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之殤—烏鴉坡戰役

苗族之殤—烏鴉坡戰役

烏鴉坡

“烏鴉坡戰役”是清同治十一年春(1872年3月),以貴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 民起義——張秀眉苗族起義的隊伍為主,兼有“太平天國”起義軍餘部以及少數的侗、漢、水、布依、瑤等各族義軍,在凱里南境的烏鴉坡、牛角坡共同與清湘軍總帥席寶田率領的湘、黔、川、滇等五省兵力展開的最後一次大決戰。據《鹹同貴州軍事史》 雄偉的烏鴉坡和牛角坡、《湘軍記》、《平黔紀略》、《中國近代戰爭史》等史料記載,此戰,雙方共投入兵力32萬人。其中,義軍軍民25萬人,清軍8萬人。於5日打響,22日結束,前後共鏖戰17晝夜。戰後,義軍犧牲7萬餘人(含餓死者),陣亡將領10名;清軍陣亡6千餘人,折將6名,宣告轟轟烈烈18年的鹹同貴州各族人民反清大起義降下帷幕。這場驚天動地的鏖戰,其規模和死亡牲人數均為貴州歷史上之最。此戰,還因有“太平天國”最後一支建制部隊、“翼王” 石達開餘部——李文彩部數千人馬的參與,因而成為“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尾聲。也因此,烏鴉、牛角兩坡成為“太平天國”的終結地。

苗族之殤—烏鴉坡戰役

遺址碑

烏鴉、牛角兩坡戰役在我國近代史上有著十分突出的特點和重要地位。張秀眉起的義軍隊伍中,有太平滅國翼王石達開餘部--”先遣將“李文彩、王義甫的參與。這支歷經百戰的數千人的隊伍,在李、王等的帶領下,全部同以苗族義軍為主體,包括漢、布依、侗、水、壯、瑤、土家的各族起義軍投入到了兩坡戰役。決戰中和決戰後,二十五萬左右義軍先後突圍出去的不過千餘人。故此後(一八七二年四月至一八七三年底)義軍殘部李鴻基等同清軍進行的戰鬥,皆為規模很小的游擊戰。

這次戰役,它是貴州古代乃至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軍事戰役。表現於:一是參戰人數多。義軍、清軍雙方共投入兵力總計達三十萬人以上。其中:義軍二十五萬左右(不算難民),清軍八萬;二是雙方戰死戰傷人數多。雙方共戰死近六萬人,傷殘近二十萬人;三是決戰時間長。雙方為這次戰役備戰達兩個月之久,從外圍邊沿的戰鬥到決戰,歷時兩個月,最後鏖戰達十七天方告結束;四是大仗惡仗多。決戰打響後,每次戰鬥雙方各投八兵員都在萬人以上;五是消耗彈藥多。經粗略統計,雙方共有彈藥數量達七百噸之巨。決戰消耗的彈藥不下六百噸。

這次戰役,是半個以上貴州各族人民反清武裝力量的一次大聚集、大會戰。除苗族義軍大隊伍外,還有漢、侗、水等十多個民族義軍至少幾百人上山參加決戰。遠在黔南的獨山、黔中的貴定、黔北的遵義、思南等,都有義軍前來參戰。

這次戰役,也是中國中南部、西南部主要省份的清庭官方武裝力量的大聚集,大會戰。共計有湘、川、黔、桂、滇五省官兵八萬多人參戰。其中,副提督、道員以上高級軍政大員二十餘人,副將、總兵、將軍級高級將官四十餘人。

這次戰役,是當時各種政治勢力的大聚集、大交鋒。其表現於清庭朝野政治勢力、各民族的義軍首腦、上層人士、自然領袖,官僚紳士、地主土豪以至三教九流的頭面人物,都捲入了戰爭的旋渦之中。

這次戰役,是當時國際先進武器的大試驗和大實施。清軍方面,多為先進洋武器裝備所武裝,擁有大量的洋槍(來福槍),火龍(火箭)洋刀及望遠鏡等。還有帝國主義分子、軍火專家、英國人麥士尼及其助手充當軍事顧問。決戰中,這些武器裝備皆已全部投入使用,且發揮了很大的功效。

在規模浩大的烏鴉、牛角坡戰役中,義軍方而雖然擁有地利、人眾、人和等優越條件,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究其原因,從內部來看,除了嚴重缺糧、武器裝備落後以及戰略戰術上的一些失誤外,還因為張秀眉的苗民起義屬於農民起義,當然,也就具有農民階級的狹隘性、軟弱性和動搖性、缺乏遠大政治目標、團結性不強等弱點。加上起義有很大的自發性,缺乏堅強的組織和統一的軍事計劃,各地義軍各自作戰,給清軍造成了各個擊破的機會。從外部環境來看,由於太平天國革命已經失敗,清政府便集中優勢兵力鎮壓張秀眉義軍,加上與苗族起義相呼應的號軍和教軍也相繼失敗後,張秀眉義軍便陷入了孤軍作戰的境地。諸如此類,導致了烏鴉、牛角兩坡義軍以慘敗而告終,降下了轟轟烈烈十八載的鹹同貴州各族人民反清大起義的戰爭帷幕。然而,各族人民義軍團結對敵,英勇抵抗,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的頑強戰鬥精神,實為可歌可泣。釀成慘敗的種種教訓,仍不失為一面歷史的鏡子。其中經驗,值得總結。這是因為,它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