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靠近珠峯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從最靠近珠峰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從日喀則距定日244公里,在高原平臺上行走,沒有川藏線那麼險峻,但這並不表明車輛不會出麻煩。這段路正在鋪柏油路,因路窄往往借用河道修一條臨時便道,我們的一輛沃爾沃地盤被狠狠颳了一下,一動發出嘎嘎的聲音,車壞了。

好在我們的車隊中技師不少,只是平時在廠裡都是指揮指揮,這時也只好自己動手了,困難在5000多米的高原上,鑽到車底下舉起錘子敲打,真不容易。虞小鳴話最多,勞動也最積極,第一個鑽到車底修車,一會兒出來,臉色鐵青,趕快吸氧。王生明第二個下車底修車。

終於修好車,勉強可以行走了。

從最靠近珠峰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定日縣境內,定日最響亮的名片是擁有8000米以上山峰4座,是世界上最多的一個縣。定日縣是全國最高海拔的縣,但它不屑於這個稱呼,也不自封,由其他縣市相互爭奪海拔最高的桂冠。定日人煙稀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人,與上海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2930人相比,兩者相差915倍。由此也可見中國東西部之間無論資源、人口、經濟等等差異之大。

上珠峰前,我們要在定日住一個晚上。

定日老縣城在崗嘎鎮,叫老定日。新定日在協格爾鎮,我們住新定日。縣城新遷過來,估計也就1000多人吧,一條既是公路又是街道的兩旁蓋有一排新房子,一個縣城的主要機構和居民都在這段路上了,我們已經很習慣了這裡縣城的規模概念,這已算是最漂亮的新縣城了。小有小的可愛,一棟樓塞進1萬人的生活才是真正不幸福的生活。高天曠土,可見定日。

美國女人類學家阿吉茲從1969年開始和定日人一起生活,考察了1855年以來三代定日人的生活,寫了《邊藏人家》,我們可把這本書看作定日傳記,一個宗教與世俗合為一體的真實邊藏生活。

從最靠近珠峰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1969年在尼泊爾,偶然遇到一個西藏移民的村落,他們聚居在離西藏很近的索盧昆布地區。這些人就是來自定日,是一個頑強的、有生命力的群體,約2000人,他們剛剛跨越邊界,位於珠峰之南。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民間往來,因為地緣關係,一直就非常密切。在尼泊爾東北部,每天都有人翻山越嶺進入西藏,另一些人則從珠峰、道拉吉里峰及干城章嘉峰的另一側來到這裡。

每個旅行者都帶去了有關毗鄰地區的新聞:關於財政事務、婚姻、某人的朋友或熟人家裡的生死情況的各種消息。他們介紹市場上的物價、人們對新產品的需求、供應的不足和過剩、種種不幸、成功的歡樂以及政治的發展情況。

  珠穆朗瑪峰及其姐妹峰是將尼泊爾隔離開來的全部中間物,步行穿過這片人們熟悉的地方只需要幾天工夫。但到1972年,隨著限制邊民交往的政治行動的加強,這兩個地區被進一步分開了。這些共同信仰佛教的夏爾巴人彼此間還保留著血緣上密切的親戚關係。

  定日平原為重要的商業通道,在尼泊爾中心地區與西藏諸城市之間,經由定日的這條路線是最理想的。大商戶人家的成員,無論男女,一年到頭總是來往於城市之間。聶拉木像定日一樣,是他們的一個家鄉,可以流利地講尼泊爾語、拉薩方言。農村中的富裕人家通常都有一名男人在定日和聶拉木、定日和佈讓之間從事商品販運。他們沒有能力在加德滿都、拉薩和日喀則之間更大規模的商業活動中與人競爭,但是這些農村商販在當地貿易中還是混得不錯。

這裡的長途貿易絕大部分控制在定日商人的手中,但他們既非主要的消費者,也不是商品的生產者,他們只是在聶拉木路上運輸貨物的中間人。在經由昆布地區與尼泊爾進行的地方性交換中,定日商人有時才兼任商品生產者、使用者及中間商的角色。

