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賣天價 藥企太貪婪?

【僑報訊】對很多癌症患者而言,動輒數萬元人民幣一盒的抗癌藥讓他們望而卻步。也正因為如此,在《我不是藥神》這部影片中,或許是為了製造衝突,研發出新藥的藥企成了影片中屈指可數的“反派”。一堆病人堵在“諾瓦公司”門口,扔出像糞便一樣的東西,責怪藥價太高。

抗癌药卖天价 药企太贪婪?

抗癌藥研製企業究竟是不是奸商?一個在醫藥圈內流傳著的說法是,“癌症靶向藥之所以昂貴到要賣幾萬元人民幣,那是因為你能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了,第一顆藥的價格是數十億美元。”

板子該不該打藥企?

很多抗癌藥,尤其是抗癌新藥價格一般都要數萬元人民幣。這些藥品的價格為何如此高昂?

廣州《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根據原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給出的官方定義,專利藥即在全球最先提出申請並獲得專利保護的藥品,一般有20年的保護期;原研藥即過了專利期、由原生產商生產的藥品;仿製藥即專利藥過了保護期,其他企業均可仿製的藥品。

原研藥需經過對成千上萬種化合物層層篩選和嚴格的臨床試驗才得以獲准上市。平均需要花費10至15年左右的研發時間,投入成本以十億美元計,研發成本高昂造成藥品價格昂貴。

但格列衛一開始進中國時的價格高達每盒23500元人民幣,即患者一個月的用量,“確實大多數患者用不起,廠家的銷量也一直上不去。”這也是後來諾華開始做“買三贈九”(一年用量)等慈善項目的原因。

由於藥品專利給了新藥壟斷市場的機會,藥企才更有動力進一步研發或收購新藥。“如CAR-T產品Kymriah,一開始是在我們學校實驗室做出來的,但當時項目沒有錢難以為繼,後來被諾華買下來,投入了大量資金接著做臨床試驗,才得以上市。”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張洪濤表示,一般藥物在化合物階段就開始申請專利,“真正做完臨床試驗到藥品上市可能專利期已過去一大半,要想在最後幾年把錢賺回,藥企往往會將藥價定得很高。”

諾華將Kymriah在美國的價格定為47.5萬美元/次療程。

2017年各大跨國藥企財報顯示,研發投入排名前三為羅氏104億瑞士法郎(+5%)、強生105.54億美元(+16%)、默沙東99.82億美元(-1.4%);分別對應其營收為533億瑞士法郎、765億美元和401.22億美元,佔比約為19.5%、13.7%和24.8%。

拋開藝術創作不談,醫藥作家劉謙不支持為走私藥販洗白,更反對將板子打在藥企身上。“用簡單的思路解決吃不起新藥這個全世界難題,只會越搞越亂。”

醫藥圈流傳著一種說法,“靶向藥之所以昂貴到要賣幾萬元,那是因為你能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了,第一顆藥的價格是數十億美金。”言下之意,天價藥不能歸罪於藥企貪婪,而是研發成本巨大。

統計數據顯示,一款新藥需投入20億美元至30億美元的研發成本。20年間,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一些不是醫藥圈的投資人常跟醫藥投資圈人士王毅開玩笑,“那你們還投不投藥了?”

王毅理解患者的痛苦和無奈。但讓所有人都用上天價新藥,註定是種奢望。原研藥的專利保護期一般為10年至20年,如果不給藥企市場壟斷的機會,賺取足夠的利潤,藥企很難有動力繼續新藥研發。

但若顧及可及性,低於成本價出售,造福了眼下的患者,卻犧牲了在研的新藥和未來的患者。

“專利藥的專利保護也就十來年,過了專利期後,這個藥品就屬於全人類的。但不尊重專利,都做仿製,企業沒有動力去做新藥,這是大家願意看到的結果嗎?”曾供職於諾華製藥的高管鄭青問。

數十億研發,數百億市場

一些跨國藥企為何捨得一年花費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研製抗癌新藥?除了藥企責任使然之外,更多的則是出於廣闊的市場需求。

廣州《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2014年至2015年,新一代丙肝直接抗病毒藥物(DAA)的上市,快速拉動了全球丙肝藥物市場的大幅提升,吉利德、艾伯維、BMS、強生和默沙東的丙肝藥品銷售額在這期間都實現了穩步擴張。

原因之一是高昂的單價。索磷布韋Sovaldi在美國的上市價格高達84000美元/療程(12周),每片藥摺合1000美元,德國6.6萬美元/療程,英國5.7萬美元/療程。

另一個研發投入的典型是阿爾茨海默病,自2003年美金剛獲批上市,過去15年,真正意義上的新藥至今沒有再出現,研發失敗率幾乎百分百,是巨頭們臨床試驗折戟的大型戰場,但各大藥企依舊以每年數十億美元的投入前赴後繼。

“天價藥”現象並非中國獨有

其實,抗癌藥價格高並非中國獨有,在抗癌藥研發十分發達的美國,民眾也不得不承受“天價”之痛。

綜合北京《新京報》、廣州《南方週末》報道,《我不是藥神》中一位患癌老奶奶稱生病吃藥這些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的臺詞讓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劉正琛淚目。他記得,這是基金會和湖南省醫保官員溝通時,當地病友代表說過的話。和陸勇(《我不是藥神》中神油店老闆的原型)一樣,他也是慢粒白血病患者。

曾供職於諾華製藥的高管鄭青稱,實際上,為了平衡全球價格體系,跨國藥企的新藥在各國的定價不會差異太大,格列衛在中國的定價也並不高於歐美市場。“上市時,中國到岸價肯定比美國便宜,但額外增加的部分包括關稅、增值稅和流通差率和企業沒有任何關係。”

進入醫保之前,格列衛每月藥費大幅降低至約6000元。不過,孫梅依舊覺得“燒錢”,“我和老伴每月退休金總共才6000出頭。”

“格列衛在全球的出廠價都差不多,但是全世界只有中國有慈善贈藥的舉措。作為企業,諾華已經做到極致了。”鄭青說。

除了慢粒白血病,許多抗腫瘤藥的費用都讓患者家庭難以負擔。2018年6月剛在大陸獲批上市的抗癌神藥PD-1抑制劑(商品名英文Opdivo),在香港售價1.68萬港元一支,患者年花費上百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