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案例解析 I 「假黃金」爲何成功騙貸190億元?

舞弊案例解析 I “假黃金”為何成功騙貸190億元?

01 案例背景

中國銀監會2018年2月2日公佈,經過一系列法定程序,陝西、河南銀監局依法查處了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質押貸款案件,對兩地涉及該案的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款5250萬元,並處罰104名責任人。

事件起因於2016年5月,陝西潼關縣聯社發生一起2000萬元質押貸款案件。結合案件情況,陝、豫兩省銀監局迅速組織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全面排查,發現多名外部不法人員橫跨陝、豫兩省,以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做質押物,騙取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90億元貸款。

02 案例回放

1.以黃金產業帶動縣域經濟

從2003年開始,工商銀行潼關縣支行就開展了個人黃金質押貸款業務,並以黃金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由於推行效益顯著,潼關縣和鄰縣靈寶市的一些金融機構紛紛效仿,該業務得到迅速擴張。

2.內控缺失的小環境

面對這一寬鬆環境,張青民等人開始著手“搞定”潼關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據介紹,那時辦理黃金質押貸款奉行憑藉“人脈關係”,“只要潼關聯社賬面上有錢,就會有工作人員給博源礦業的股東們打電話,而他們貸款均使用借用身份證”。最後在潼關信合的騙貸案中,就涉嫌冒用400多人的身份證貸款。

此後,公安機關進一步偵查發現周邊其他金融機構也被騙貸,且主要犯罪嫌疑人均為張青民,通過併案處理,總涉案金額近190億元。

另據此前媒體的報道,潼關聯社原主任李春善曾在犯罪嫌疑人之一徐建波的公司任職。

張青民憑藉槓桿式“炒金模式”和利用假黃金質押貸款投資的方式賺取上億元,再次入場後,因金價持續走低難以抽身,只能用假黃金持續從多家銀行質押騙貸,用於還清利息,最後難以為繼,徹底崩盤。

隨著偵查的深入,公安部門發現張青民將所獲資金,組織他人通過個人銀行卡進行轉移、拆分、混淆、過渡的方法洗錢,累計交易金額2764.07億元,涉及639個賬戶。

3.利用鎢“勾兌”黃金

被抵押的假黃金,鎢的含量佔62%左右,黃金約佔38%。金磚外表是標準金,裡面則包著鎢塊。不法分子選擇鎢來造假,主要是因為鎢的密度與黃金接近,鎢的密度為19.25克/立方厘米,黃金密度19.3克/立方厘米,兩者僅相差0.05克/立方厘米,普通儀器很難測出如此細微的差別。

舞弊案例解析 I “假黃金”為何成功騙貸190億元?

此外,鎢與黃金之間熔點差距很大。黃金的熔點是1064 ,而鎢的熔點高達3410,不法分子從銀行收回假金磚後,只要溫度達到黃金熔點,很容易將兩者分離。

但是如果這些銀行金融機構每次採用熔鍊和打鑽的檢測方法進行抽檢,完全能查出以鎢塊為“核心”假金磚的破綻。

舞弊案例解析 I “假黃金”為何成功騙貸190億元?

銘說:任何管控手段勿以事小而不為,否則必將因小失大。有時管控失效不是受制於“技術”難題,而是源於“心術”不端。

03案例解析

該案暴露出上述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

1.貸款“三查”形同虛設

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貸前調查不盡職(客戶身份識別)、貸款審查不嚴格(押品管理、貸款審批)、貸後管理缺位(資金流向跟蹤、反洗錢評估等),部分基層機構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

2.押品管理嚴重失效

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貸款質押物的檢測及價值評估存在重大紕漏,未採用熔鍊和打鑽的檢測方法進行抽檢,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3.業務開展盲目激進

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過度追求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不瞭解自己的客戶,不能穿透業務風險,部分機構違規開展業務審批,重要崗位未形成有效制約,內控審計監督作用缺失。

以上內容根據銀監會、東方衛視、法制週末、金投網等公開資訊,由北京中凱興華諮詢團隊編寫和分析

舞弊案例解析 I “假黃金”為何成功騙貸19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