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歷史上曾走出這五個牛人,故事都催人下淚

日前參加“知名作家學者看煙臺”活動,充分感受了煙臺的自然之美與人文歷史的厚重。歸來後意猶未盡,再寫此文。人間仙境,魅力海岸,孕育出最美的風景——人。一系列“煙臺好人”之所以近年來不斷走紅網絡,源於這是一片由來已久的英雄土地,有著出好人的優良傳統。

丘處機“一言止殺”

宋金元時期,今煙臺棲霞市出了一位大英雄,名叫丘處機。他歷經磨難西遊,面勸成吉思汗體恤百姓,解救了萬千黎民蒼生。 

昆嵛山為煙臺境內最高山,歷來被譽為“仙山之祖”。山中煙霧繚繞,霞光映照,另有洞天,九龍池九瀑飛掛,九泉相連,泰礴頂系昆嵛山主峰、膠東極巔,山海在望,十分壯美。

金大定七年(1167)全真鼻祖王重陽從陝西咸陽到昆嵛山,聚徒(丘處機等北七真人)講道於煙霞洞中,創立了全真教。

煙臺歷史上曾走出這五個牛人,故事都催人下淚

1222年初夏,丘處機終於到達了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見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見丘處機果真仙風道骨,十分高興地向他討要長生之術和長生不老藥。丘處機說:“世界上只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短命之人皆因“不懂衛生之道。”而衛生之道以“清心寡慾為要”,即“一要清除雜念,要減少私慾,三要保持心地寧靜。”

在後來二人朝夕相處的日子裡,丘處機還不斷以身邊小事來勸誡成吉思汗,還多次勸導成吉思汗治理天下之術以“敬天愛民”為本。

丘處機的勸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蒙古統治者對漢人的殘酷殺戮。康熙帝曾對此讚道:“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丘處機在成吉思汗身邊呆了一年後東歸。大汗依依不捨地與丘處機辭別,並賜給他許多金銀財寶,卻遭到謝絕。於是成吉思汗下詔免除全真教徒的賦稅並派人率騎兵五千護送他返鄉。

後來成吉思汗又賜給丘處機虎符璽書,並命燕京行省將原金朝的御花園賞給全真教建造宮觀。從此丘處機得以弘揚全真教、廣建道觀掌管天下道教。憑著虎符璽書,丘處機還解救了大批中原人,使兩三萬被蒙古掠奪為奴的人重獲自由。

戚繼光: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是今煙臺蓬萊人。他在明朝嘉靖年間南征北戰,剷除倭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抵抗外國侵略戰爭並且勝利的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戚氏軍刀是戚繼光專門針對倭寇使用的倭刀所改良製造的武器。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著作裡有記載此刀的鍛造方法。中國國家博物館現收藏有一把登州戚氏軍刀刀上部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

戚繼光在戎馬倥傯之際既寫成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著作,又留下了《止止堂集》等詩文篇章在當時那個年代就享有“偉負文武才如公者一時鮮有其儷”的讚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讚戚繼光的詩“格律頗壯”、“近燕趙之音”。王士禎將其列為古今名將能詩的十一人之一。其傳世名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等,讀之令人無法不垂淚。

毀家紓難王懿榮

晚清著名愛國志士王懿榮也是今煙臺福山區人。

王懿榮,字正孺,出身書香官宦世家,後中進士,曾三任國子監祭酒,是清朝最高學府的行政長官。

王懿榮非常敬仰家鄉走出的民族英雄戚繼光。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王懿榮憂心如焚,要求回鄉辦團練禦敵獲准,便迅速趕赴濟南會同山東巡撫商酌防務,繼又赴登州(今蓬萊市)周覽形勢,組成一支初具規模的抗日團練。

正當王懿榮準備率團迎擊敵人時,李鴻章卻已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他壯志未酬,忿然寫下七絕《偶感》一首:“豈有雄心輒請纓,念家山破自魂驚。歸來整旅蝦夷散,五夜猶聞匣劍鳴。”

隨後,他變賣家產,繳還國家餉銀,遣散抗日將士。山東巡撫饋以千金,他分文不受。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受命於危難之時,任京師團練大臣, 負責保衛京城。7月20日,侵略軍攻入東便門,他率團練奮勇抵抗,寡難敵眾,不願為亡國奴,遂書絕命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於止知其所止,此為近之。"偕繼室謝夫人、長媳張夫人,從容投井殉國,時年55歲。

王懿榮還是清代著名金石學家,他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發現甲骨文,被稱為“甲骨文之父”,著有《漢石存目》、《六朝石存目》、《攀古樓藏器釋文》、《古泉選》、《天壤閣叢書》、《翠墨園語》、《正讀亭詩》等。另有《王文敏公遺集》八卷。

