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四大家族起底!快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一支?

在中國歷史上,家族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家族制度十分盛行,且歷久不衰。這一制度歷史悠久,去今不遠,就歷史和現實而言均具有深遠影響。

臨平產生過不少有影響的家族,其中以“陳、史、鍾、沈”家族為代表的臨平家族文化就是臨平地域固有的品質文化和精神,是餘杭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認真研究,繼而為打造臨平歷史文化精品工程服務。

臨平的陳、史、鍾、沈家族開始都是因經商而發達起來的,其間湧現出不少社會賢達,至今仍為人傳誦。

臨平的主要家族略述

陳氏原是皖中大族,明末清初避亂遷來臨平。

明清之際,不少徽州、寧波商人遷入臨平經商。方永隆、聚樂園的創始人即為徽州人。徽州商人是明清時期地域商幫的典型,他們的足跡踏遍全國,不但京城、省會,連小城鎮也是徽商活躍之處。

臨平是水路東出杭州的必經之地和第一大埠,北地來杭,舟必先至臨平。明成化年間,臨平成為全省著名的蠶絲、棉麻、油菜籽等商品的集散地。

即便稍後由於改朝換代帶來的戰亂,明末一度繁榮的景象有所減弱,然到了雍正年間,“臨平務地方,輕綢機不下二三百張,每機一張,每日出綢一匹。”(清許夢閎《北新關志》)徽杭大賈,競相貿絲、設坊。

陳氏歷代經商,到清代乾嘉年間家族最盛。民國時仍有新、老南永泰什貨店,南永和、北永和鹹貨店,永泰染坊,永泰綢布莊,仁壽堂藥店,緯文、緯綸繭行等十多家商號及北大街、幹河土罕等大量的房產,位居臨平陳、史、鍾、沈四大家族之首。除陳伯庸外,陳除煩、陳農蓀都擔任過臨平商會會長。

陳家善經商,也善待人。

族人陳澄齋好慈善,除夕夜令人將米票送至窮人家中,每張值五斗至二石米,次日(大年初一)可到木橋浜陳家“永泰棧房”領米,被時人譽為“陳善人”。

其後人中佼佼者有陳星煒。陳星煒字伯庸,家住幹河土罕。少年聰慧,跟從鍾西亭、朱子星、唐鏡甫、關義質諸先生遊學,又隨其六叔祖陳蔭軒附讀於杭州楊氏。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秀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副榜時,他與兩侄子陳棠、陳孟輝同時考中舉人,一門三榮,據說杭州府為此特頒“叔侄兄弟登科”匾予以表彰。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陳星煒的父親去世,作為長子的他棄儒從商,主持家業。當他了解到臨平四鄉盛產蠶繭,街上卻沒有一家繭行,農民要到10餘里外的塘棲、長安等鄰鎮賣繭,十分不便。出於責任心,一下子辦了“煒文”“煒武”兩家繭行,臨平四鄉的蠶戶莫不稱讚。

為發展民族工業,他又投資,在塘棲創辦“豫豐煤鐵號”,為工商實業之興提供便利。宣統元年(1908年),臨平成立鄉議會,鑑於陳星煒在當地的影響,獲得多數鄉紳信任,被選為臨平鄉議會議長。1919年,又因其享有較高威望,被推為臨平鎮保衛團團總。

1923年,潰軍張復原過臨平鎮,焚街劫市,民逃城空。陳星煒主持商會,從工商大戶中籌措資金,用於遣散亂軍之用,結果反被軍閥所拘,幾遭威脅,不為所動。1927年正月十六、十七,孫傳芳之徐燮元部輾轉潰逃至臨平,駐紮在西繭行,姦淫擄掠,閭閻成墟。出於義憤,陳星煒作為團總,亦組織百姓避難。1933年,陳星煒任杭縣救濟院副院長,次年初選為臨平鎮公所調解委員會主席。為臨平慈善事業和解決民間糾紛,陳星煒與許多陳家前輩一樣,出資出力,不辭艱辛。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落後的中國屢遭列強侵略,國家命運堪憂,一些進步人士萌生了教育救國的理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廢除,癸卯學制頒佈,教育改革逐漸合法化。在此背景下,陳星煒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出資在瓶山頭文昌閣興辦“臨平兩等小學堂”,成為首批校董,開臨平辦學之先。學堂即是位於臨平將軍殿弄臨平第一小學的前身。

臨平四大家族起底!快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一支?

