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真正一部純粹劇情風格的大片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真正一部純粹劇情風格的大片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居然成為內地零點首映的好萊塢大片的頭號催眠作品,恐怕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首映場結束後,在筆者詢問的10位觀眾中,有一半的人都在影片後半段進入了夢鄉,聽到的也基本上是一片抱怨之辭,故事冗長、情節費解、節奏緩慢、缺少高潮之類的劣評不一而足。雖然本片呈現出的重劇情、少特效、偏寫實的全新風格明顯有別之前的五部作品,也讓筆者大感意外,同時十分理解缺少足夠震撼的視聽刺激很容易讓觀眾抵擋不住瞌睡蟲的進攻。但筆者依然對本片持肯定態度,而且強烈感覺J.K.羅琳內容龐雜的原著小說第一次被梳理地如此清晰,劇情也節奏恰到好處,每一條線索、每一個懸念都被鋪陳得脈絡分明,堪稱迄今為止6部《哈利·波特》中劇情最為精彩細膩的一部。當觀眾紛紛抱怨如今的大片只重特效不重劇情的時候,真正來了一部純粹劇情風格的大片,觀眾就真的拋得開對特效大場面的依賴嗎?其實,精彩或催眠,由你決定。

也許是本片導演大衛·葉茨拿到“系列拍到底”的“免死金牌”的緣故,儘管執導的上部作品《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由於節奏失調、場面混亂,遭致媒體和影迷眾口一詞的系列最差評價,但這絲毫都不妨礙導演在本片中大膽地嘗試突破,顛覆前五部既有的模式和風格,拋開對特效的迷戀,全方位強化劇情、營造充滿神秘感氛圍。首先,冷峻凝重的墨綠色影像風格顯得尤為突出,跟原著漸趨黑暗、複雜、成人化的風格相一致,該系列的畫面從第一部的陽光明媚、色彩絢爛的奇幻暖色調,在經過其後幾部作品的風格轉換之後,到本片已經完全蛻變成陰沉壓抑、色彩暗淡的寫實冷色調,特別是從哈利·波特和鄧布利多校長尋找伏地魔的魂器開始,影像風格在結尾部分更是呈現出一種近乎黑白片的效果,視覺上的新鮮感十分強烈,系列電影馬不停蹄地地拍到第六部,還能在影像上呈現出全新的強烈風格化特色,這在好萊塢大製作中也堪稱絕無僅有了。

其次,《哈利·波特》系列前幾部作品在劇情上的一大弊端就是過於注重魔法場景和特效場面的噱頭,完整的故事線經常被主人公上魔法課、捉弄同學、魔法比拼、魁地奇比賽、奇形生物等偏重特效噱頭的情節分割地支離破碎,導致情節散漫、節奏失調,每每給人十分匆忙、過於混亂的感覺,嚴重影響觀眾對劇情的理解。而本片的劇情線索雖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複雜細膩,但每一條線索都十分條理分明,沒有無法自圓其說的牽強和含混之處。導演大刀闊斧地將吸引眼球但影響故事的特效場面砍至系列最少,將大量筆墨和篇幅用來錘鍊劇情,使影片的故事緊緊圍繞著哈利·波特和鄧布利多校長追尋伏地魔魂器之謎,以及食死徒加害鄧布利多校長的陰謀這兩條劇情主線展開,還有諸如誰是混血王子等分線索同主線劇情緊密結合,形成了整部影片複雜的劇情結構,更多的敘事也使得本片不像其他大片那樣擁有一浪高過一浪的快節奏,而是平緩沉穩地推進劇情,再加上本片同前幾部作品的情節上的關聯,如果在觀影時不聚精會神地觀看,很容易被搞得一頭霧水,這也是本片被詬病“催眠”的原因所在。電視劇導演出身的大衛·葉茨展現出對複雜劇情的穩健把控能力,筆者現場觀感並未有任何費解之處,那些說劇情混亂的觀眾大概是沒有做好接受本片主打複雜劇情而不是特效場面的心理準備吧。

近幾年的好萊塢大片呈現出鮮明的“兩條路線”之爭,一條是以《變形金剛》為代表的突出強烈視聽效果、風格偏重誇張的特效型大片,另一條是以《蝙蝠俠之暗夜騎士》為代表的注重劇情和角色、風格偏重寫實的故事型大片。拿今年的作品來說,屬於前者的有《終結者4》和《變形金剛2》,歸類為後者的是《守望者》和《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從票房上看則有得有失,各擅勝場,“兩條路線”並未分出勝敗。但迥異的創作思路和風格,決定了觀眾對“兩條路線”不可能一視同仁,具體到進影院的目的主要是享受視聽刺激的中國觀眾,肯定更為青睞《變形金剛》這條路線,對於《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有別以往華麗絢爛、特效充足的新風格,大量的負面評價自然是顯而易見之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