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如何與現實世界建立信任關係?

↑ 點擊上方“一見區塊鏈”關注我們。百聞不如一見!

關於區塊鏈的項目應用,很多人的印象停留在“可信任”和“不可更改”,但是這些可信任的前提是所有數據已經在鏈上,如果不能保證上鍊前數據的真實性,那上鍊帶來的“信任感”可能只是助紂為孽的“弄假成真”。

為了解決信任問題,我們常能想到食品安全問題,常想到可能在食品溯源的區塊鏈應用。

按照區塊鏈的分佈式邏輯,食品上鍊後,它的所有信息不可更改,食品來源和情況一目瞭然。可是,萬一上鍊的數據參數本身就是假的呢?即便保證數據是真的,食品總是要吃的,上鍊數據是他的一個說明,怎樣保證物理世界的食品和鏈上的數據說明能夠一一對應,不被人為做手腳呢?

這恰恰反映了區塊鏈的確定線形世界和現實的離散不確定世界,兩個世界形式上是有根本區別的。區塊鏈是一個接一個發生的特定事件的反映,亦即一系列順序特定且具有因果關係的“交易”。區塊鏈的固有特性賦予了它不變性,但也減少了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区块链如何与现实世界建立信任关系?

然而,在鏈外訪問的信息並不是如此,他們可以是不連續的,因此這些信息在區塊鏈裡無法被信任或使用。由於區塊鏈本身是一個去中心化系統的世界,區塊鏈對外界信息不瞭解,外面的信息如何輸入到區塊鏈裡,眾多區塊鏈節點如何接入外部信息,是否變成中心化方案,這個都會有很多變數。

說那麼久,簡單說,區塊鏈項目的業務核心邏輯在智能合約。

先來看近期挺多人討論的“預言機”。智能合約的參數輸入來源在預言機。預言機就是區塊鏈世界鏈接物理世界與信息世界的橋樑,一邊是鏈內,一邊是鏈外。

區塊鏈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不相兼容,使得我們必須提供一個預言機才能使他們之間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

区块链如何与现实世界建立信任关系?

比特幣core組成員Peter Todd提及:“從智能合約討論中得到的結論:沒有人理解智能合約究竟是什麼,如果我們要實施智能合約,應該需要預言機。”

預言機之所以可以提供一個可證明的從外部世界安全獲取信息的能力,是依賴於TLS證明技術(TLSnotary)。除此以外,預言機(oracle)還提供了其他兩種證明機制:Android SafetyNet證明、IPFS大文件傳送和存儲證明。

在整個傳輸中,TLS的master key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服務器方、受審核方和審核方。在整個流程中,互聯網數據源作為服務器方,預言機(oracle)作為受審核方,一個專門設計的,部署在雲上的開源實例作為審核方,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個審計方服務對預言機(oracle)過去提供的數據進行審查和檢驗,以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目前,預言機有三種類型,分別是軟件預言機、硬件預言機及共識預言機。

它們的數據從哪來?

△1.軟件預言機,即通過API從第三方服務商或者網站獲取數據,來作為智能合約的輸入數據。最常用的如天氣數據、航班數據、證券市場數據等等。

△2.硬件預言機,通常表現形式是物聯網上的數據採集器。 比如前面舉例的溯源系統,安裝在各個設備上的傳感器就是硬件預言機。區塊鏈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廣泛應用將催生出大量的“硬件預言機”,“硬件預言機”的核心技術與區塊鏈無關,表現形式更多是傳感器和數據採集器。

△3.共識預言機,區別於前面兩種預言機的中心化,通常又被稱為去中心化預言機,這種預言機通過分佈式的參與者進行投票。

由於預言機的存在,其實對區塊鏈的更精準的定義應該是:“維持信任的機器”。區塊鏈本身並不產生信任,信任的輸入來自於“預言機”。

預言機作為區塊鏈的基礎設施,仍在發展中,面對物理世界多樣化情景的處理仍是一個主要的挑戰,從某種程度上,這縮小了區塊鏈的適用範圍,成了區塊鏈落地的瓶頸。

区块链如何与现实世界建立信任关系?

劃重點!

信任的輸入來自於“預言機”,那麼信任的輸出來自哪裡呢?答案是:智能合約!

事實上,智能合約概念的出現時間遠在區塊鏈興起之前。最初由法學家尼克·薩博在1995年提出。他提出智能合約的定義是:“一個智能合約是一套以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promises) ,包括合約參與方可以在上面執行這些承諾的協議。”

簡單說,智能合約是一個在計算機系統上,當一定條件被滿足的情況下,可以被自動執行的合約。

既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提出智能合約,為何至今才有實現的可能?重點就在於這需要是一個可信任的可編程合約,於是直到區塊鏈技術興起,智能合約的實現才成為可能。

智能合約之所以可以稱為智能合約,肯定不同於傳統合約。

人們之所以要建立合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不能完全信任合作的雙方,簡單的口頭協議不具備法律效益,只有合約才能證明雙方之間的交易是合法的。

傳統合約的語義是由兩個要素組成:一個是操作語義,用來對合約操作進行解釋;另一個是指稱語義,是對合約的非操作性法律進行解釋。智能合約通常是將操作語義部分進行編程,將合約雙方的精確行動進行解釋,至於指稱語義,智能合約並不囊括此項內容。

區塊鏈的項目的業務邏輯往往就寫在智能合約上,所以說智能合約是區塊鏈項目的業務邏輯核心。

区块链如何与现实世界建立信任关系?

可能有人會混淆

智能合約與電子合同的概念,二者的共同點在於同為數字載體下的合約,區別則在於智能合同可編程,電子合同則不可,前者無疑在適用範圍和靈活性上高出後者不少。

智能合約作為新生事物,由於某些程度上與電子合同的類似性,電子合同在法律實踐上的成功經驗,將為智能合約在法律適用之路上提供不少便利。

儘管區塊鏈的概念自上個世紀便已提出,但實際上到2011年比特幣首次出現,區塊鏈才真正開始被重視。就發展階段而言,區塊鏈還是個嬰兒,還在成長。最初的比特幣裡是沒有智能合約的。那時的比特幣只是一個點對點的支付手段。而在隨後的發展中,智能合約開始被人重視,引入到區塊鏈,隨後又提出要與現實結合,於是預言機又加入進來。可見,這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

不可否認,智能合約和預言機目前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落地方面也受著各種詬病,但正如7年前誰也不會想到比特幣從一個只是小眾極客圈裡的產物變成世界性話題一樣,誰知道智能合約和預言機以後能發展到什麼地步呢?今天的我們或許都是歷史的見證者,我們在見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