我們在珠峰賓館住下,賓館住了很多老外,至少有20多位,他們坐在咖啡室悠然享受要見珠峰的興奮。這場景讓我突然感覺就像電影《垂直極限》營救大本營,彷彿直升機在隆隆作響。

安頓下來,暫無事。我隨意轉到賓館後的一所希望小學,這是上海援建的學校。那天是星期天,學校裡還有不少在玩的孩子,我的出現,他們很好奇,漸漸圍了上來。我本想參觀一下學校,看看又沒見老師,就是一幫看起來有點野的孩子。我顧慮起來,退了出來。

從最靠近珠峰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不過,我還是很願意為學生們做點什麼。校門口有個小店,是個看起來像老人的中年男人開的小賣部。賣的都是些糖果、鉛筆之類的小東西。我買了糖和鉛筆開始送這些孩子,沒想到的是一下子湧來五六十個學生。圍得你很難辦,我選出他們中看起來比較厲害的一個讓他組織大家排好隊,按程序分發,人人有份。開始還好,發了幾十份後隊伍又亂了,我只好作罷,店裡的糖果和鉛筆也被一掃而空。

第二天一早,天漆漆黑,我們就出發直奔珠峰了,我們祈望今天的珠峰有個好天,能讓我們看見珠峰,萬里之行,就此一次機緣,拜託了。

車行十幾分鍾,到魯魯邊防檢查站,我們下車登記並接受檢查,這裡已是邊境地區了,隔著喜馬拉雅山,南側是尼泊爾國了。再向前,到了珠峰自然保護區檢票站,我們開始進入珠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

從最靠近珠峰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珠峰自然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試驗區三部分,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10324平方公里,為吉隆溝、絨轄、雪佈崗、江村、貢當、珠峰、希夏邦馬7個核心區。

進山的路為碎石土路,天還黑著,只盯著車燈照到的前方的路,也沒能看清公路兩側的狀況,汽車開得有點快,好像是在盤山。回來時,看見實景才後怕,我們早晨飛馳而過的路非常兇險,路窄,大致只能通一輛車,像方便麵一樣盤上山的路兩側光禿禿,沒有任何遮攔,稍一閃失就出大事故。

翻越的這座山叫加烏拉山,海拔5210米。加烏拉山口正南看,珠穆朗瑪峰、洛子峰、馬卡魯峰、卓奧友峰四座8000米以上的雪峰一字排開,傲立天際,非常壯觀。

汽車下加烏拉山口,繼續南行,到了去珠峰途中最大的村莊扎西宗村。扎西宗村有三岔路,我們問了藏民去珠峰的路,他熱情地指指方向。扎西宗村人均收入在2000元,貧困是這一帶百姓最需解決的問題。好的情況是,這裡已經開始辦起為旅行者服務的旅館和餐飲,不少驢友和老外住了下來,收入還是可觀的。

從最靠近珠峰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絨布寺到了,絨布寺是去珠峰汽車允許到達的最高點,要上珠峰大本營,要麼步行,要麼坐馬拉車。

絨布寺始建於1899年,由十世扎珠活佛阿旺丹增羅布創建,屬寧瑪派寺院,海拔498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寧瑪派為最早的教派,現為非主流,現存少量,大都在藏東南邊緣地區。

在絨布寺,我問一位看去就非常智慧的喇嘛:"珠穆朗瑪峰為什麼稱第三女神,而不是第一女神?"

喇嘛伸出厚實的大手,指指中指,問:"這是第幾?"

