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画,重塑一段艺坛佳话

一诗一画,重塑一段艺坛佳话

20世纪上半叶,在刘海粟对艺术理念的坚守下,中国新美术运动得以从观念的探讨落实到新一代的美术实践当中。崔如琢对中国画的发展和国际身份的诉求无疑是两代中国艺术家在民族精神层面诉求的共通。

“北方的大写意,我只欣赏齐白石和崔如琢两家。”刘海粟在上世纪80年代做出这样的评价。彼时,由于物资的匮乏,少有艺术家画大画。1987年中秋,90岁的刘海粟行至香港,与当时旅居香港的崔如琢相见。两人在中国传统和艺术理念上的探讨,观点颇为契合。刘海粟见崔如琢丈二匹作品颇为欣赏,于是提议画上题诗一首,以纪念二人的相遇。

一诗一画,重塑一段艺坛佳话

诗文:白荷华发秋正好,凉露催花花不小,莫笑人生易头白,白头看花人亦少。丁卯(1987)中秋。如琢仁弟画荷真力弥满、古意横溢、它日未易量也。漫书小诗于隙纸。刘海粟题。百岁开一。

师承齐白石、李苦禅一脉,崔如琢的大写意笔力遒劲,率性自然。此幅《清秋》崔如琢1983年作于美国,39岁的崔如琢正处于创作的盛期,带着北方的直爽与豪迈。彼时刘海粟“百岁开一”(90岁),诗文寄托了他对晚辈的支持与期待。《清秋》的题诗之外,刘海粟为崔如琢题字“静心斋”,至今悬挂于崔如琢画室,成为一段艺坛佳话。

一诗一画,重塑一段艺坛佳话

崔如琢在香港之后,又旅居台湾和美国,这幅《清秋》被台湾藏家收藏。2016年,这幅作品出现在拍卖市场,崔如琢珍惜这段传承,30年后将其购回。《清秋》与《静心斋》题字重新合璧。此次上海大展,这幅具有时代意义的《清秋》作为一条纽带,唤醒两位艺术家精神共通的时代记忆。

一诗一画,重塑一段艺坛佳话

著名艺术理论家邵大箴说:“崔如琢的市场价格是和他的艺术修养相对应的。”在接受采访时,崔如琢说:“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其后果是相当可怕的。不认同民族文化焉能自信?不自信谈何创造?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坚守传统。”

一诗一画,重塑一段艺坛佳话

“莫笑人生易头白,白头看花人亦少。”73岁的崔如琢对艺术生态的深入体悟和把握超乎很多艺术从业者之上。在全球艺术生态的视角下,重新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强大的自信推动中国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是在文化全球化,也同样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今天,所有艺术要面对的问题。在话语权利的争夺当中,只有再切磋,再琢磨,才能在更具深度的层面里发现真正的价值。崔如琢,正是这样一位潜心体悟的艺术家。

在采访中崔如琢表示,“我想在五年之内成立一个‘如琢人文科学艺术奖’,在文化上做一个大的慈善。艺术上要超越历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定要超越历史,这是我的标准。你不创造历史,作为艺术家来讲,那标准太低了。”


原文:《一诗一画,重塑一段艺坛佳话》-莫白

资源出处:《收藏投资导刊》2018年5月总第178刊

更多精彩内容链接:

一诗一画,重塑一段艺坛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