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在文山的遷徙

彝族,源於我國古代氐羌系統民族南下後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民族不斷融合而形成。歷史上,彝族又稱為“夷”、“烏蠻”、“羅羅”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彝族。秦漢時代彝 族就居住於川、滇一帶,魏晉南北朝逐步擴展於 滇東、滇南各地。《三國志》記載蜀漢時,李恢與 諸葛亮平定南中時,以計大敗南夷,“大破之,追 奔逐北,南至盤江,東接牂牁”。今文山境內的 部分彝族,自稱是孟獲後代,因與諸葛亮作戰失 利,後被迫渡過南盤江,進入文山地區。南北 朝至唐代時,文山境內爨氏權力極大,控制了境 內很多地區。這時的彝族在《雲南志》中被統稱 為“東爨烏蠻”。他們以畜牧業和山地農業為 主要生計,生產、生活的流動性較大。南詔、大理 時期,今文山地區分佈著彝族的眾多支系: 王弄部( 今文山市西部一帶彝族的先輩) ; 阿月部( 今馬關縣西部的八寨) ; 強現三部( 今文山州普梅河以西地帶,為今文山、西疇一帶彝族的先輩) ; 維摩部( 今硯山、丘北一帶彝族的先輩) 等支系。可見,此時期彝族支系眾多,基本上是近代以來 當地彝族不同支系的基礎。

元明時期,又有部分彝族先民遷入文山,且 數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增加。明天啟《滇志》載: “其在王弄山( 今文山市西部) 者,不著其種匯,止曰羅羅。”]隨著人口增多,彝族先民逐漸 在文山傳統的壯族區域形成強大的勢力。清乾 隆《清一統志》載: “富州故城,在今州境,洪武十七年建。崇禎中,土目李保( 羅羅) 叛,逐土官, 土官移居州東南境地名皈朝,今仍居之。”民國《馬關縣誌》說: “倮有數種,屬滇南舊有之種族。”至清朝中葉,開化府境內“羅羅”的分佈 狀況一如明朝。道光《開化府志》載: “黑倮羅, 性樸,多種旱地……”“白倮羅,性直樸,服尚青藍……”道光《廣南府志》載: “黑倮羅,…… 耕種為業,……其習俗服飾之間一切與白倮羅大略相同……”“白倮羅,散處四鄉,…… 刀耕火耨。”民國《廣南縣誌》說: “在二三百年前,漢人至廣南者甚稀,其時分佈於四境者,附郭及西鄉多儂人,南鄉多羅羅。”則廣南的“羅羅”是 明末前從臨安府或廣西府一帶遷入的。清雍 正年間的改土歸流,使得雲南內地的彝族遭到了 殘酷的屠殺,彝族向滇東南文山等地區邊地和山 區的遷徙更為突出。

分佈上,道光時期開化府所轄 1046 個村寨中,有彝族定居的為 617 個,約佔府所轄村寨總數的 59% 。其中,聚居的有 489 個,佔府轄總數的 46. 7% ; 與他族雜居的有 128 個,佔府轄總數的 12. 2% 。據統計,清末民初的丘北縣有彝族人口約 16000 人,佔全縣總人數的 26% ,其中黑彝支系就有萬餘。[28]文山地區的彝族同漢族一樣散及境內各地,且多分佈在山區與半山區,形成了當地多民族雜居的格局,沿襲至今。

彝族在文山的遷徙

弦子舞

彝族在文山的遷徙

阿細服飾

彝族在文山的遷徙

跳弦子舞

彝族在文山的遷徙

彈弦子

彝族在文山的遷徙

弦子舞

彝族在文山的遷徙

阿細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