吳佩孚:曾為“中國最強者”

吳佩孚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秀才出身,頗有儒將風度,時稱吳大帥。他是亮相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時代》週刊封面的首箇中國人,被1924年9月8日出版的《時代》週刊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中國最強者)”。

煙臺歷史上曾走出這五個牛人,故事都催人下淚

吳佩孚是今煙臺蓬萊人,其當時如日中天的聲譽,來自於袁世凱死後直、奉、皖等派系群雄逐鹿的兩場戰爭。1920年吳佩孚在直皖戰爭中擊敗皖系,權傾中央。1922年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任直軍總司令,再次打敗了使張作霖的12萬人的奉軍。

本文要歌頌的,是吳佩孚寧死也不和日本人合作的英雄氣節。1935年10月,日本人掀起所謂華北自治運動。日本人及漢奸多次上門來拉吳佩孚下水,均遭到吳佩孚的嚴詞拒絕。北平陷落後,投降日本的江朝宗上門勸降吳佩孚,吳佩孚罵道:“你年紀比我大,還當日本人走狗,賣國求榮,真是白髮蒼蒼,老而不死。”遂與江朝宗絕交。

1939年12月4日,戎馬半生的吳佩孚因牙疾復發、高燒不退,請日本牙醫看病後卒死。

董必武在《日本企圖搬新傀儡》一書中對吳佩孚作出了中肯評價:作為軍閥,吳佩孚“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國曆史上偉大的人物關、嶽,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的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

有趣的是,吳佩孚在其宦海生涯中曾留下三件批文,令人拍案叫絕!

一是有個政客曾在別處為官,政績平平政聲亦糟,得知吳佩孚主政直魯豫,便託關係來求吳,想到河南謀個官職。報告呈上案頭,吳佩孚大筆一揮批曰:“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麼過錯,竟要這樣的人來當官?

二是某“下崗”軍佐得知吳佩孚帳下有一旅長空缺,毛遂自薦來跑官且擬了自薦書,裡面大談理想抱負志向然後言歸正傳,最後是“願為前驅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樹造林福澤桑梓”云云。吳佩孚批示:“且先種樹。”

第三件則更有趣了。當時德國駐華公使的千金正值妙齡,對吳佩孚無限仰慕,相思無門,這洋妞思想也真夠開放,徑直寫信向吳佩孚求婚。吳佩孚不識德文,吩咐秘書譯出呈上,那情書便成了公函。吳佩孚依例揮毫閱示——“老妻尚在!”

吳佩孚這三個批示不僅言簡意賅十分幽默,也顯示出其可愛的一面,秀才的文憑真是考出來的。

吳佩孚的書信也如批示一樣幽默。他有一老同學曾致信與他,欲在他手下謀一後勤部門的所長職務。吳佩孚回信說:所長必有所長(chang),兄之所長何在?老同學討了個沒趣,只好作罷。

“特級偵察英雄”楊子榮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民主聯軍牡丹江軍區第二團偵察英雄楊子榮的形象可謂家喻戶曉。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是今煙臺牟平縣人。

1945年參加八路軍後,楊子榮歷任戰士、班長、團偵察排長等職。從1946年2月進駐海林剿匪,他參加大小戰鬥上百次,多次立功受獎。1947年,一舉將"座山雕"及其聯絡部長劉兆成、秘書官李義堂等25個土匪全部活捉,創造了深入匪巢以少勝多的戰鬥範例。

楊子榮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他曾經與戰友進入有地主武裝孫江司令部,解放海林鎮。還曾獨自一人躍出掩體,威逼400多名敵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開江、張德振投降。他帶領偵察小分隊生擒了所謂許家四虎,消滅了“九彪”李發林等慣匪。

1947年2月23日,楊子榮在追殲土匪時,因嚴寒,手槍槍栓凍結,不能擊發,被敵彈擊中,不幸犧牲,時年31歲。他生前,曾獲“特級偵察英雄”的光榮稱號。

昆嵛山,英雄的山

早在1935年農曆十一月四日,中共膠東特委就以煙臺昆嵛山為中心,領導發動了席捲膠東的“一一.四”暴動。暴動失敗後,於得水等領導暴動倖存人員組成昆嵛山紅軍游擊隊,堅持鬥爭,從而為膠東革命保存了一支寶貴的火種。1937年12月4日,中共膠東特委以昆嵛山

紅軍游擊隊為骨幹力量,舉行了聞名全國的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並組建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天福山起義後,“三軍”揮師西下建立膠東抗日根據地,為趕走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全中國,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如今的解放軍27、31、41集團軍,都是以昆嵛山紅軍游擊隊為基礎發展壯大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