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缺准入門檻——讓第三方測評機構不再有機可乘!

日前,有網友在挑選防曬衣時參考了一家第三方消費品測評網站,卻發現該網站推薦的一款產品曾被曝光虛標防曬指數。近些年國內湧現出多家第三方測評平臺,通過對產品測試評級,在質量、價格、服務等方面為消費者提供購物決策的參考。《工人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第三方消費品測評機構或個人魚龍混雜,反而讓消費者不知所措。

記者在多家第三方測評網站搜索防曬衣,找到了3份不同的測評榜單。在這些測評中,入選測試範圍的商品品牌有所不同,同一品牌產品在不同榜單中的測試結果也不盡相同。

業內人士指出,民間消費品測評機構通過自立標準,給商品做評級、認證或推薦,是最容易變現的模式。“自立標準”意味著此類機構在檢測指標選擇和權重設置方面有一定的“操作空間”。

2017年3月,測評機構“優恪網”發佈報告,指出德芙絲滑牛奶巧克力在德國實驗室中被檢出礦物油含量偏高。隨後被證實,礦物油“超標”的標準本身由該網站自定,引發爭議。

常常關注消費品測評的市民方先生注意到,有時被某測評榜單推薦的產品,卻沒有在其他測評中上榜,也沒有寫明原因。他表示,測評榜單很多,本來想參考榜單購物,自己卻弄糊塗了。

今年5月,錘子科技發佈堅果R1手機,科技測評媒體ZEALER隨後發佈了測評視頻。該測評指出7個問題,但被錘子科技CEO羅永浩指責測評不公正和不客觀。此前,兩方曾就錘子科技的某款手機的評價在網絡上展開對峙。

有報道指出,不少手機測評者之所以能快速拿到產品、最短時間內寫出測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廠商對他們的支持。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告訴記者,第三方測評機構可幫助消費者在購物時進行選擇和決策,同時也對企業形成一種監督,促使企業及時發現自身產品存在的問題。“但因為測評行業沒有準入門檻,甚至一些個人博主也進行測評,可能會導致魚龍混雜。有些測評機構或個人基於利益關係或專業侷限,測評結果的客觀性可能存疑。”

趙佔領認為,第三方測評機構要保證公正性、獨立性,“最主要一點就是測評機構及測評行為不能單純以營利為目的,同時建立一定的准入門檻。”此外,要對測評行業進行立法或者制訂相關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