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的故事


赫尔辛基,地级市的规模,首都的派头。

赫尔辛基的故事

赫尔辛基一瞥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位于芬兰最南端,紧靠芬兰湾。冷战时期,赫尔辛基频频出现在报纸新闻上是因为美苏两国代表经常在这里举行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的会谈。

从邮轮港口到城市中心有一段距离, 网上查了资料,说可以坐公交车进城。到了公交站,等了一会儿,没有见车来,看看地图觉得离市中心不远,天没有下雨,就决定走到城里去,顺路看看市容。地上的蓝线和交叉口的指示牌指引着朝市区的方向。值得赞扬的是一下邮轮就有市政免费的无线网。

赫尔辛基的故事

赫尔辛基街头一角

赫尔辛基市本身只有60几万人口,加上周围,首都地区共有人口140万。赫尔辛基的主要街道比较集中。有一天时间基本上可以把该玩的地方都去了。

不像欧洲其他城市,赫尔辛基没有浓厚的历史底蕴,没有旅游亮点,没有wow (哇噢)的时刻。赫尔辛基作为城市是19世纪才成型的。当时芬兰在俄国统治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指令当时俄国的领属地芬兰把首都从靠近瑞典的图尔库(Turku)搬到赫尔辛基,其用意是减轻另一个地区强权的瑞典对芬兰的影响。赫尔辛基靠近圣彼得堡。赫尔辛基的兴起可以在贸易上分庭抗礼芬兰湾对面的爱沙尼亚首都港口城市塔林(Tallinn,Estonia)。

赫尔辛基是照圣彼得堡模型造的,所以在许多地方的建筑上可以看到圣彼得堡的痕迹。

赫尔辛基的故事

议会广场上的白教堂

苏军内部的原因是因为在斯大林的肃反运动下,红军有经验和专业能力的将军被清洗。新的指挥官经验不足,无法协调好苏军多兵种协同作战和做好后勤保障。从外因上讲,苏军对冬季作战准备不足,装甲部队的进攻受阻碍。 天气不好,飞机空中支援无法充分发挥。

而芬兰军人善于雪地作战,越野滑雪,在林子里窜来窜去,逮住苏军薄弱的环节,就发起进攻,烧掉苏军的粮食和供给。苏军在冰天雪地的野外挨打,士气低落,第一阶段的进展很不妙。后来,苏军惩罚了指挥不力的军官,同时在战场上逐渐摸索出些门道,开始扭转了战局。

芬兰人支持了三个半月之久,终于支撑不下,向苏联求和,割让维堡地域并租借汉科半岛。苏联的最后胜利,是付出超过5倍于芬兰的死伤人数才得到的。这样的战绩使苏军脸上无光。

赫尔辛基的故事

雪中行军的芬兰士兵

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后,芬兰觉得机会来了,马上反攻苏联,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但是,芬兰人还是比较知趣的,知道自己的实力有限,收复了被迫割让的领土后,马上停了下来,不再往前积极进攻。芬兰不像德国那样虐待被俘的苏军士兵。芬兰政府知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能把事情做绝了,万一那天苏联强大了,至少没有那么大的仇恨。

固然,苏联打败德国后,马上回过头来收拾芬兰。 打败了德国兵的苏军这时候已非昔日吴下阿蒙。芬兰招架不住,只得再割地求和,把原来夺回来的地又全退回给苏联。原来住在被退回给苏联地区的芬兰居民纷纷越过新边境,回到芬兰。

芬兰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有着重要的影响。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流放在芬兰。此时的芬兰属于沙皇俄国管辖下的大公国,有一定的自主权。1917年3月15日沙皇引退,俄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当时由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允许列宁回到圣彼得堡。 列宁从芬兰返回圣彼得堡后,策划了后来的十月革命。

芬兰人很会找机会。1917年十月革命后,芬兰人乘着苏维埃政权刚成立在同年12月就宣布独立。列宁领导的苏维埃马上(1918年1月)就承认了新独立的芬兰主权。这里面不知道是否是列宁对芬兰有好感?

二战之后,国际上的局面基本稳定。芬兰领导人很精通国际政治,在东西夹缝之间长袖起舞,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既不得罪近邻苏联,又坚持西方的社会形态,没有成为大国的牺牲品。

赫尔辛基的故事

码头市场

说了一大通历史,再回到旅游。在赫尔辛基城里游览了一圈后,觉得下面几个点比较有意思。

赫尔辛基的故事

商业街

赫尔辛基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教堂。

赫尔辛基议会广场 (Senate Square and Cathedral)。议会广场显著的地标是白色大教堂。

教堂的希腊风格廊柱及淡青色青铜圆顶展现了教堂的气派。白色的教堂给人一种纯净无暇的感觉。跟欧洲其他著名的教堂相比,它虽然规模不算大,但是结构精美,比较独特,是游人必到的地方。

赫尔辛基的故事

白色大教堂内部结构精美

广场上有亚历山大二世铜像。这位俄罗斯帝国皇帝(1855年3月2日—1881年3月13日在位),通过《瑷珲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从中国清朝获得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且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日本海的出海口。但是,他显然对当时处在俄国统治下的芬兰人不错,在经济和文化上实施了宽松政策,确定了芬兰语和瑞典语以同等的国家正式语言资格。同时同意发行单独的芬兰马克,跟俄国卢布区分开来。芬兰人感念他对芬政策的宽容。虽然芬兰和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之间有过战争,几百年来还是把他的塑像屹立在城市中心广场。

