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安周末都去回民街後面的這個地方玩 這裡的歷史從明朝就開始

老西安週末都去回民街後面的這個地方玩 這裡的歷史從明朝就開始

賈平凹筆下的西倉

“那裡是一個偌大的民間交易場所,主要的營生是家養動物珍禽、花鳥蟲魚,還包括器皿盛具、飼養輔品之類。趕場的男女老幼及閒人遊皮趨之若鶩,挎包搖籃,戶限為穿,使幾百米長的場地上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好一個熱鬧繁華。” ——《廢都》賈平凹

賈平凹筆下的西倉,是如此熱鬧繁華。最早的西倉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他的歷史要從明朝說起,與明朝的滅亡還有些許聯繫。

老西安週末都去回民街後面的這個地方玩 這裡的歷史從明朝就開始

西倉原是存儲老倉米和戰馬草料的地方

清朝康熙時候,天下大定,驍勇善戰的旗人徹底脫離農業生產成為職業軍人。八旗雄兵天生就是為了打仗而生,西安八旗兵不滿萬人,加上家眷合計有3萬多人。這些旗人是優越的貴族階層,不從事農工勞作,也不屑於商業經營,就是等著戰爭爆發時上陣殺敵。他們的物質生活由政府供養,每月定時領取官銀、奉米。

敬祿倉在於陝西布政司東南部,是清西安府的正倉,現在西安人稱為東倉,是為旗人提供錢、糧、油的地方,這裡存放的是俸米,也就是大白米。旁邊就是八旗兵的軍火庫,旗人每月18日到東倉領“關米”。相對不遠處就是永豐倉,現在西安人稱為西倉,西倉是存儲老倉米和戰馬草料的地方。

老西安週末都去回民街後面的這個地方玩 這裡的歷史從明朝就開始

旗人轉賣大米和馬乾 形成西倉檔子雛形

八旗軍人均三匹半馬,每甲編制為125名馬甲,每甲有戰馬500餘匹,每月領取的草料名曰:馬乾。旗人每月由西安將軍出具領結,向陝西藩臺藩庫領取餉銀以及馬乾,連同馬乾每人能領到四兩多銀子。每人每月領老倉米一石,約合市鬥五斗。到了道光以後旗人多吸食鴉片,因而生活越來越困頓。這時旗人想到了賣戰馬,賣了馬還能省下草料錢。所以到了光緒年間,旗人每甲戰馬從500匹變成了30餘匹。每月領了大米和馬乾,出了西倉門,直接就賣了。久而久之這裡竟然形成了一個市場,就是現在西安的西倉檔子。

老西安週末都去回民街後面的這個地方玩 這裡的歷史從明朝就開始

漢人售賣 西倉得以發展

這漢人也十分聰明,投其所好,賣鳥的、賣兔子的、賣鴿子的、賣狗的、賣魚的、賣蛐蛐,一應俱全。掙得全是旗人的馬料錢,旗人每月要定期進行軍事操練,旗人愛玩鳥玩蟈蟈,當他們進入校場後,他們的跟班就幫各自主人提著鳥籠、揣著蟈蟈筒,在校場外等著,訓練完畢,提籠架鳥,揚長而去,至此八旗雄兵徹底淪落為提籠架鳥的八旗子弟,到了清朝末期,清政府天天打敗仗,割地賠款,八旗子弟的俸銀也經常欠發,只剩下每月按時發糧勉強度日。

戰馬賣了,軍糧賣了,大煙抽上了,也不訓練了,能打仗的也剩下2000人了,西安城軍事力量全靠新軍維持。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新軍西安起義,八旗兵不堪一擊,西安光復,3万旗人剩下3千人。滿城拆除了,旗人不見了,只留下西倉檔子這個地名,今天依舊是西安城最紅火的花鳥魚蟲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