲呢?

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姜文足夠真實,他的真實是會令旁人害怕的,換句話講,他的真實正是這個社會大部分人所欠缺的,是自我。

就是因為這份真實,姜文沒少得罪人。懟記者,懟得人家面紅耳赤——曾經有一位女記者在專訪他的時候聊起《讓子彈飛》,女記者抱怨道:“哎,腦子很累,它(《讓子彈飛》)老在高潮處”,而姜文是這樣接話的:“你不喜歡高潮嗎?難道你只喜歡前戲?如果你覺得累,也有情可原,畢竟是兩個小時的高潮。”

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以至於後來《南都娛樂》特意寫了一篇名叫《如何正確地採訪姜文》的文章,給同行們“打預防針”。不得不說,面對姜文這種自帶“霸氣”屬性的男人,聊天也變成了苦差事,哪怕是角度刁鑽的許知遠,也會在與姜文的對談中被“耍”。

在《十三邀》的節目中,許知遠問姜文,“你把自己陷入過某種危險的狀態嗎?”姜文答:“我每天都在危險當中。”許知遠頗為驚喜地回問:“那日常的危險是怎麼樣的?”姜文答:“起床。”

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對,這就是經典的姜文式回答。先拋一個誘餌,把你引入他的場景中,然後再用他的邏輯把你“揍”得體無完膚,但又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絕。這就是姜文身上那股子怪怪的邪氣,但又令人著迷。

『 身有“正氣”的姜文 』

本格在此想表達的“正氣”,也可以說是“才氣”。很多人都說,演員中最會做導演的,導演中最會演戲的,非姜文莫屬,別無其他。

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演員姜文飾演的“馬走日”

作為演員的姜文,他曾是《芙蓉鎮》裡大智若愚的“秦書田”、是《紅高粱》裡敢愛敢恨的“餘佔鰲”、是《北京人在紐約》裡胸懷夢想的“王起明”、是《有話好好說》裡為愛癲狂的“趙小帥”、是《尋槍》裡守護正義的“馬山”、是《讓子彈飛》裡劫富濟貧的“張牧之”、是《一步之遙》裡有勇有謀的“馬走日”...等等。雖然姜文塑造了許許多多不同維度的電影人物,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心存正義,心存想要追求的真理。

姜文被業界譽為“行走的荷爾蒙”一點兒也不為過,每每有他主演的作品,都會讓觀眾翹首企盼、血脈僨張。

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導演姜文的“處女作”

作為導演的姜文,他總共執導了六部作品(算上剛剛上映的《邪不壓正》),前五部中有四部在豆瓣的評分超過了八分好評。單從數據上看,姜文算得上是位基本沒拍過爛片的優秀導演了。

張藝謀曾評價姜文,說:“他就是個要當‘司令官’的人,不會當底下的兵。他的心氣兒很高,也有這個能力,他希望超過任何人...我也相信他是未來中國最好的導演。”

都說同行是冤家,但從張藝謀的這一席話中不難發現,所謂的“冤家”是指那些沒有實幹的同行,而優秀的人,只會成為別人想去惺惺相惜的那一位。

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事實證明,姜文是有足夠底氣說出那句“站著我也要把錢給掙了”。姜文的“正氣”令人驚喜。

『 邪不壓正,卻能共存 』

最後我們講講電影。在上映之前,很多媒體就說,馮小剛的《手機2》風波未平,姜文的《邪不壓正》可能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說實話,能不能成,本格不好預言。“邪不壓正”一詞的字面含義,是指不正當的、不正派的壓不倒正當的、正派的事物。電影是改編自張北海老先生的《俠隱》一書,根據姜文之前的電影風格,這電影估計又會很黑色幽默。

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邪不壓正》海報

關於電影名姜文的解釋也很有意思:一開始是想叫《俠隱》的,但身邊朋友聽到後很詫異,紛紛問為什麼要拍個阿炳的故事呢,姜文很費解,怎麼就跳躍到了阿炳,朋友回答他,不是《瞎隱》嘛!(哈哈)最終斷然決定重新命名,是因為姜文不想再和“沒文化”的人浪費口舌去解釋了。

姜文,一個狂人,狂得令人著迷

▲《邪不壓正》劇照

自古正邪不兩立,卻能共存,無邪便無正,這句話特別適合姜文,因為正是他身上那兩股“邪氣”與“正氣”的碰撞,才使經典問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