"第三。"我回答。無論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我們都會數出第三也就是中指會是最高的。"第三女神"的說法竟會如此簡單又如此神奇地得到如此合理地解釋,恰如電擊般讓我領受和感悟到藏傳佛教的簡樸而高深的智慧。

絨布寺到距大本營8公里,馬拉車是最好的選擇:一可以環保,二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統一製作50輛木結構的馬拉車統一經營。這馬車每車可坐四人,由扎西宗鄉的千餘戶人家輪流上山趕車。車伕運氣好每天可以來回兩趟,每趟來回60元,提取部分管理費,車伕可得45元,一輪下來能掙900元錢,收益不錯,可惜輪上的機會太少。

從最靠近珠峰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為我拉車的小夥子特別靈活,胸前戴了班禪的像,看起來挺虔誠的。路上,他指指點點最近的山峰,一臉嚴肅地告訴我,這是觀音,那是班禪。我是個俗人,沒有經歷佛教訓練,奇怪他怎麼能把普通的山峰看出佛像呢?

同車的坐了一位藏族中年人,一看就是長期在高山生活的本地人,古銅色的臉,瘦削精幹。他是個有涵養、善溝通的人。我們比劃著交流。他告訴我,他叫阿旺達吉,一人住在珠峰大本營腳下。他有老婆和兩個孩子,她們住在定日。他在珠峰的家,可以為旅行者提供住宿和賣些旅遊紀念品。

阿旺達吉的家在路邊不遠的獨山頂上,像一座燈塔,更像城堡,他就像基督山伯爵守著燈塔、守著城堡,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他熱情地邀我去他家做客。

從最靠近珠峰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途中,突然下起雨,甚至砸起了小粒的冰雹,冷冷的風呼嘯而過。盛夏八月珠峰壞脾氣不改,我們暗暗為能否看見珠峰擔心。

過了半個多小時,我們上了珠峰大本營。這裡海拔5200米,又有烈風和細雨,對身體是個大的考驗。好在,這時天空大亮,風吹過,蒙在珠峰前的雨霧漸漸消散,太陽出來了,一束陽光照在珠峰頂上,珠峰我們心中高聳潔白的"第三女神",終於露出金字塔般尊貴而雄偉的面容,就連峰頂上常有的旗雲也不見了,珠峰把最完美的形象展示給了我們,它正在向我們微笑!真是幸運啊,我們心滿意足,三生有幸。

在絨布河谷的石灘上,我用石頭堆起瑪尼堆,瑪尼堆朝向著珠峰、朝向東方,在珠峰輝煌的照耀下象徵吉祥、展現永恆。我為親人、為朋友、為同學、為師長祈福,我相信在高高的珠峰面前祈福會有特別的意義和份量。我在珠峰前堆放瑪尼堆也將幾年、幾十年地留存下去,為大家祈福,祝大家幸福安康。藉著珠峰的光輝,我的願望會像珠峰那樣博大、永恆。

我向我的朋友們發出了這樣的短信:

我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向你祝福,願你的事業像珠穆朗瑪峰一樣堅實而高聳,願你的身體像喜馬拉雅山一樣健壯而剛強,願我們的友誼如雅魯藏布江一樣豐沛而綿長。

從最靠近珠峰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中國移動在珠峰架起了發射塔,移動通信暢通無阻。朋友們紛紛回信,流露出驚訝和欽佩;有的以為這不可能,是在玩幽默,開玩笑;有的要求,更上一層樓,說還有3200米什麼時候上,峰頂時再發一個短信。

大本營大約有200餘旅行者,70%是外國人。我估算了一下,珠峰每年可開放時間在6個月,合計每年到大本營的共約3.6萬人,老外約2.6萬人,中國人僅約1萬人。老外喜歡探險,中國人更愛風花雪月,這也許是中外旅遊觀念的不同吧。

我提著攝像機,一位老外小夥子衝著我的鏡頭說:"你好,我叫泰勒,澳大利亞人,我28來歲。"他的不規範的"來歲"說,讓我特別地開心。

在這裡,在珠峰,你會人與人不分你我,沒有彼此,人們更應該親近。因為自然很大,人很渺小。

從最靠近珠峰的驛站,看到第三女神在微笑——西藏定日縣記行

(完)

* 版主 編後小注: 作者 王刃,中國社科院新聞學研究生畢業。10餘部新聞作品獲全國好新聞獎。著有【南宋一百五十年】。現為杭州某視頻網站董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