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源探道」——許欽松山水畫世界蠡測

“尋源探道”——許欽松山水畫世界蠡測

許欽松是當代享有很高聲望的山水畫家。

他的藝術成就早有很多著名評論家訴及過,對於他作品的藝術風格,範迪安先生曾有如下的概括:“許欽松先生對山水畫藝術的當代發展抱以堅定的理想和熱忱的追求。長期以來,他把山水畫當作一個與美術的時代學術發展密切相關的課題,進行研究式的思考,在不斷的實踐中深入探索,在走向自然與表現自然、在感受生活與自我建構的過程中沉潛往復。他的山水畫展開了一方寬闊而豐富的視界,透溢出博大雄渾的美學品格,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以嶄新的山水藝術格局與筆墨語言彰顯出他的創造風格,為當代中國畫山水畫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尋源探道”——許欽松山水畫世界蠡測

2018年4月22號,“吞吐大荒——許欽松山水畫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與觀眾見面。本次“吞吐大荒”山水畫展,集中展出許欽松先生的近一百餘件山水畫代表作品,其中包括巨幅山水、寫生小品。本次許欽松“吞吐大荒”深圳行,是對許欽松近些年來所有的學術和創作的成果進行完整性地展出。

本文擬就畫家的兩件作品,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可以為藏家朋友粗略地勾畫出許欽松山水畫世界的基本面貌。

《豐碑》是畫家創作於2011年的宏篇鉅製,該作品為了突顯“豐碑”的獨特形象,將中景大膽地處理成綿延數里的斷面,危崖聳峙,銛鐵磥砢。在畫家的心中,高原不僅僅是造物主的恩賜,更是人格化的彰顯。她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更是畫家內心至高的人格高標。畫家用純水墨的形式,摒棄一切色彩的浮華,用鐵畫銀鉤的用筆去皴染畫家心中的圖騰。近景兼用破墨法,渾厚華滋,既可以調配近景與中景的節奏變化,又更好地表現莽莽山巒的磅礴氣勢。畫面的遠景採取淡墨點厾的手法,既可以烘托出主體“絕岸頹峰之勢”,又表現出遠接蒼穹的杳遠。這樣的巨幅作品,駕馭的難度極大,非胸中有大氣魄,筆底有大手段而不能勝任。孔子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自古以來,山水畫都是厚德的載體,是人格的昇華。雖然倪雲林有“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爾”的遣興幽懷,但時代畢竟不同了。新時代終究需要《豐碑》這樣的作品來彰顯大國的氣象,來體現中華民族的崛起,來向世界詮釋為什麼中國這個古老文明古國的偉大復興終將到來。正是因為,在中華大地上有有無數傑出的人物存在,他們的存在就是無數文明的豐碑。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將許欽松筆下的物象看作是自然的山川,那些都是凝聚了畫家對民族文化發展的思考,對民族性格的禮讚,對民族命運的關注。

“尋源探道”——許欽松山水畫世界蠡測

《雲壑煙林》是畫家創作於2008年的又一幅力作,該作品迥異於《豐碑》。假如《豐碑》表現的是中華民族普遍性格中堅毅的一面,那麼,《雲壑煙林》恰恰反映了中國文化虛實相生的一面。所謂“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在這件作品中,畫家刻意營造了大虛大實的對比關係。大面積的林海隱沒在雲煙中,極縹緲又極沉實。畫家沒有拘泥於單個物象的簡單形似,而是用多變的用筆將山濤、雲海、樹海融匯在一片澄明之中。歐陽修所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也就是有形之物易寫,無形之物難工。在煙雲變滅之中,彷彿大山都在舞動,“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真有一種“撫琴欲令眾山皆響”的大氣概。在這個磅礴的世界中,我們可以遙想見楊升庵的詞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想見蘇子瞻的詞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想到辛稼軒的詞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最後,筆者還是想借用範迪安先生對許欽松窮其一生的藝術追求進行概括:“許欽松的山水畫之路,傳承了“嶺南畫派”所蘊含的精神內涵,但在山水畫的主題、形態與筆墨語言上超越了傳統,由此成為“嶺南畫派”精神上的當代開拓者,為“嶺南畫派”的當代發展做出了有價值的建樹。在這個意義上,許欽松的山水藝術對於從學術上研討山水畫的傳承與創新,富有特別的意義”。


原文:《“尋源探道” ——許欽松山水畫世界蠡測》-楊豔麗

資源出處:《收藏投資導刊》2018年5月總第178刊

更多精彩內容鏈接:

“尋源探道”——許欽松山水畫世界蠡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