赫尔辛基的故事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

小山上的乌斯本斯基教堂(Uspenski Cathedral)是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最大的希腊东正教教堂。东正教特点的红墙和金绿洋葱园顶在此表现无遗。 这座教堂和在俄罗斯看到的典型东正教教堂相同,建筑风格反映了俄罗斯风情。芬兰在历史上曾经隶属于俄罗斯沙皇帝国,其宗教文化多少带有俄罗斯留下的遗痕。厚厚的,红色的花岗岩石柱是乌斯本斯基大教堂的一大特色。

赫尔辛基的故事

山上红大教堂乌斯本斯基教堂

静默礼拜堂(Kamppi Chapel of Silence)。在赫尔辛基闹市区走时,遇到这个独特的,完全由厚木镶板构成木制教堂。

尽管周边有大城市的喧嚣,教堂内部却非常幽静,仿佛与世隔绝。在外面闹市走久了,入内找个地方坐下来,面对干净,明朗,带着椭圆线条的教堂内壁,一下子心就静下来了。在这儿你可以放松,反思走过的路,遇到的事和人,再想想要走的路。这是旅行途中的一个加油站。

赫尔辛基的故事

静默礼拜堂

赫尔辛基的故事

静默礼拜堂内部

圣约翰教堂(Johannes Church)

圣约翰教堂是一座路德会教堂,具有哥特复兴风格。按照容量,它是芬兰最大的石砌教堂。它虽然没有山上的乌斯本斯基大教堂那么宏伟壮丽,但是圣约翰教堂高耸的绿色塔尖,古朴的暗红砖瓦,精致对称的乳白拱门显得细致优雅。

赫尔辛基的故事

圣约翰教堂

赫尔辛基的故事

圣约翰教堂内部

岩石教堂(神殿广场教堂)算是赫尔辛基市比较特殊的一个景点。沿着现代的居民楼房街道,缓缓地走上小斜坡,看到一座外貌平常的炕道入口。炕道上面是一个弓形圆顶。圆顶周围还是原生的石头露头。世界上有着无数的教堂,像这个从岩石里开凿出的整座教堂可能独一无二。它未经修饰,保留了原生态,显得自然朴素。

赫尔辛基的故事

从岩石里开凿出的教堂

赫尔辛基的故事

岩石教堂内部

老市场大厅(Old Market Hall)坐落在码头附近,离集市广场南边不远。有点像上档次的中国农贸市场,里面卖的食物和餐厅具有赫尔辛基传统特色。如果对当地的食品感兴趣,值得一去。里面有厕所,有免费手机上网。特别是遇到外面刮风下雨,在里面躲躲最合适不过了。

赫尔辛基的故事

老市场大厅附近的集市

建于1820年的芬兰总统府(Presidential Palace)。如果预先没有做过功课查过的话,不注意到门口站岗的哨兵, 真心不会想到是总统府。外面就是赫尔辛基最热闹的码头集市。估计总统一高兴就可溜出去到码头市场上去买个便餐。芬兰被俄国从瑞典手中夺过来后,成为了俄国统治下的大公国。这栋楼是当时俄国沙皇来芬兰的行宫。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芬兰脱离俄国,宣布独立,这里就成为了共和国的总统府。

奶黄色的外墙,虽然低调,感觉却很温暖,看别人家的总统府多最低调.

赫尔辛基的故事

建于1820年的芬兰总统府

中央车站是芬兰最大的火车站。外墙是石头的,外形看起来庄严,宏伟,有点古典色彩。它位于赫尔辛基的正中心,周围有很多商场和百货公司,非常兴旺,热闹。

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的购物大街。 有轨电车仿佛把人带回东北哈尔滨大街,都是受俄罗斯影响到。宽阔的步行街似乎缺少些人气。

赫尔辛基的故事

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

山上看赫尔辛基市内。北欧的建筑色彩偏鲜艳。老式建筑都是石头为主,而近代建筑有许多玻璃外墙。估计现代的建筑造价会比较低,但是在寒冷的北欧,这种建筑显得比较单薄。

因为赫尔辛基离圣彼得堡近,冷战期间,圣彼得堡居民可以看到芬兰的电视节目。稍带色情的电视节目,给当时的苏联人民带来了难得的娱乐。许多苏联人专门去圣彼得堡看西方电视,有点像八十年代初,国人去深圳看香港电视。

看完岩石教堂后,因为天气开始下雨,没有继续前往西贝柳斯公园。西贝柳斯是芬兰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作曲家,代表作是《芬兰颂》。公园每年8月都会举行西贝柳斯音乐节,古典乐迷们欢聚于此,举办音乐会。这个景点等以后夏天有机会再来看。

原来从媒体得到的印象是芬兰人非常内向,平时相互之间不交流,但是这次在芬兰,觉得他们还是非常乐意助人的。两次我在街头看地图时都有人主动来帮忙。芬兰人的英语普及不错,但是没有丹麦的好。赫尔辛基商店里的物价比北欧邻国的要便宜。难怪有人说,挪威人跑去丹麦买东西,丹麦人跑去芬兰买东西。

回港口时,注意到港口附近的街道上,正在建许多新的店铺和住宿楼。北欧的现代建筑相对来说,风格上比较朴实,简单。这种建筑高潮在西方成熟的西方国家里比较少见。难道是说,赫尔辛基会借助港口的优势焕发出新的活力?

赫尔辛基的故事

港口附近的街道上

(完)

*版主 编后小注:作者“孤山”,典型理工男。大学毕业后,到大洋彼岸继续深造,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Ph.D,并在业内成绩斐然。业余时间仍不忘文学初心,小说,随笔,游记等等,信手写来确也妙趣横生,诙谐平凡中透出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