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世界很大,選擇很多,人的一生可以豐富而厚重,可偏偏卻有人固執的要在“一根絲上吊死”。一根蠶絲,一生為之傾心,為之奮鬥,也為之嚐盡酸甜苦辣。她說,這一生都不會和絲綢分離了。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也是劉瑛離開學校走上社會的第四十個年頭。這漫長的四十年中,她經歷了很多,卻從未掙脫一根絲的纏繞。從學徒到師傅,從技術工人到走上管理崗位,從國營企業到民營企業,劉瑛始終圍繞一根絲,不斷傳承弘揚著絲綢文化,她的經歷也見證著改革開放四十年絲綢走過的路。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震豐廠貌

初入震豐繅絲廠

1978年,廟港公社的劉瑛剛剛十五歲,初中畢業後就自己拿了主意,要參加工作減輕家庭負擔。由於年紀太小,只能先到廟港太平橋的糧管所做學徒工,當時的糧管所主任張鈺良(曾任吳江市市長)對這個性格活潑、很有主見的小姑娘很是看重。

“他帶著草帽,卷著褲腳,老是衝在前面幹活的。”劉瑛印象中的張鈺良對她此後的影響巨大。“他總是說要認真學,好好幹,要吃得起苦。”到現在劉瑛都牢牢記得張鈺良當時對她說的這些話。

兩年後,震豐繅絲廠招工,得知消息的劉瑛立即趕到公社去報名,卻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

“尤其是我外婆,她解放前就在震豐繅絲廠做繅絲女工,知道這個工作特別辛苦。”

吳江是江蘇省境內蠶桑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很早就有了繅絲工業。震豐繅絲廠始建於民國18年(1929),六年後,因經營不善停辦。到1971年9月,國營吳江繅絲廠在原震豐繅絲廠的廢墟上重建投產,1980年6月,更名為國營吳江震豐繅絲廠。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建於1929年的震豐繅絲廠,是震澤工業史上的首個工廠

“犟得像頭牛”的劉瑛聽不進任何勸說,1980年8月28號,她和另外7名廟港小姑娘一起,如願到震豐繅絲廠報到了。

“當時我穿著一件的確良襯衫,一條丙綸的褲子,帶著鋪蓋卷,一隻鐵箱子,從廟港乘船到震澤碼頭,再步行30分鐘到廠裡”。

一進工廠,劉瑛首先看到的是宣傳欄中企業標兵的照片,這讓她無限羨慕的同時,暗下決心,也要讓自己的照片和名字出現在這裡。學徒的生活很緊張,她跟著師傅丁玲珍學繅絲技術,在立繅機前一站就是八個小時,連上廁所也不敢,八小時後還要上課學習操作理論。三個月後,劉瑛開始獨立操作,一人看五緒。

“我們12個人一個宿舍,我每天都偷偷地提早起床,六點鐘就上班開機了。那個手要一直泡在水裡,特別是繭子煮過後,高溫下撈出來,手燙得通紅,再在冰醋酸中浸泡,真是疼痛難忍。”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劉瑛在車間

要強的劉瑛在當年被評為“優秀學徒”,第二年就被評為“高產標兵”,此後,她的名字和照片就常常出現在櫥窗裡的光榮榜上。到1983年,劉瑛成了全廠第一個三年就當師傅的人,手下帶了十幾個徒弟。

和企業共同快速成長

進入八十年代,震豐繅絲廠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白廠絲產量持續攀升,1980年產值為299.5萬元,利潤為29.94萬元,到1990年產值達1004萬元,利潤達170.13萬元。這其中生產設備改造和技術升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86年10月,劉瑛受命帶領30多名工人到當時全國知名的無錫繅絲一廠學習自動繅絲機的新技術。細心好學的劉瑛不僅要做好30個人的生活學習管理,還沉下心來,自找師傅學習新設備的使用、維修、保養,更學習大企業的先進管理方法。1987年3月,劉瑛和30名外出學習的工人回到震豐繅絲廠,企業購買的2組D101B自動繅絲機正式投入使用,變“三分設備,七分操作”的生產方式為“七分設備,三分操作”。從立繅到自動繅,企業的生產效率有了明顯提高。更令人振奮的是“真絲合纖包芯絲的製造方法”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日本吉紡公司正式與震豐繅絲廠簽訂合作協議後在震豐繅絲廠前合影(前排左一為劉瑛)