▲臨平第一小學

作為陳氏家族中佼佼者,陳棠熱衷於文教工作。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陳棠分發蘇州以知縣候補。歷任蘇州高等學堂、杭州私立安定中學、省立第一中學、省立杭州女子師範學校國文教員。陳棠素以教學嚴謹著稱,春風化雨,門牆桃李,指不勝屈。

鑑於《臨平記》創修於清初,記至元末。陳棠於是竭10餘年心力,續補前記,資料積稿盈尺,未及編次而病重,於是囑咐亭趾姚景瀛幫助編纂完成。姚景瀛承其遺緒,成《臨平記再續》6卷,稿存浙江圖書館。

此外,陳棠於民國初年曾為上海中華書局輯《貳臣傳》印行於世。陳棠還與臨平一些文人結藕汀詩社,編印《藕汀社刊》。

臨平四大家族起底!快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一支?

▲臨平記再續

誠信和實惠是商業經營之道。

陳氏家族中陳修和在民國初期,曾在紹興開辦“陳誠實酒作坊”,後其子陳文熙和陳文照、陳文烈三兄弟隨父遷移至臨平東大街改開酒店,兩個紈絝子弟不務正業,唯陳文熙繼承父親傳統,堅持“顧客至上,信譽第一”的宗旨。

經營百貨後,仍延用“陳誠實”招牌,稱“陳誠實百貨店”,雖屢遭火災,損失頗大,但善於理財,又奉行誠實的經營之理念,如進貨時的貨款從不拖欠,以致每每進貨,店家只要一看是陳誠實要貨,即如期供貨,因而確保了貨源充足,品種齊全。

經營的大小各類百貨,商品質量優異,從不以次充好,以劣充優。由於雜貨品種齊全,加上服務態度好、價格公道、薄利多銷,所以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業務仍不斷髮展,成為臨平鎮上百貨行業中頗具盛名的一家。

嗣後,臨平北大街永泰綢布莊、陳鳳祥鞋店,均系陳氏後裔所經營。

臨平史家是明末清初由姚江遷來,開始亦為經商。史家後來一些有名的人士卻並不經商。

臨平史家家族中,以清史翰林最為著名。

俞樾說過:“然臨平雖小小一鎮市,而國朝二百年來,史翰林之故里,孫文靖之舊居,徵文考獻,頗有可採……”

提到兩人,其一即史翰林。史翰林名尚節,字蓉石。康熙乙酉舉人,丙戌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所居在臨平瓶山東,名史埭,前有小河,近潘橋。

據里老稱:尚節世居史埭,史家埭地名源出史家。其生卒年月及生前事蹟已無考。墓在蕭家橋北堍以東約百米處,即今餘杭區教師進修學校操場跑道東段偏南側,墓壁以“鳥漿石灰”築成。此墓因在上塘河,船隻經由梅堰西行有北廟河,鎮北船隻經邋遢港南下西去,入鎮或鎮北船隻去上塘河,在墓前形成三水匯合點,故術者稱它為“風水寶地”,名曰“百鳥朝鳳”。

乾隆間,孫士毅任兩廣總督期間,曾在蕭家橋西建“洋園春曉”孫氏花園,因紀念史尚節,在他的墓南小路北側築一牌坊,牌坊上有四字為孫士毅手跡。

臨平四大家族起底!快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一支?

