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利用史達林發展了新的房屋建設技術,8年每人增加1.8平米

文|黃金生

赫魯曉夫利用斯大林發展了新的房屋建設技術,8年每人增加1.8平米

“請研究一下改變住房建築標準的問題,首先是民居,給軍隊的住房,從遠東開始。我想提醒你們注意,我想讓這件事快點辦好,要和俄羅斯軍官尊嚴相稱,不要讓我們的人繼續住在那些令人噁心的赫魯曉夫樓裡。”

——普京2007年11月在軍隊高級將領會議上的講話

2017年2月,莫斯科市政府公佈新一輪拆遷計劃,8000棟蘇聯時代房屋將被拆除。其中就有1000棟左右的“赫魯曉夫樓”。現在80%的赫魯曉夫樓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高層住宅。實際上,早在1996年,時任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就開始著手拆除赫魯曉夫樓,此後20年裡,拆遷工作斷斷續續。2017年初,莫斯科現任市長索比亞寧再次將拆遷計劃作為一個重點市政項目提出,並獲得了總統普京的支持。

不過對於這項民生工程,也遭到一部分莫斯科市民的反對,原因當然出自多個方面,但其中不乏“捍衛青春、童年記憶”的情懷黨。68歲的塔亞娜·加尼科娃就說:“我愛這座樓,我知道這種感覺實際上有些病態。但丈夫過世後,我把自己的一切投入這間小公寓,現在他們讓我們離開,以後我該怎麼辦?”

如今,赫魯曉夫樓已經成了貧民區的代稱,變成俄羅斯各城市政規劃的一大沉重負擔。不過在建造當初,雖然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它畢竟圓了很多人的住房夢,很多人也曾因能住進赫魯曉夫樓而自豪,為解決蘇聯的住房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赫魯曉夫利用斯大林發展了新的房屋建設技術,8年每人增加1.8平米

017 年5 月19 日,根據莫斯科政府的重建計劃,拆除位於科什山大街的一棟赫魯曉夫樓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和布爾加寧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試圖用大型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把在大波利亞納、莫斯科河南岸地區在建的一所中學裝配出來。這是蘇聯的第一次工業化建築試驗,但“學校裝配出來後,發現牆與牆之間有縫隙。縫隙裡可以鑽進去一條狗。只得把縫隙堵上”。但在此後,他一直關注這種建築模式。1949年,赫魯曉夫被調往莫斯科後,他先是請求索科洛夫批准在莫斯科建兩個試驗性工廠,以便生產用於裝配式住宅的預製板和其他鋼筋混凝土零件的計劃,遭到拒絕。他又去找鋼筋混凝土專家伏謝沃洛德·米哈伊洛維奇·克爾德什,也一無所獲。在這種情況下,赫魯曉夫只好尋求斯大林的支持,他回憶:

“當時同世界主義、崇拜西方的鬥爭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只要反對者以某種新玩意兒目前國外還沒有為由加以反對,斯大林一聽就冒火。我瞭解斯大林的這個特點,便決定加以利用,我著重指出國家建委主任主要反對的是什麼。我請薩多夫斯基以我的名義寫一份報告,列出對老掉牙的方法進行駁斥的工程數據。報告寫得很有說服力。用計算論證了建設兩個年產量為8萬至12萬立方米的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工廠的必要性。一個準備建在離莫斯科河不遠的紅普列斯尼亞,另一個建在柳別爾齊。我又親自加上一封便函,一併呈送斯大林。我寫道,國家建委的人說國外都沒有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工藝,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出這個風頭。

過了一段時間,我提醒他:‘斯大林同志,我給您發了一份報告。’

他回答說:‘您的報告我看了。’

我又問道:‘上面附的薩多夫斯基的報告,您看了嗎?’

斯大林的聲音裡帶著鼓勵:‘我也全都看了。’

我緊追不捨:‘那您是什麼意見呢?’

斯大林最後說:‘報告很有意思,我認為數據也是對頭的,我支持您。’

斯大林把我的報告轉發給國家計委,我們便開始興建全世界最大的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工廠。”

隨著柳別爾齊和紅普列斯尼亞聯合工廠的投入生產,莫斯科開始了一場房屋建設技術革命,誕生了生產普及型、價格適中的住宅工藝。赫魯曉夫之子謝爾蓋·赫魯曉夫在《政治頂峰赫魯曉夫》一書中提供的數據顯示:1945—1948年莫斯科興建住宅522000平方米,1949年一年興建住宅405000平方米,1950年為535000平方米,1951年為735000平方米,1952年為782000平方米。當然,這種裝配式房屋初期問題不斷:預製板之間,尤其是房屋的角落處,經常出現縫隙。這些縫隙都是用水泥抹上,用專用的膠粘劑粘補,可是水泥脫落,膠粘劑夏季遇熱熔化。從而導致住宅有縫隙,漏風漏水。隨著房屋修得愈來愈好,再也不漏風了,隔音差的問題又出現了。鄰近的住宅、鄰近的樓層甚至鄰近的單元內發生的事情,都成了整棟樓共享的“財富”。

赫魯曉夫利用斯大林發展了新的房屋建設技術,8年每人增加1.8平米

赫魯曉夫時期,工人們正在位於俄羅斯南部的克拉斯諾達爾市建造公寓樓

1954年,裝配式房屋建築的主要技術問題已經解決。莫斯科這兩家工廠分三班倒,在流水線上製造樓房的牆壁、樓層板、內部隔板。統一的全莫斯科運輸企業的預製板運輸車將它們運到各建築工地。而逐步掌握蘇共大權的赫魯曉夫也開始在全國推廣其建築模式。1954年12月1日,莫斯科召開全蘇建築工作者會議,赫魯曉夫在會上要求著手進行大規模住宅建設。他在講話中列舉了一系列數字:戰後8年,城市人分到住房2000萬平方米,農村人恢復了被德寇破壞的住房,並新建了450萬棟房屋,平均每年2500萬平方米和60萬棟房屋。在過去的1954年,蘇聯人得到了3000萬平方米和40萬棟房屋。數字龐大,但如果均攤到全國人口,那麼全蘇聯1.9億人(假定農民住房面積為30平方米),那就是平均每人增加了1.8平方米,再加上1954年的0.2平方米。充當墳地是足夠了,作為住房就少了點兒。為此,他建議將建築工業握成一個拳頭,將莫斯科的經驗向全國推廣:數百個部屬的和其他建築與交通事務所聯合成為一個擁有最新設備的建築安裝部門。而它內部的一切也都實行專業化,建成類似工廠中傳送帶的工藝鏈:有人打基礎,有人砌牆,有人修隔牆,有人安樓梯,有人裝衛生設施。這樣不僅使建築質量提高,而且工期縮短,每棟樓的費用也大大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