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洞庭碧螺春有個外號叫「嚇煞人香」?

綠豆芽


大家好,我是頭綠身不綠的“綠豆芽”。致力於將好玩、有用、能看的常識、知識、好物分享給大家。

作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有個非常霸氣的別稱,叫做“嚇煞人香”,可以理解到此茶的香氣定是出神入化,碧螺春的主要種植區位於江蘇太湖的洞庭山附近。

碧螺春家喻戶曉,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名字的來歷,清王彥奎《柳南隨筆》中記載到:“清聖祖康熙皇帝,與康熙三十八年春(公曆算的話是1699年),第三次南巡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精緻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

碧螺春幹茶顏色碧綠,外形捲曲神似田螺,春季時節採摘,又源自洞庭碧螺峰,據此,康熙才起名碧螺春。

碧螺春的等級:

碧螺春分為七個等級,每斤中的茶芽越多,茶表面茸毛越少,則等級越高。高級碧螺春每斤由6.8萬至7.4萬個芽頭組成,曾經有極品達到過9萬個芽頭。製作碧螺春時,等級越高,則炒制溫度越低,放入茶葉量越少,手法力度越輕。

等級高的碧螺春,幹茶色澤嫩綠隱翠,外形緊結細長,彎曲似螺,表面有白色毫毛。沖泡後的茶湯色澤碧綠清亮,香氣極為濃郁高長,品飲滋味濃醇回甘。

生長環境:

碧螺春的主要種植地在洞庭的東、西兩山,這片區域是我國著名的茶果種植區,這裡全年氣溫平均在15度至17度,降水量在1200至1500毫升。土壤肥厚,氣候潮溼,極為適宜茶樹、果樹生長。茶樹和桃、李、梅子、橘子、柿子、白果、石榴等數種果樹均在這裡生長旺盛,出量極高。碧螺春也有著十分獨特的花果香。正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的製作工序:

碧螺春的炒制較為困難,技術要求高,所以大多采用手工炒制,等級越高,越需要注意。

基本的製作工序為殺青、炒揉、搓團、烘乾。全部工序均在一口鍋中完成,炒不離鍋是碧螺春的特點。

殺青:

殺青時一般等鍋完全預熱,達到200度左右時,便將採摘好的鮮茶芽倒入,開始翻炒,炒時以抖為主,加以雙手翻炒,殺青的時間為3至5分鐘。便進入揉捻的工序。

揉捻:

到了揉捻一步,鍋內的溫度要降低,70度以上即可,這時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不斷的交替使用,隨著水分的較為蒸發,茶葉會變得條索緊結。

搓團:

由於水分會不斷的蒸發,當茶葉六七成干時,大約時間在15分鐘後(前面兩步工序的時間),鍋內溫度降低至50度至60度時,開始搓團。

顯毫:

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工序,與上面的搓團是同時進行的,將全部的茶葉搓成小球,然後在抖開,在搓成團,如此數次,一直到將茶葉搓為條索捲曲,茶葉毫毛顯露即可進入最後一步。

烘乾:

烘乾時,鍋內溫度需要控制在30度至40度,且必須當茶葉達到8成干時,方可進行。輕柔、清炒,固定其形狀,蒸發剩餘水分,到了九成干時,這時需要將茶葉放於桑皮紙上,在連紙一同放在鍋上,用文火最紅一次烘乾,時間大概在40分鐘左右。

至此,便成茶。可以看出碧螺春的炒制過程中對於火候的尤為講究。

一嫩三鮮:

碧螺春有四絕:形美、色豔、香濃、味醇。清末震鈞的《茶說》中說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舨梟源......次六安之青者。”碧螺春在歷史上曾居眾茶之首,不過也都是個人想法而已,不應提倡排名,憑個人喜好即可。

碧螺春條索緊結而細長,螺旋形的捲曲外形,茶表面有茸毛,香氣濃郁極為出色,沖泡後滋味回甘醇鮮,茶湯顏色碧綠明亮,葉底為嫩綠色。這便有了“一嫩三鮮”的說法。不過當地茶農的叫法更為生動形象:“銅絲條、蜜蜂腿、香果味、渾身毛。”

沖泡方法:

沖泡碧螺春,最佳的器具自然是白瓷茶杯或者玻璃杯,除了品茶當然也要賞茶嘍。沖泡時,先倒入70度至80度的水,然後投入少量茶葉。等到碧螺春全部沉入杯底,這時的茶香並不明顯,只有將水倒掉三分之二,再倒入滾燙的沸水,這時才會茶香襲人,茶的色、香、味、形均達到最佳。茶香清新,茶味甘爽。碧螺春可沖泡4至5次之多。

儲存方法:

茶的存儲很簡單,就是防潮溼,建議使用保鮮袋封好,隔絕空氣,然後放於冰箱中或者避光陰涼的地方。

我國傳承千年的茶文化,在近代的硝煙和貧困中被百般摧殘,真正的茶文化是什麼模樣,大部分人已經說不出個究竟。弘揚傳播中國茶文化,是門嶄新的學問,我們需要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對茶文化進行梳理。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學習,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正面臨一個新的危機,文化需要傳承,技藝需要延續。承藝文化,希望與大家一同傳承延續我國傳統文化,一同傳播探討。

好茶,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品鑑。

承藝文化的黃山毛峰,西湖龍井,茉莉花茶,茉莉龍珠,手工綠茶剛開始起步,感興趣的茶友建議來短暫觀賞。

直接搜“承藝 茶葉”即可,望大家支持。承藝,不斷傳承創新,只做最好的茶。


綠豆芽


其實“碧螺春”這名字後來才起的,它的原名叫“嚇煞人香”。

據說碧螺春本來是一種野生茶,生長在洞庭東山碧螺峰下石壁上,後來被當地村名發現,把它菜下來當茶喝。

有一年,野茶長的特別茂盛,竹筐放不下,大家把多餘的茶葉放在懷裡,不料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的姑娘爭呼“嚇煞人”。從此,姑娘們採茶不用竹筐,而放在懷裡,並且把這種茶取名“嚇煞人香”。

後來,有一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時正好到蘇州太湖登虎丘。江蘇巡撫榮犖就將茶農的“嚇煞人香”謹獻給皇上。康熙品嚐後覺得清香異常,沁人心脾,悅神解乏。問之這是什麼茶,榮犖回答:“嚇煞人香”

康熙皇帝聽後任務名字不雅,便以茶色碧綠,形曲如螺,採於早春,賜名“碧螺春”


依凡芭比


嚇煞人香

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有一年洞庭東山碧螺峰上的茶樹長得特別繁茂,採茶姑娘們採下來的。

茶用竹筐裝不下了,就把多餘的茶放在懷中。茶得熱氣後透出一陣異香,採茶姑娘們爭呼嚇煞人香(吳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