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家庭農場發展現「軟肋」

在國家的扶持下,近年來,歙縣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全縣湧現出大小家庭農場174個,大大促進了農村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但筆者通過走訪調研也發現,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正制約當地家庭農場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農村土地成片流轉難。家庭農場需要一定面積的土地規模,只有通過土地流轉來實現。歙縣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土地和莊園”之稱,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成片流轉相對困難,另一方面,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長期不在家土地摞荒,信息上的不對稱,也給農村土地的流轉增加了難度。

農場主的年齡普遍偏大。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價值的提升,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人數增多,申請註冊農場的農場主大多數是年齡較大的留守農民,對農業專業知識和農業政策解讀方面有所欠缺。

註冊條件存在戶籍限制。現行的《黃山市家庭農場認定標準和登記註冊指導意見》,明確規定註冊登記條件:家庭農場經營者應具有農村戶籍。排除了非農戶籍人員經營家庭農場的資格,阻斷了城鎮居民、返鄉創業青年和大學生申辦家庭農場的可能。

產品品牌建設非常薄弱。家庭農場主的品牌意識不強,沒有特色品牌。全縣174個家庭農場,擁有註冊商標的僅有18家,只佔農場總數的10%。品牌知名度不高,個性化不鮮明,市場影響力小,造成銷售渠道狹窄,生產的產品銷售半徑小,範圍不廣。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家庭農場進行企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需要社會分工和配套服務。一個家庭農場經營幾十畝甚至幾百上千畝的土地,必須要有農技服務、農經體系、銷售信息、物流倉儲、電商平臺等產前、產中、產後的配套社會化服務,農業社會化體系和服務上的“短板”也是制約當地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