嚐到設備升級帶來的甜頭後,震豐繅絲廠此後又進一步擴大了自動繅絲機的比例,並不斷升級,從101自動繅到飛宇2000再到D301型,設備精密程度不斷提高,白廠絲的產量、質量一次次的飛躍,企業也不斷擴大,先後兼併或成立了震豐絲綢服裝廠、吳江針織一廠、吳江震華絲織廠,到1992年成立震豐集團公司,而與之同步的是劉瑛的不斷成長,從自動繅值班長到車間副主任、車間主任,再到生產廠長,1993年還到震華絲織廠擔任廠長一年。這一年劉瑛31歲,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她很年輕,可對個人來講,她已經被世俗劃入了“老姑娘”的行列。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劉瑛在辦公室,當時身份為震豐繅絲廠生產廠長

“那些年,我像著了魔一樣,就只想著把技術學好,把工作幹好,其他什麼事都不考慮”。

身材高挑又多才多藝的劉瑛,是很多人追逐的焦點,進入震豐繅絲廠的十年中,她收到的情書、表白信堆滿了一隻大箱子,別人介紹的對象也很多,她卻從來不考慮,整天忙著生產技術、忙著到各地去參加全國繅絲工技術比武、忙著參加企業的各項文藝活動,把各種獎牌帶回來。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1993年11月,震豐廠與江蘇省絲綢公司代表赴日本考察

“人人都說繅絲工很苦,沒多少人願意做,可我始終對這根絲充滿感情,並心甘情願為之付出所有”。

鳳凰浴火涅槃重生

九十年代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和逐漸興起的民營企業蓬勃發展,靈活的運營機制對國營企業造成了極大衝擊。1998年,震豐繅絲廠遭遇擠兌風波,資金鍊斷裂,造成一度停產,四五百名生活無著的工人常常集體上訪,後經分管市領導及絲綢公司領導努力,劉瑛在危難之際和另兩名企業管理人員接手震豐繅絲分公司,對人浮於事的狀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精打細算嚴把原材料關,開闢渠道從廣西收購繭子,使企業慢慢渡過難關。直到2003年,吳江震豐集團公司正式宣佈破產,震豐繅絲分公司也隨之破產。輝煌一時的國營震豐繅絲廠黯然退出歷史舞臺。此後,震豐繅絲廠廠房被拆除,先後建成了震澤汽車站和吳江絲綢創意產業園。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1994年,劉瑛與繅絲工人在震豐繅絲廠車間

“每次路過這裡的時候,心情都很複雜。雖然知道歷史的車輪不可阻擋,可心裡總是有著很多不捨,很惋惜。”

除了不捨,劉瑛還有不甘。震豐繅絲廠拆除時,她曾提出保留廠裡的高煙囪,作為這一段歷史的見證,雖然沒有成功,但在她心裡那一段充滿激情的青春歲月卻始終是人生中最珍貴的經歷。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費達生贈送的蠶寶寶模型

四十歲後的劉瑛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嶄新階段,結婚成家,創辦山水絲綢有限公司,把不捨和不甘都化成了動力,投入到自己企業的經營中去。

“我在震豐繅絲廠學到了很多,不管是技術還是管理,正是有了這一段經歷,現在的我才能把自己的企業管理好。”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絲綢床上用品

震澤的蠶絲被企業高度集聚,作為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山水絲綢始終以弘揚絲綢文化為己任,嚴控產品質量,不斷研發新品,努力擴大絲綢的銷售市場。而劉瑛還是像以前在震豐繅絲廠一樣的“拼命三娘”,沒日沒夜的泡在公司裡,車間裡,她的公司裡現在還有十幾名原震豐繅絲廠的老員工。

“我這一輩子,始終被一根絲牽絆,至死不休。我要做的就是對這根絲的堅守、傳承和創新。”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記憶40」一名震豐人的40年

徵稿啟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