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類19種典型模式、20多項配套關鍵技術爲稻漁綜合種養領航

養什麼,養多少,怎麼養?

——5大類19種典型模式、20多項配套關鍵技術為稻漁綜合種養領航

本報記者韓超

“稻漁綜合種養作為生態循環農業的代表模式之一,能通過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實現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協調綠色發展,具有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效果,既破解了國家要糧、社會要美和農民要錢的矛盾,又能解決漁業要空間、要效益的問題。”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劉忠松說道。

前不久,中國稻田綜合種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大會暨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範宣貫工作會議在南昌召開,旨在通過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範的宣傳推廣和使用指導,推進產業健康發展。

據介紹,目前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約4.5億畝,其中適宜發展綜合種養的水網稻田和冬閒稻田面積約1億畝。2017年農業農村部啟動了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創建工作,計劃到2020年創建100個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發展稻漁綜合種養3000萬畝以上,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迎來了戰略機遇期。

那麼養什麼,養多少,怎麼養?

為規範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健康發展,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依託聯盟專家委員會,聯合相關省份水產技術推廣單位和科研院所,制定了我國首個稻漁綜合種養方面的行業標準——《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範》,其中“第1部分:通則”已於2017年9月30日正式發佈,並於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

劉忠松告訴記者,10年來,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將稻漁綜合種養列為漁業科技入戶主推技術,目前已集成稻—蟹、稻—蝦、稻—鱉、稻—鯉、稻—鰍等5大類19種典型模式,形成了20多項配套關鍵技術。

“目前形成了水稻栽培新技術、水產品養殖技術、種養茬口銜接技術、施肥技術、病蟲草害防控技術、水質調控技術、田間工程技術、捕撈加工技術、質量控制技術等9項配套關鍵技術。”作為“通則”的主要起草者,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成永旭告訴記者,稻田綜合種養的關鍵技術集中在田間設施、水稻和水產的比例、水稻栽培和水產養殖幾個環節,核心要求是:穩定水稻生產、規範水產養殖、保障產品質量和保護稻田生態。

穩定糧食生產是紅線,種糧的紅線不許變。“通則”明確要求,平原地區水稻畝產不得低於500公斤,丘陵山區水稻單產不得低於當地水稻單作平均單產。“穩糧是有條件的,溝坑比例過大、養殖密度太高,是造成水稻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水稻產量變化與溝坑佔稻田總面積的比例呈一定的線性迴歸關係,田間佈局不合理就會導致產量的下降,因此我們要求溝坑佔比不超過10%。”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欣說。

在遼寧,稻田扣蟹養殖主要集中在盤錦,養殖面積在20萬畝以上,這裡是北方的蟹種基地。在不挖環溝、不改變水稻耕作模式的基礎上,每畝投放蟹苗3~4兩,畝產扣蟹達到120斤,產值達到2000元以上,並且水稻畝產都超過了600公斤。不僅增效增收,還確保了“紅線”。

“通則”還要求,與水稻單作對比,稻漁系統單位面積化肥和農藥用量減少30%以上;禁止使用抗菌類和殺蟲類漁用藥物。陳欣告訴記者,田間實驗發現,在不使用農藥的情況下稻漁系統顯著降低病蟲草害,魚可以為稻田除去病蟲草的威脅。同時,氮素互補利用的關係表明,水產品在攝氏飼料後的排洩物,經過稻田生態環境的分解能夠提供大量的氮磷鉀,從而起到肥田作用,所以要求農藥和化肥減量施用。

在盤錦繞陽河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這裡種植的水稻“鹽豐218”,每畝有機肥料用量不超過80公斤,同時加施自制有機農家肥1000公斤。種植期病蟲害用殺蟲燈、糖酒醋誘殺等物理方法控制,畝產優質有機稻680公斤。而河蟹養殖方式為成蟹養殖,放養密度為500只/畝。前期投餵玉米、黃豆、豆粕、水草等植物性餌料,後期以全價配合飼料為主,每畝河蟹產量達25~30公斤。稻蟹每畝綜合效益達到5990元,與常規單作水稻相比用藥量減少80%,秸稈還田利用率達到50%,綜合效益提高6倍以上。

劉忠松在會議上談到,當前的技術提升應著重解決種養條件下的營養調控和精準投餌、安全高效的人工配合飼料、提高抗病能力和個體規格、稻田施肥的控制量、烤田、秸稈還田的模式與用量、機械設施研製應用等問題,為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