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在打拚生活前仔細看看這個,這才是一個人健康與幸福的基本標準

請在打拼生活前仔細看看這個,這才是一個人健康與幸福的基本標準

一年又過去,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些讓人悲痛的新聞:

2015年1月16日,34歲的歌手姚貝娜 身患如乳腺癌永遠的離開了。許多人不知道乳腺癌的發生實際跟熬夜脫不了關係。

2015年1月28日,27歲的女警楊先文,因為腸癌晚期昏迷後就再也沒有醒過來。腸胃沒有的到正常的作息,長期這樣下去會導致腸胃疾病。

2016年6月,海角的副主編金波猝死在地鐵裡。臨時坐在電腦眼前的人大腦高度集合,不停的敲打鍵盤,很簡單發生猝死,就如在網吧打遊戲的青少年猝死的案例比比皆是。

2016年10月5日晚,春雨大夫創始人兼CEO張銳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享年44歲。……

也許,你會說他們離我們有些遙遠,他們對工作太拼了,他們……是的,我也一度如此認為。真正觸動我最多的是:剛過去的2017年裡,遼寧鐵嶺的38歲媽媽獨自一人在家帶孩子,猝死三天才被親戚發現。這則悲傷新聞讓我驚覺,原來生命如此脆弱,一切都離我們那麼近。讓我想起,我曾經幾次心口突然的刺痛,有過乳房疼痛的加劇,也有過……然而我都自動忽略了。身體那麼多次在警告我,而我卻假裝不知道。天啊,我到底在做什麼?

請在打拼生活前仔細看看這個,這才是一個人健康與幸福的基本標準

與身體對話

謝謝自己的幡然醒悟。於是,我立即去做了兩件事:一是全身體檢。二是:停下工作,讓自己休息恢復。還好,體驗結果是綠燈,只是睡眠休息不夠引起的身體亞健康狀態。之後,我選擇了一本我曾經認為一輩子也不可能去翻閱的書籍,斯坦福大學醫學博士瑞秋.卡爾頓.艾布拉姆斯所著的《與身體對話》,瑞秋醫生從瞭解病人生活狀態與心理困擾著手,輔助溫和藥物,引導患者通過與身體對話的方式遠離病痛與慢性消耗。她所治癒的患者不計其數,從身家過億的的企業家到諾貝爾獎的獲獎者。2009年-2017年,她連續9年被當地媒體評為“傑出醫生”。

她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自我療愈的方式——與身體對話,重獲身體的智慧。她提出:身體的語言,才是值得我們信任的真相。“我經常說我們將逐項檢查,但最棒的檢查就是查看她對自己身體的洞悉力:她都感覺到了什麼?這種感覺從何而來?什麼時候她會傾向於有這種感覺?什麼會讓她的症狀減輕,什麼又會加重?去聆聽她如何談論過往經歷,就是叩開那扇讓她疼痛或煎熬的謎題大門。當我的患者們去注意聽從這種自然的直覺力時,效果往往非同尋常”。

當試著用自己的直覺來體察身體,我去尋找自己的不舒服的感受從哪而來?內觀自己的心理時,突然發現一切都明朗起來——哦,原來是這樣的。擁抱自己的身體,重獲身體的智慧,竟然真的是可以療愈自己的。

另外,對於藥物與的使用,我十分贊同作者提出的:我的患者們其實可以找到健康的方式——通過感受及掌控她們身體的反應,來降低對藥物幫助的依賴。通過深呼吸和冥想來降低你的徐亞,或者甚至把自己關在車裡來場健康的痛罵發洩,都比任何藥片的副作用小得多。讓患者們用自己的身體智慧,用生活方式治癒自己——那才是真正持久的健康,而並不僅僅是減輕症狀。

因為,除了你自己,沒有知道你的身體需要什麼。是的,我此刻最需要的是——一個不用再讓我愁苦每天的吃什麼的鐘點工,和一個每天可以2小時屬於自己的時間。當我解決完這個兩個問題,我發現我很多症狀漸漸緩解甚至消失。

請在打拼生活前仔細看看這個,這才是一個人健康與幸福的基本標準

身體智慧,一個人健康與幸福的基本標準

而這就是身體智慧。作者瑞秋醫生指出:聆聽身體發出的聲音並不只是為了免於未來的疾病,它關乎現在的健康與生命力,關乎你所能否去過一種你和你身體想要的生活。瑞秋醫生把身體智慧——體商(Body quotient,或者成為BQ),看做是一個人健康有幸福的基本標準。而這個標準不僅僅適用於女性,同樣適用於男性。

如果用這個邏輯來理解身體智慧,那就非常容易了。藥物能減輕症狀,但無法根治病症。而身體智慧,則是在藥物減輕症狀的同時,去判斷:某種特殊的維生素或藥物是否真正幫助到了自己,那種情況或反映會讓你的病痛減輕或加重……當你去深度感知,密切聆聽身體的感受,才是讓身體徹底健康的正確方式。

當我們學會擁抱身體、聆聽身體時,你會知道身體真正需要什麼,需要什麼什麼食物,需要什麼方式的運動,會聽到身體傳遞的信號,生病的概率就會變小,而且有能力和潛力去至於自己的慢性損耗狀態。一個人真正健康時,才能真正讓自己過得有活力,去獲得理想生活——這才是一個人幸福與幸福的基本標準。

請在打拼生活前仔細看看這個,這才是一個人健康與幸福的基本標準

請現在開始重獲你的身體智慧

既然身體智慧如此重要,那麼如何獲得呢?瑞秋醫生在《與身體對話》一書中,將步驟分成了四個不同層面,有外而內——首先,使用能夠採集到的數據來了解自己健康的量化水平,即測量:手機測量到的健康數據;其次,感覺(身體),注意身體的感覺;再次,追蹤那些有感受相關聯的一切感覺或情感,以及直覺。最後試著去便捷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感覺和感受的模式,即看看那些類型的經歷在試圖向你傳遞一些信息,包括那些受到潛意識影響的夢境、幻境、象徵等。最後一個層級可以被看做是偵探層級——綜合了所有我們能收集到的數據、感受和情緒。

在書中,每一個層面作者詳細描述如何操作,去獲得身體感受的智慧,其中有腹式呼吸、身體意識、感覺等性質等很多小練習特別管用,有個對媽媽情緒管理特別有效的腹式呼吸法,是我看到的最為詳盡準確的:

1、用鼻子吸氣,然後用嘴呼氣。

2、把手放在腹部,深呼吸,引呼吸至下腹部,感覺它把你的手推了出去。這就是簡單的腹式呼吸。

3、如果你想做一個更深層次的額聯繫,那麼在鼻子吸氣的同時從1數到5;數到2時暫停一下,感受呼吸之間的靜止。

4、用嘴慢慢呼氣同時數到7,把緊張釋放出來。

5、重複至少5次,,或者直至你感到放鬆為止。

除此外,作者瑞秋醫生,從醫學的語言,女性的關懷著手,一一道出如何感受身體,戰勝慢性損耗,終止慢性疼痛、減輕抑鬱和焦慮;學會與身體對話,準確瞭解自己的飲食、睡眠、愛與目標等等,甚至在最後,附贈了28天的自我療愈計劃,讓讀者能真正治癒自己,治癒生活。

我是這樣跟隨作者一步步的講解與操作實踐,開始自我療愈。我希望我能獲得最好的理想生活——讓身體愛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瞭解身體,與身體對話,是我們尤其是女性,目前相比所謂家庭與事業,我們最需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通俗地說:沒有健康的身體,我們何談其他?


  • 文/範恆杏(頭條認證自媒體、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