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世界很大,选择很多,人的一生可以丰富而厚重,可偏偏却有人固执的要在“一根丝上吊死”。一根蚕丝,一生为之倾心,为之奋斗,也为之尝尽酸甜苦辣。她说,这一生都不会和丝绸分离了。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刘瑛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第四十个年头。这漫长的四十年中,她经历了很多,却从未挣脱一根丝的缠绕。从学徒到师傅,从技术工人到走上管理岗位,从国营企业到民营企业,刘瑛始终围绕一根丝,不断传承弘扬着丝绸文化,她的经历也见证着改革开放四十年丝绸走过的路。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震丰厂貌

初入震丰缫丝厂

1978年,庙港公社的刘瑛刚刚十五岁,初中毕业后就自己拿了主意,要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由于年纪太小,只能先到庙港太平桥的粮管所做学徒工,当时的粮管所主任张钰良(曾任吴江市市长)对这个性格活泼、很有主见的小姑娘很是看重。

“他带着草帽,卷着裤脚,老是冲在前面干活的。”刘瑛印象中的张钰良对她此后的影响巨大。“他总是说要认真学,好好干,要吃得起苦。”到现在刘瑛都牢牢记得张钰良当时对她说的这些话。

两年后,震丰缫丝厂招工,得知消息的刘瑛立即赶到公社去报名,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

“尤其是我外婆,她解放前就在震丰缫丝厂做缫丝女工,知道这个工作特别辛苦。”

吴江是江苏省境内蚕桑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很早就有了缫丝工业。震丰缫丝厂始建于民国18年(1929),六年后,因经营不善停办。到1971年9月,国营吴江缫丝厂在原震丰缫丝厂的废墟上重建投产,1980年6月,更名为国营吴江震丰缫丝厂。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建于1929年的震丰缫丝厂,是震泽工业史上的首个工厂

“犟得像头牛”的刘瑛听不进任何劝说,1980年8月28号,她和另外7名庙港小姑娘一起,如愿到震丰缫丝厂报到了。

“当时我穿着一件的确良衬衫,一条丙纶的裤子,带着铺盖卷,一只铁箱子,从庙港乘船到震泽码头,再步行30分钟到厂里”。

一进工厂,刘瑛首先看到的是宣传栏中企业标兵的照片,这让她无限羡慕的同时,暗下决心,也要让自己的照片和名字出现在这里。学徒的生活很紧张,她跟着师傅丁玲珍学缫丝技术,在立缫机前一站就是八个小时,连上厕所也不敢,八小时后还要上课学习操作理论。三个月后,刘瑛开始独立操作,一人看五绪。

“我们12个人一个宿舍,我每天都偷偷地提早起床,六点钟就上班开机了。那个手要一直泡在水里,特别是茧子煮过后,高温下捞出来,手烫得通红,再在冰醋酸中浸泡,真是疼痛难忍。”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刘瑛在车间

要强的刘瑛在当年被评为“优秀学徒”,第二年就被评为“高产标兵”,此后,她的名字和照片就常常出现在橱窗里的光荣榜上。到1983年,刘瑛成了全厂第一个三年就当师傅的人,手下带了十几个徒弟。

和企业共同快速成长

进入八十年代,震丰缫丝厂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白厂丝产量持续攀升,1980年产值为299.5万元,利润为29.94万元,到1990年产值达1004万元,利润达170.13万元。这其中生产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86年10月,刘瑛受命带领30多名工人到当时全国知名的无锡缫丝一厂学习自动缫丝机的新技术。细心好学的刘瑛不仅要做好30个人的生活学习管理,还沉下心来,自找师傅学习新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更学习大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1987年3月,刘瑛和30名外出学习的工人回到震丰缫丝厂,企业购买的2组D101B自动缫丝机正式投入使用,变“三分设备,七分操作”的生产方式为“七分设备,三分操作”。从立缫到自动缫,企业的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更令人振奋的是“真丝合纤包芯丝的制造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日本吉纺公司正式与震丰缫丝厂签订合作协议后在震丰缫丝厂前合影(前排左一为刘瑛)

尝到设备升级带来的甜头后,震丰缫丝厂此后又进一步扩大了自动缫丝机的比例,并不断升级,从101自动缫到飞宇2000再到D301型,设备精密程度不断提高,白厂丝的产量、质量一次次的飞跃,企业也不断扩大,先后兼并或成立了震丰丝绸服装厂、吴江针织一厂、吴江震华丝织厂,到1992年成立震丰集团公司,而与之同步的是刘瑛的不断成长,从自动缫值班长到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再到生产厂长,1993年还到震华丝织厂担任厂长一年。这一年刘瑛31岁,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她很年轻,可对个人来讲,她已经被世俗划入了“老姑娘”的行列。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刘瑛在办公室,当时身份为震丰缫丝厂生产厂长

“那些年,我像着了魔一样,就只想着把技术学好,把工作干好,其他什么事都不考虑”。

身材高挑又多才多艺的刘瑛,是很多人追逐的焦点,进入震丰缫丝厂的十年中,她收到的情书、表白信堆满了一只大箱子,别人介绍的对象也很多,她却从来不考虑,整天忙着生产技术、忙着到各地去参加全国缫丝工技术比武、忙着参加企业的各项文艺活动,把各种奖牌带回来。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1993年11月,震丰厂与江苏省丝绸公司代表赴日本考察

“人人都说缫丝工很苦,没多少人愿意做,可我始终对这根丝充满感情,并心甘情愿为之付出所有”。

凤凰浴火涅槃重生

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和逐渐兴起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灵活的运营机制对国营企业造成了极大冲击。1998年,震丰缫丝厂遭遇挤兑风波,资金链断裂,造成一度停产,四五百名生活无着的工人常常集体上访,后经分管市领导及丝绸公司领导努力,刘瑛在危难之际和另两名企业管理人员接手震丰缫丝分公司,对人浮于事的状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精打细算严把原材料关,开辟渠道从广西收购茧子,使企业慢慢渡过难关。直到2003年,吴江震丰集团公司正式宣布破产,震丰缫丝分公司也随之破产。辉煌一时的国营震丰缫丝厂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此后,震丰缫丝厂厂房被拆除,先后建成了震泽汽车站和吴江丝绸创意产业园。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1994年,刘瑛与缫丝工人在震丰缫丝厂车间

“每次路过这里的时候,心情都很复杂。虽然知道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可心里总是有着很多不舍,很惋惜。”

除了不舍,刘瑛还有不甘。震丰缫丝厂拆除时,她曾提出保留厂里的高烟囱,作为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虽然没有成功,但在她心里那一段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却始终是人生中最珍贵的经历。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费达生赠送的蚕宝宝模型

四十岁后的刘瑛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崭新阶段,结婚成家,创办山水丝绸有限公司,把不舍和不甘都化成了动力,投入到自己企业的经营中去。

“我在震丰缫丝厂学到了很多,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正是有了这一段经历,现在的我才能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好。”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丝绸床上用品

震泽的蚕丝被企业高度集聚,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山水丝绸始终以弘扬丝绸文化为己任,严控产品质量,不断研发新品,努力扩大丝绸的销售市场。而刘瑛还是像以前在震丰缫丝厂一样的“拼命三娘”,没日没夜的泡在公司里,车间里,她的公司里现在还有十几名原震丰缫丝厂的老员工。

“我这一辈子,始终被一根丝牵绊,至死不休。我要做的就是对这根丝的坚守、传承和创新。”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记忆40」一名震丰人的40年

征稿启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