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些後,你還會入「兒童繪畫培訓機構」的大坑嗎?

知道這些後,你還會入“兒童繪畫培訓機構”的大坑嗎?

1

重視文化藝術的今天,美術機構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各有特色且不遺餘力地推廣自己的品牌。某機構在群裡是如此推廣的:通過繪本閱讀分享,進行創作,三歲孩子能畫這樣的畫:

畫面美麗精緻,但細細一看,但多剪貼與塗色,所需孩子用腦用手的地方倒不多。

知道這些後,你還會入“兒童繪畫培訓機構”的大坑嗎?

群裡有位媽媽立馬出聲:這哪是三歲孩子畫的,三歲孩子真實畫面應該是這樣的!並貼出了自己孩子的畫:

這幅畫,線條簡單但靈活,大概看得出孩子想畫一隻貓,且媽媽細心地給畫面留下了孩子給畫取的名字《找東西吃的小貓咪》。

知道這些後,你還會入“兒童繪畫培訓機構”的大坑嗎?

一來一去,群裡的媽媽們到加入了討論,結論讓人意外,也讓人高興。針對機構的宣傳畫和寶媽貼出的孩子的畫,大家都認為:後者才是一個三歲孩子的畫的真實面貌,且一概認為,千萬不要被機構畫和簡筆畫誤導。

那麼三歲孩子的畫到底是怎樣的,為什麼說不要被機構畫和簡筆畫誤導呢?

知道這些後,你還會入“兒童繪畫培訓機構”的大坑嗎?

知道這些後,你還會入“兒童繪畫培訓機構”的大坑嗎?

首先我們應該要弄明白——孩子畫畫是為了什麼?

其實很多父母都開始清楚,孩子畫畫,尤其是學前的孩子,畫畫只是一種表達,替代文字展開想象的表達。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都會“畫畫”,他們以線條表達內心的想法,有的很符號化很抽象,有的則稍顯具象,但這都只是表達的載體,成人傳統的“評判”標準無法分出高低。所以,在孩子拿起畫筆,勇敢的表達自己時,請不要在一旁評判高低,那是屬於一個人最天真最具想象力的表達。

2

看到這裡,請不要質疑兒童畫的本質。看看有多少藝術大師用盡一生再努力回到童年,我們卻要在孩子最好的時段裡,去禁錮他們的思維,約束他們的手腳呢?

你看晚年的畢加索,進入“田園時期”後儼然如老頑童,玩世不恭、隨心所欲地畫,無論主題還是形式都達到了奔放自由的境界。比如他曾根據委拉斯凱茲、戈雅、倫勃朗、弧線和抽象的幾何造型重塑古典至印象派時期的經典,提香、馬奈等人的名作畫過一系列變奏作品,以超現實的旋渦畫中從真實到符號、從再現到表現、從現實到超現實等種種轉化,都是在用孩童般的肆無忌憚來完成。他曾坦言想要表達多樣的主題,當然需要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並不一定代表著進化或進步。只是說,人們要追隨自己的內心表達,並尊重它們的表達方式。

知道這些後,你還會入“兒童繪畫培訓機構”的大坑嗎?

3

當我們清楚孩子畫畫是為了什麼後,就非常容易理解:簡筆畫與機構畫為什麼是個大大的“坑”了。當一個孩子開始照著簡筆畫描畫時,他們丟失的是什麼?當孩子開始描畫的那一步開始,描一個蘋果,那麼那個蘋果就刻畫在他腦子,孩子不會積極去思考他想要表達的蘋果是什麼?他要用什麼方式來表達自己理解的蘋果,可見,丟失的是一個屬於他個人專屬的情感表達的方式,丟失了讓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強大的機會。 就像梵高曾說:當我畫一個蘋果的,我能感受蘋果裡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的皮撐開,果核中種子正在為結出自己果實而努力”。而“原生態”的孩子們亦是如此——在他們自發塗鴉中,畫面裡自帶情感、故事,以及他們對未來的創造……然而這一切,卻被我們一次次以“簡筆畫”的方式來抹殺掉。

知道這些後,你還會入“兒童繪畫培訓機構”的大坑嗎?

4

也許,你說現在的培訓機構已經改進了,不再是簡筆畫了,老師會引導孩子想象。那麼究竟是怎樣引導想象的? 這裡,不免要提到最近網上瘋傳的一篇兩個美術興趣班老師互懟的文章,這文中可以看到很多培訓機構的內幕,可以總結為:很吸睛,套路深。機構畫絕對“吸睛”。通俗來說,就是“效果好”。但效果好的背後是什麼呢?那就是畫畫是帶有目的的,是老師“操控”的結果。 如何操控呢?所有的課程,老師都是有教案的,即如何讓孩子的畫面有好的效果。比如“構圖法則”,是老師先設計好的,分成傻瓜式的1、2、3步讓學生來說。即,學生只要按照傲視的規定,把老師準備好的東西貼好,塗好即可。當孩子們按照老師的的教程來,作品被評為“飽滿”、“童趣”、“有創意”、“工整”、“綜合材料”……家長看著很滿意,孩子很有成績感,於是機構收到最好的反饋:家長願意買單。 當孩子在老師1、2、3教程模塊裡走時,你有沒有一種錯覺,好像又回到了簡筆畫,只不過是升級版的簡筆畫,被包裝更華麗的標準模板。這時,你還願意為此買單嗎?

知道這些後,你還會入“兒童繪畫培訓機構”的大坑嗎?

5

當我們把孩子套進華麗的標準模板的時,我們又讓孩子失去了什麼呢? 對,靈魂!兒童畫裡最有價值的是畫面裡自由而真誠的靈魂——那是藝術大師們畢生學習與嚮往的境界。 畢加索說,所有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兒童展現自己的童年,而藝術大師們嚮往童年。兒童畫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藝術大師們糾正既有的繪畫觀念,向兒童學習,學習兒童的表達方式,即藝術大師通過向兒童學習改變自己。 孩子們身上有太多寶貴的東西,我們需要保護而不是扼殺、扭曲它們。每個孩子都是一棵欣欣向榮生命力強大的樹,如果我們硬是套在成人的標準裡,只將其扭曲成一個盆景,那怎會成為一棵參天大樹?在繪畫方面,請丟棄那些看起來漂亮的畫面,讓孩子真誠地表達自己!


  • 文/範恆杏(頭條認證自媒體、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
  • “全職媽媽育兒筆記”中所有文字都是我結合自己親身經驗所寫的原創文,歡迎評論、轉發與收藏,也非常歡迎分享我的文章到微博、微信朋友圈。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 更多請關注 頭條號/微信公眾號 全職媽媽育兒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