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爲幾分鐘鏡頭走七百次鋼絲,獅籠中的經典恐怖表情絕非表演

文|黃薇

卓別林一生拍了88部電影,其中67部是在30歲之前拍的,大多是電影行業發展初期那種十幾分鐘的短片。在啟斯東電影公司,幾乎每星期要拍2部片,難免出品粗糙。卓別林領悟力很強,一有機會就去偷師製片技術,頻繁進出沖印間和剪接室,觀察工作人員是怎樣剪片的。他很快不甘只做演員,憑藉實力爭取到執導筒,自編自導自演,不斷嘗試將更細膩的舞臺技巧和表演手法融入電影創作之中。除了《蒂麗情史》,從1914年6月直到與世長辭,凡有卓別林出鏡的片子都由他自己執導。

訂單紛至沓來,1915年,卓別林很快被艾森奈電影公司以1250美元的天價週薪挖走。1916年合同期滿,他又與繆區爾電影公司訂約,年薪高達67萬美元,直至漲到百萬年薪,創當時電影業最高紀錄。兩年不到的時間內,卓別林以火箭般的速度躥紅,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喜劇明星。齊格菲歌舞團的姑娘們,開始穿著大皮鞋和肥褲子,貼著小鬍子,唱《那雙查理·卓別林的腳》。競爭公司明目張膽地啟用長相酷似卓別林的演員拍片子。流浪漢形象出現在連環漫畫、卡通片、書籍和歌曲裡。“大眾猶如崇拜當今搖滾樂明星似地仰慕他,也許他是第一位受到如此這般崇拜的人。”

卓別林為幾分鐘鏡頭走七百次鋼絲,獅籠中的經典恐怖表情絕非表演

卓別林拍攝電影《淘金記》( 1925)的工作照。

成名後的卓別林,有了話語權,能按自己的方式拍電影。啟斯東公司拍片,即使幾釐米長的“失敗”也是不允許的,而現在卓別林經常毫無主意地來製片廠,一有點子就拍下來,最後也許會把攝製好的一切扔掉,從頭再來。

卓別林曾對法國導演讓·科克託說,一部電影猶如一棵樹,搖動的時候,那些疏鬆和無關緊要的枝葉會被抖落掉,最基本的部分卻保留了下來。一俟丟棄所有多餘之處,影片方可告竣工。1917年6月他的轉型之作《移民》,拍掉了4萬英尺的膠片,後來在助手的幫助下,卓別林花了四天四夜刪減至所需要的1800英尺,每個鏡頭他大概都看過50遍。《淘金記》他則是從231505英尺膠片中精簡出8555英尺的最終成片。《尋子遇仙記》的毛片和正片比例是53:1。

長子小查爾斯回憶,“當父親埋頭於工作時,其他的一切,包括家庭,對他來說都不復存在了。為了創作他可以犧牲一切。”他當年在片場玩耍,目睹劇組全員被高要求的父親折騰得人仰馬翻。卓別林會為立架被移動了2英寸,或是聚光燈放的不是地方而發火,一切都必須精益求精。“他和寶蓮(第三任妻子)排戲時,一場戲得排十來次,直到完全合乎要求為止……‘再試一回吧!喂,再試一試!再來一次!’這樣的話,大概在夢中也會縈繞寶蓮的心頭。有時,她因感絕望而哭起來。”一旦投入創作,卓別林可謂痴狂,越累越亢奮,忘記吃飯睡眠是常有之事,工作人員也不敢提醒他,只能強撐著陪他工作。

卓別林為幾分鐘鏡頭走七百次鋼絲,獅籠中的經典恐怖表情絕非表演

1925 年電影《淘金記》中吃皮鞋的一幕已成影史經典

他對自己同樣要求嚴格。拍攝《馬戲團》一片時,卓別林花了一週學會走鋼絲。快殺青時由於沖洗不當,所有走鋼絲的鏡頭都給毀了,只有從頭再拍,拍了七百多次走鋼絲的鏡頭最後用於影片的僅有幾分鐘。關在獅籠裡令人心驚膽戰的那場戲,也拍了兩百次才告畢,卓別林事後說,影片中他臉上流露出的恐怖表情絕不是在演戲。

除了編、導、演,卓別林還包攬了電影的配樂與剪輯,他的多才多藝令人咋舌。寫劇本親自操刀,他強迫自己每天寫500字,題目不限;如果不是為了完成任務,那就作為練習。卓別林樂感很好,無師自通地會拉大提琴及小提琴,除了寫字用右手,其他全用左手,拉小提琴時會把琴絃反轉過來,他為《城市之光》《摩登時代》等電影寫的音樂至今膾炙人口。有人描述他工作緊張時,把一長串膠片纏在脖子上,對著光亮仔細檢查,如果對某些鏡頭不滿意便用手撕下來,然後讓剪輯師把膠片再銜接粘起來,“哪裡見過這樣剪輯影片的!”卓別林還自己化裝,最喜歡化妝師站在一旁看他化裝,認為是種極大的樂趣,三下五除二便剪出牙刷似的小鬍子。儘管如此,但他仍會付給化妝師、剪輯師薪水。

唯一受挫的一次,他還想取代錄音員,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想方設法複製飛機引擎發出的轟鳴聲,不停試驗將許多片厚度不同的賽璐珞,貼在不同馬力的通風機的旋轉槳葉上。錄音員在一旁不時地笑著。卓別林弄得筋疲力盡,最後不得不承認自己失敗了。然後錄音員拎起錄音設備去了機場,把飛機引擎發出的響聲錄下來就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