▲孫士毅(1720-1796年),字智治,一字補山,清仁和縣臨平人。清代重臣,曾纂校《四庫全書》,官至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史夢蘇,住史家弄。

生年不詳,卒於1945年。清光緒十年(1884年)前後開辦私塾。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陳星煒發起集資籌建臨平第一所學堂,史夢蘇離開自辦私塾,與康頌和、李雪卿協助陳星煒籌辦事宜。除部分自願轉去學堂學生外,餘下的由其子任教。

校董會成立時,陳星煒推舉史夢蘇等任職,自己繼續從事校務活動。他們都為臨平新式教育興起付出畢生精力,為桑梓教育事業服務終生。

史夢蘇曾為清仁和縣領考官,在任職時縱然家道清寒,也從不收受恩惠。任教時,教學有方,培育人才有青出於藍者多人,家長感恩之餘每逢節日贈禮物以謝,史夢蘇只受南瓜、芋艿之類蔬果,餘皆拒之門外,一時被人譽為“青石板”,臨平話的意思為滴水不進。

史夢蘇子冕英,受父薰陶,亦熱心家鄉教育事業,從教30餘年,且人品高尚,為人師表。1936年,動員私塾子弟入文昌閣學堂,自己亦不計報酬投入學堂任教。翌年冬,臨平淪陷,校長蔣寅臣不別而去。為避免學生輟學之苦,史冕英寧受屈辱留校育人,後任該校第六任校長。當時雖為淪陷時期,然他依舊致力於教學改革,培養提高學生的愛國愛鄉之情。其任內,課堂次序井然,且校紀校風優於往昔,為全校師生所敬重。

史濟元當年是位先進青年。抗日戰爭爆發,臨平淪陷,其隨家漂泊塘棲一帶。

1938年夏,受抗日救亡活動影響,與表姐勞敏藹等,徒步赴天目山,就讀於浙西戰時中學。後進臨平火車站當雜工、分道工、調度員和站務司事。

抗戰勝利後,他追求革命,通過在上海美專求學的弟弟,支持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

1947年秋,由表兄周震華介紹,結識金蕭支隊駐上海西站聯絡站負責人楊德仁,正式成為聯絡站交通員。於是利用臨平火車站工作之便,從上海為金蕭支隊購買、運送醫藥用品、機件器械、油印機、收音機和革命書籍等物資。其妻黃敏躍及其弟史濟政等也參與其事。同時,在臨平鎮的一些進步青年中,組織閱讀《文萃》《時與文》《金蕭報》等革命書刊,並輸送2個弟弟在內的一批青年參加金蕭支隊。

1948年11月9日,滬杭、浙贛鐵路工人同時舉行罷工。當罷工列車路過臨平時,史濟元帶領顧泉水等青年工人一起上車,同500餘名代表共向浙贛鐵路總局請願,路局被迫讓步。後到金蕭支隊,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史濟元歷任中共餘杭縣委秘書、中共嘉興地委宣傳部副科長、《嘉興大眾報》副總編、嘉興市文化館副館長等職。

鍾家,有鍾再亭“同順昌”,當年開設在北大街陡門弄口的一家綢布店。原由業主鍾再亭與海寧長安鎮陳某合資開設,店號為“同順昌義記”。

1948年,陳家衰落,其股份被鍾家收購,店號去“義記”兩字。該店先前以加工、經營成衣為主,後改為綢布店,仍同時經營成衣,故懸掛“同順衣莊”黑底金字招牌。

當時,鍾家在瓶山弄住宅稱“再樸堂”,粉牆黛瓦、青石門框、朱漆大門,很有幾分氣派。鍾家三兄弟,老大經營香火店,老二在湖州經商,老三鍾再亭經營同順衣莊。鍾再亭善於經營,為了與同行競爭,同時經營成衣加綢布和鄉莊櫃檯。

所謂“成衣加綢布”,即一樓為綢布零售門莊,二樓為店員宿舍,三樓為裁縫間。2名師傅專為顧客加工製作各式成衣,凡是質地高檔的如綢、呢、毛、皮等和款式要求較高的如長衫、旗袍之類均由師傅精心縫製。

