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原來平遠的歪頭山還有這樣的故事啊!

歪頭山,挺立在平遠鎮之南八公里處。傳說有一仙家女子生活在天庭,因見這一帶山川壯麗,風光瀲灩,田疇平展,膏沃肥美,煞是羨慕,於是不顧天庭禁令,趁明月之夜領著八個孩子降落人間,飽覽風光。她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喜,一路愛,竟著迷於好山好水之中。直到將飽眼福之際,才想到孩子們,於是回頭看顧,不料在她扭頭回眸之時,傳來方圓村寨聲聲報曉的雞鳴聲,於是乎,她頭不能動,身不能移,腳底生了根,再不能回到天上去了,就化作當今之山,歪著“頭”,永駐人間。而她的八個孩子,有六個被遺失在當今之稼依一帶,各自化作青山,點綴壩子。所以,稼依舊時曾有“六山鎮”之名;還有兩個孩子,隨其到了平遠一帶,一個化作當今之田心小山,另一個化作當今之木瓜鋪小山。

很多人不知道,原來平遠的歪頭山還有這樣的故事啊!

遠看歪頭山

清嘉靖《阿迷州志山川卷》載:歪頭山,“奇峰突出,形如伏螺,約高六十餘丈。”海拔1590米。山之四周,田疇平展,村舍儼然,一馬平川,是雲南高原不可多見的大“壩子”。山之腳,清溪透亮,繞山流淌,終年不斷:又有村舍五百餘戶、寨名曰“回龍”。山之東,綠樹匝地,橫枝搖曳;藤葛遍生,纏崖繞樹;蒿草豐肥,氣息清新;又有野花生樹,似白雪,如紅霞,絢麗多姿,清香撲鼻。這廂雖無明顯道路可走,卻能披荊斬棘,“爬”到山頂。山之南,山勢較之東面陡峭,綠樹不密,滿目盡是仙人掌遍生於怪石奇壁之中,一道道,一叢叢,一層層,一遍遍,密密麻麻,銳刺叢生,別說行人登山難之,或許蟒蛇欲行亦無可奈何!山之西,雖怪石不多,也無仙人掌阻擋,卻是絕壁懸崖,由山巔直線至山腳,像“天神”的大刀劈過一樣。也許最善攀崖越壁的猴子到了這裡,也會對之望而生畏。山之北,風光可分兩段。下半段濃蔭密佈,樹木幽幽;上半段卻是陡崖峭壁,風姿險峻,那歪著的山之“頭”在湛藍蒼穹的映襯下,越發顯得氣度凌雲,別具情操。

很多人不知道,原來平遠的歪頭山還有這樣的故事啊!

歪頭山

此山不但形狀奇特,風光秀麗,而且曾是古戰場,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有過烽煙滾滾、刀槍劍戟林立的日月,至今,山上還橫亙著當年作戰防禦的營盤。追源查史,即知其情:那是明永曆年間發生的戰爭。是時,號稱擁兵二十萬的女流萬氏招贅安南(今文山地區)土司沙源之子沙定洲,夥並兵馬,由文山起兵,一路拼殺,一路紮營,一路前進,欲往昆明而去,意欲強佔雲南全省,其聲勢之大,可想而知。當今平遠地區回龍的“歪頭山”、水城的“大尖山”、“營盤山”、“城頭山”等處,都曾作過戰場,留下了兵戈擾攘的史實。傳說萬氏和一部人馬曾被官軍圍在“歪頭山”上,官軍卻不能登山捉之,便採取圍山不攻、以逸待勞的辦法,要將萬氏等渴死困死於山上。然而萬氏雖系女流,卻臨危不懼,足智多謀,她一面指揮士兵,嚴陣守山,一面命伙伕將許多玉米粒爆炒綻花之後,再命士兵把一匹馬牽至山下可見之地帶,把一盆盆的玉米“花”潑向馬身上。當時山下官軍見了此狀,以為山上水源十分充足,不但足夠人飲,還可給馬沐浴,只好暫時撤退而去……

此山頂部之東還有一眼洞,洞口很小,且被層層綠陰覆蓋,不知其然者,行至跟前也難發現之。鑽洞而行,通道曲折,高低錯落,陰涼至極;越往裡走,空間越大,道路越寬,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其中岩溶發達,有石鳥、石筍、石柱、石獸、石花……若繼續行走,約四小時左右鑽至山腳出口處。如此說來,此山是“空腹”。這樣的妙境,也就難怪當年的萬氏要選擇紮營、死守盤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