所謂“鄉莊櫃檯”,就是經營的品種以面向百姓的為主,如士林布、洋紗布、夏布等製衣,還有意多進白坯細布,多染“市林”藍,價格低廉,被農村顧客稱作為“鄉莊櫃檯”。

此外兼有少量嗶嘰、直貢呢、府綢、大綢、紡綢等中檔貨以及條花呢和橫羅等高檔貨,品種齊全,滿足不同顧客需要。

鍾家佼佼者為鍾履堅

他畢生從事鹽、鹼、化肥和釀造業。他協助久大精鹽公司在自流井開辦製鹽廠;協助永利在川西五通橋開辦制鹼分廠、亞硝酸廠,妥善安排進川職工,使之安心生產,支援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鍾奔走南京、天津等地,協助範旭東等接收和恢復被日軍侵佔的久大精鹽廠、永利制鹼廠及硫酸亞廠,恢復南京全華釀造廠,並在上海新辦全華分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鍾奔波各鹽產區,協助政府籌劃復工,發展生產。特別是塘沽永利、久大兩廠和浦口硫酸氨廠復工最快,對全國恢復經濟、平抑物價起到一定作用。

他在工作之餘從事著述,先後編寫《中國精鹽工業發展史資料彙編》等書。

沈家的祖籍為湖州武康。

沈之傑(字奇英)於元末遷居到臨平,入贅於臨平韓杲女,生一子,名道安,居桂芳橋側。

六傳為沈竹軒,任官於九江府。

到十三傳即為沈謙的父親沈士逸。沈士逸,字逸真。做過遊洋將軍,歸田後築章慶堂於臨平,廣延詩人名士,著有《簡園詩集》《外海紀問》《繩樞約言》 等。

沈士逸之子沈謙,為臨平文化人之代表,書中提及頗多,這裡不再展開。

臨平四大家族起底!快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一支?

▲沈謙(1620-1670),字去矜,號東江,是明末清初仁和縣臨平鎮人。他非常精通詩文,與丁澎等合稱為“西泠十子”。他所編纂的《臨平記》開創了鄉鎮志分年紀事的特例。

沈氏名人當代要算沈文輔了。沈文輔(1905—1984年),字友仁,住桂芳橋堍。

1928年畢業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不久赴美深造,1934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受愛沃華農學院研究院之聘,任農業經濟研究員。“歷任前工商部上海商品檢驗局技士,浙江省建設廳技士兼農業金融股主任,浙江餘姚縣建設局局長,餘杭縣建設科科長,兼農業改良場場長,浙江省立民眾教育實驗學校教員,現任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助教兼場務組技士。著有《農業經濟》《農場管理》《作物學》等講義。”(《農業週報·農界人名錄》1935年第4卷第19期)後又在河南大學農學院等多所大學任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華東區紡織檢驗所任研究室主任,從事科研工作。1954年到安徽農學院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1956年九三學社安徽分社籌備期間,任分社籌備會秘書長,同時為安徽省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但他以堅決擁護黨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兢兢業業向生產實踐學習,向廣大農民學習,胸懷磊落,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名譽。

1984年榮獲陳雲同志題字,屬受表彰的從事農業科學工作50年以上的全國102位老同志之一。1984年6月9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9歲,骨灰歸葬臨平公墓。

其餘家族

除上述四家外,臨平還有其他大族。

●孫家,其先世為姚江望族,後北遷至許巷蘭裡(今屬海寧),耕讀世家。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遷至臨平。有名人孫士毅、孫竹蓀(乾隆年間的大學士)、孫曉村(全國政協七屆委員會副主席)等等。

●康家,世居臨平,名人如康葉封、康一全。康葉封,字子蘭,與其兄康蓮伯續修《臨平記》16卷,仿州縣誌體例,採輯甚富,惜毀於咸豐太平兵火。著有《臨平山人集》等。康一全,名錫章,又名逸泉,號一全,著有 《東湖吟草》《滄海一波集》等。其後康自強是《臨平鎮志》主編,另有《臨平史聞札輯》一稿。

●臨平還有皇親國戚之後。臨平原有趙家弄,位於東大街與史家埭路間,長200餘米,住有趙姓人家。《臨平記》有“元故宋太僕趙令爍子孫居臨平”的記錄。元代書法家鮮于樞曾遊臨平廣嚴寺,寺僧亦告訴他說:“宋太僕趙令爍的子孫居住臨平,因生活貧困,竟不惜將蘇東坡與趙令爍的唱和真跡卷換作糧食。”

結語

臨平的主要家族,存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廣泛,在臨平歷史上曾產生重要作用,與所有事物一樣,臨平的家族也同樣經歷興衰的過程。其興衰是社會變遷這一背景之下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